地名:烏木龍彝族鄉(xiāng) | 隸屬:永德縣 |
區(qū)劃代碼:530923205 | 代碼前6位:530923 |
行政區(qū)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qū):西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鄉(xiāng) | 車牌代碼:云S |
長途區(qū)號:0883 | 郵政編碼:677600 |
轄區(qū)面積:約197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2.5萬人 |
人口密度:12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0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烏木龍村 | ~201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彝語地名。“烏”為洼地,“木”為小,“龍”為河(巖洞),“烏木龍”意為河谷懸?guī)r間有水的洼地![詳細] |
新塘村 | ~202 | 村莊 | 新塘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木廠村 | ~203 | 村莊 | 傳說古時在此南約3千米的長山嶺一帶,曾經(jīng)開設過采伐加工木材的作坊,并初步形成山街集市,故此得名木廠街,后因人口多數(shù)遷移至現(xiàn)今的石坎子一帶,仍沿用舊地名…[詳細] |
小村村 | ~204 | 村莊 | 建寨之初,人數(shù)少于保德田、木廠等村,故名小村村。…[詳細] |
炭山村 | ~205 | 村莊 | 因清末在此山林燒制木炭,用于金廠壩金礦冶煉,故此得名炭山,駐地炭山村,故名![詳細] |
蒼莆塘村 | ~206 | 村莊 | 村委會駐地邊泥塘都長有菖蒲,意為長有菖蒲的泥塘,故名菖蒲塘村,故名![詳細] |
石灰地村 | ~207 | 村莊 | 過去曾在此地建窯燒石灰,故名石灰地,駐地石灰地村,故名![詳細] |
扎摸村 | ~208 | 村莊 | 扎摸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蕨壩村 | ~209 | 村莊 | 本村蕨類較多,地勢稍平,故名蕨壩村,故名![詳細] |
幫賣村 | ~210 | 村莊 | 幫賣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烏木龍系彝語音譯,烏是洼地,木是小,龍是河。意為河谷懸?guī)r間有水的洼地。
榮譽排行:
2022年2月,云南省愛衛(wèi)辦命名烏木龍彝族鄉(xiāng)為2021年度云南省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
基本介紹:
永德縣轄鄉(xiāng)。1966年設烏木龍公社,1969年更名五七公社,1971年復置烏木龍區(qū),1988年置烏木龍彝族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105公里。面積197平方公里,人口2.5萬。羊(頭巖)勐(堆)公路過境。轄烏木龍、班賣、蕨壩、菖蒲塘、小村、炭山、木廠、新塘、石灰地、扎莫10個行政村。農(nóng)業(yè)主產(chǎn)玉米、小麥、水稻,盛產(chǎn)茶葉水果、核桃。
歷史沿革:
明清至民國,屬順寧瓊英鄉(xiāng)轄地。
1950年后,為風慶縣郭大寨區(qū)所屬。
1966年,鳳慶縣11小公社劃歸永德縣,并與永康劃出3小公社合并,新辟烏木龍區(qū)。
1969年,改名五七公社。
1971年,改名烏木龍公社。
1984年,公社改區(qū)。
1988年,改烏木龍彝族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