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通遠街道 | 隸屬:高陵區(qū) |
區(qū)劃代碼:610117007 | 代碼前6位:610117 |
行政區(qū)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陜A |
長途區(qū)號:029 | 郵政編碼:710000 |
轄區(qū)面積:約00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2.6萬人 |
下轄地區(qū):1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通遠村 | ~200 | 主城區(qū) | 清朝時期此地建有天主教堂,是西北地區(qū)教務(wù)活動中心,常有國內(nèi)外教徒往來,有“中國通遠坊”之稱,意為通向遠方,得名通遠![詳細] |
華邑村 | ~201 | 村莊 | 1981年,由車張大隊分出,名為華邑莊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華邑莊村民委員會。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時為華邑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車張村 | ~202 | 村莊 | 1958年,為車張大隊。1966年,“文革”中更名為躍進大隊。1971年,復名車張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車張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官路村 | ~203 | 村莊 | 1958年,為官路大隊。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新路大隊。1971年,復名官路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官路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史喻村 | ~204 | 村莊 | 1985年,為史喻大隊。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向陽大隊。1971年,復名為史喻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史喻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火箭村 | ~205 | 村莊 | 1958年,為火箭大隊。1984年,改建為火箭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仁村村 | ~206 | 村莊 | 仁村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杜家村 | ~207 | 村莊 | 1958年,為杜家大隊。1966年,更名為東風大隊。1971年,復名杜家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杜家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灰堆村 | ~208 | 村莊 | 灰堆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何村村 | ~209 | 村莊 | 何村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灣子村 | ~210 | 主城區(qū) | 1958年,為灣子大隊。1966年,“文革”中更名為紅星大隊。1971年,復名為灣子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灣子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北孫村 | ~211 | 村莊 | 1958年為北孫大隊;1966年“文革”中更名為挺進大隊;1972年復名為北孫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北孫村村民委員會。原屬灣子鎮(zhèn),2015年撤銷灣…[詳細] |
官市村 | ~212 | 村莊 | 官市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生王村 | ~213 | 村莊 | 1958年為生王大隊,1966年更名為紅衛(wèi)大隊,1971年復名生王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生王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大雷村 | ~214 | 村莊 | 大雷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岳華村 | ~215 | 村莊 | 1958年為岳華大隊;1966年“文革”中更名為金光大隊;1971年復名岳華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岳華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西張市村 | ~216 | 村莊 | 1958年為西張市大隊,1966年更名為東升大隊,1971年復名西張市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西張市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東張市村 | ~217 | 村莊 | 1958年為東張市大隊;1966年“文革”中更名為興無大隊;1972年復名為東張市大隊;1984年6月改建為東張市村村民委員會。原屬灣子鎮(zhèn),2015年…[詳細] |
地名由來:
清朝時期此地建有天主教堂,是西北地區(qū)教務(wù)活動中心,常有國內(nèi)外教徒往來,有“中國通遠坊”之稱,意為通向遠方,得名通遠。
榮譽排行:
2009年8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通遠街道為陜西省重點鎮(zhèn)。
基本介紹:
通遠,作為中國古鎮(zhèn),早在300年前就因天主教的落戶而聞名世界。地處高陵縣城4公里處,有高三路、高永路橫穿而過,距西銅一級公路5路,全鎮(zhèn)人口26000多人,土地面積32000多畝。
鎮(zhèn)政府在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同時,號召全鎮(zhèn)人民致力于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種植雜果蔬菜等經(jīng)濟作物面積達9000畝,形成了“南栽梨棗北種菜、中間兩條果林帶”的格局。截止目前全鎮(zhèn)共建日光溫室大棚4100棟,陸地菜5500畝。何村的2300棟日光溫室大棚和華邑的1700畝梨棗成品園,作為高陵縣的生產(chǎn)基地在楊凌農(nóng)高會上倍受客商的青睞。種植酥梨蘋果杏桃等小雜果6000余畝,其產(chǎn)品遠銷假青海、甘肅、四川、深圳等地。
通遠的經(jīng)濟在發(fā)展,
歷史沿革:
古為雍州,春秋屬秦地。
漢唐時屬高陵。
明時屬東吳里。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三區(qū)。
1949年后,為通遠鄉(xiāng)。
1958年,與灣子鄉(xiāng)合建星火公社。
1961年,成立通遠公社。
1966年,改名紅旗公社。
1972年,復名通遠公社。
1984年,改設(shè)通遠鎮(zhèn)。
區(qū)劃:陜西省·西安市·高陵區(qū)·通遠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