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视频77|亚洲免费一级字幕|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button id="kgiii"></button>
    • <bdo id="kgiii"></bdo>
    • <code id="kgiii"></code>
      <button id="kgiii"><source id="kgiii"></source></button>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曲靖市旅游

      曲靖市文物古跡介紹

      三十七部會盟碑
        現保存在曲靖一中碑亭內。碑高1.25米,寬0.58米,分上下兩截,全碑共403字。此碑立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是大理國時代的遺物,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曲靖市北出土。碑文記載了大理國主段素順聯合滇東三十七部征討“妄服背思”的部落后,會盟立誓,-行賞的史實,對研究大理國官制歷史及宋代云南民族關系具有重要價值。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會澤古城
        會澤歷史悠久,是歷史上云南最早設置的四個郡縣之一。古代就以盛產銅、鉛聞名,清朝時,銅的開采和冶煉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成為中國西南的鑄幣中心。與此同時,也形成了會澤獨有的會館文化特色,遺存下來的會館,從數量的集中和造型的別致上仍十分引人注目。現保存較好的有江西廟、大佛寺、西來寺、文廟、文昌宮等。交通:會澤距昆明280公里,昆明各汽車客運站每天有多班客車來往。地址:曲靖市會澤縣類型:古跡游玩時間:建議3-4小時開放時間:全天開放門票信息:無需門票。交通昆明各汽車客運站每天有多班客車來往會澤,可直接到達……[詳細]
      勝境關
        勝境關位于富源縣城東南7.5千米滇黔交界的山脊上,又稱界關。老黑山南北縱貫100余千米,山勢陡險,惟勝境關山勢較低,而且有一條驛道通向貴州,所以這里是古代由黔入滇的重要關隘。關口立有1座界坊,坊匾-“滇南勝境”4個大字,故名勝境關,是一座“山界滇域,嶺劃黔疆”、“風雨判云貴”的天下奇關。勝境關屬云南富源縣管轄,是古代由黔入滇的主要通道,有“全滇鎖鑰”之稱,至今仍留有秦漢時期修筑的五尺道。時景泰年間,云南巡撫洪弼為“助風風水之興”,“補山川之勝”,派人建界坊于嶺上,F存界坊系1923年重建。重建的界坊高14.8米,寬11.2米,為三開間木石結構牌樓。牌樓的正摟較高,兩側樓稍低,由12根楹柱支撐,上有9級牌樓斗拱托起飛檐。琉璃瓦的坊頂上有8條造型別致的吻龍與坊頂正中的金黃葫蘆閃相輝映,十分壯美![詳細]
      4、可渡關驛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可渡關驛道
        可渡河古驛道位于城北69公里云、貴交界的可渡河畔,一條北連貴州,南入云南,開于秦、漢,洪武十五年重修的古驛道至今保存完好。驛道坎坎坷坷、曲曲彎彎,記錄著古代商旅活動的頻繁和艱辛,游人攀行在這里,似可聞有馬蹄之聲輕敲耳鼓。驛道沿線自然景觀及古碑、崖刻等人文古跡如明珠璀燦。諸葛亮征南時屯兵的“諸葛營”,明代南征時的“古戰(zhàn)場”及“古炮臺”、“烽火臺”,雖幾經滄桑,卻可想見當年紛飛的戰(zhàn)火、彌漫的硝煙;可渡河北岸約二百米高的峭壁上,灌木蔥綠處裸露著一片白色砂巖,遠而觀之,酷似“翠屏積雪”,可渡河北岸有一“V”形山口,這里有小溪潺潺,小溪兩旁的山坡上桃樹成林,春暖花開之際,桃花隨風飄落溪中,形成“桃花泛錦”之奇觀;可渡河南岸新建的“桃花溪度假山莊”古樸雅靜,與“桃花泛錦”隔河相應。據現存于可渡河北岸驛道……[詳細]
      羅漢山古墓群
        在曲靖境內,除八塔古墓群之外,后來發(fā)現的最為壯觀的古墓群在三寶(明代曲靖府城南城)的羅漢山梁堆墓群。這是位于曲陸高速公路與326國道之間的一座小山,茂密的云南松和四季的野花常年將它裝點得生機勃勃。這里的古墓早在《新篡云南通志·卷八十二·金石考》引《曲靖地志》就有記載:“城外多高壘,皆曰梁王墓。城南羅漢山亦有八冢,真?zhèn)文,前有人掘之,得金玉戈兵器皿之屬!边@當中就說得很明白,不過只是數量上不準確,這里的梁堆墓不是八冢而是十二冢。密集地分布在這1.6平方公里的山頂。這片古墓群從通志記載上看,早在清代就有人盜過,而最近的一次被盜發(fā)生在2001年三月末的一天,盜墓賊從標號為M11的一座古墓下手,從頂部打下一個8.2米深的豎井,直達墓室正中底部,至于最后盜得多少隨葬物品,誰也不清楚。當地文化部門發(fā)現……[詳細]
      大園子墓地
        大園子墓地俗稱楊家大園。位于師宗縣漾月街道新村社區(qū),西北距師宗縣城約5000米。墓地所處區(qū)域南側為丘陵高地,北側地勢低洼,現有濕地分布,濕地連子午河,河與南盤江支流九龍江相通,東側為村落。墓地地勢較高,上覆蓋茂密林木,并分布有部分近現代墳墓。墓地外形呈近橢圓形土堆狀。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50米、高約5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考古調查中發(fā)現此墓地。2015年、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師宗縣文物管理所等文物部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大園子墓地進行了2次科學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350平方米,清理墓葬402座,出土青銅器、玉石器等隨葬品600余件(組)。通過發(fā)掘得知,大園子墓地堆積方式獨特,是由人工熟土不斷堆筑而……[詳細]
      魯布革水電站
        位于羅平縣魯布革鄉(xiāng)乃格村北1000米處的黃泥河畔。水電站由攔水大壩、地下廠房、斜塔、紀念碑、浮雕、簡介碑、首部樞紐、引水系統(tǒng)等組成,分布面積105500平方米。地下廠房,建在乃格村上游1000米左岸梁子山洞中。建筑坐北向南,正門上 書-“魯布革水電站”7字。內部設有主副廠房、主變壓器室、母線洞、尾水閘門室等,上下共18層。廠房長125米、寬18米、高39.4米,裝有4臺容量為60萬千瓦的混流式水輪發(fā)電機組。圖片斜塔,位于地下廠房西面大山頂上,傾斜度為45°,是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安裝的220千伏輸電斜塔。鋼鐵鑄成的大斜塔連接從山體內部地下廠房伸出的橫穿黃泥河大峽谷的輸電線。斜塔的設計主要為解決大跨度的導線自重和由于自然條件引起的擺力承重問題,增大導線與鐵塔之間的夾角,保證輸電線路與地面之間的安……[詳細]
      黃土坡古驛道及古建筑群
        又名分水關遺址。位于曲靖市馬龍區(qū)舊縣街道白塔社區(qū)黃土坡村民小組。遺址由東向西沿驛道及其兩側分布,分別由關東橋、關西橋、東照壁、西照壁、古驛道、寨門、驛道兩側古建筑,以及已毀寺廟建筑內的部分明代石雕構件和清代碑刻組成,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驛道,現殘存長850米。其中村內一段長208.7米、寬2~2.5米。路面用不規(guī)則的塊石鋪成,部分石塊尚存馬蹄印跡,路兩側均有排水溝。道路保存完好。民居建筑,現存24棟,位于驛道兩邊臨街位置,從村東至村西呈緊密相連的“聯排”布局。多數民居建筑底層全部為店鋪,戶與戶之間的山墻前檐均為雙馬頭風火墻,馬頭墻上用瓦當拼出不同圖案。雙馬頭風火墻除具有防火功能外,也有建筑裝飾藝術效果。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為驛道東南角張氏住宅,建筑坐南向北,單檐歇山頂土木結構,一樓一底,由倒座……[詳細]
      越州三堆子墓群
        越州三堆子墓群位于曲靖市麒麟區(qū)越州鎮(zhèn)西關社區(qū)北關村民小組東北約2000米處的耕地內(越州鋼鐵廠西北角)。三堆子墓群由3個相對獨立又彼此相連的墓葬組成,由北向南依次編號為1、2、3號梁堆墓,總面積1262.3平方米。1號梁堆墓位于墓群北部。封土呈橢圓形。最大處直徑23.6米、高約3.3米,面積約437平方米。2號梁堆墓位于墓群中部。封土呈橢圓形。最大處直徑23.2米、高約3.5米,面積約422平方米。3號梁堆墓,位于墓群南部。封土呈橢圓形。南北長21.2米、東西寬19.1米,面積約403.3平方米。三堆子梁堆墓群為1982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fā)現。2012年8月16日,當地村民在3號梁堆墓東部取土時,發(fā)現部分沙石,撬開后,為一石砌墓室,隨即向當地派出所報案。接報案后,曲靖市麒麟區(qū)文物管理所會……[詳細]
      東川府鑄錢局遺址
        遺址分新局和舊局2處。清雍正時期東川府鑄錢局稱寶云舊局和寶云新局,清嘉慶時期稱府局,又稱寶東錢局。舊局遺址位于會澤縣古城街道翠屏社區(qū)第六組東直街上段東側芳華建材公司內。新局遺址位于會澤縣古城街道堂瑯社區(qū)十六組(靈璧路42號)院內。舊局遺址分布面積為11000平方米。歷史上,舊局建筑坐南向北,設有辦公署,沿中軸線建有大門、儀門、大堂、總門、戲樓、爐神廟等。錢局東西兩側分別設有東更道、西更道。東更道分別建有書房、巡欄房、巡察衙署、廚房、炭房、銅庫、鉛庫、錫庫、罐庫、錢庫、倉房、秤房、號房、澡堂,西更道分別建有土地廟、錢庫、爐房、鐵匠房、木匠房、白泥房、堆卡、瞭望樓等200余間房屋建筑,F僅存大門、儀門、大堂、錢庫、罐庫(坩堝)、管局等房屋建筑共21間。主體建筑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東川知府崔……[詳細]
      浦在廷故居
        浦在廷故居位于宣威市西城下街57號。建筑坐東向西,由大門、前院、二門、正廳、對廳、廂房、佛堂、雕像組成一樓一底土木結構四合院,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圖片大門,位于故居東南角,為垂花門,歇山頂,小青瓦屋面。大門上方懸掛題有“浦在廷故居”的牌匾。前院,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8米。院子西半部為綠地,種植花木、草坪。院子東端臨街建硬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一層瓦房,2開間,通面闊7.2米、通進深5.7米。二門,設于南廂房明間后檐墻上,屬“隨墻門”,上方懸掛“少將第”匾額。在護國運動時期,浦在廷積極支持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領導的護國運動,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北伐運動,被授予少將軍銜。正廳,單檐懸山頂穿斗式土木結構,一樓一底。明為5開間,實為7間(明五暗七),通面闊23.45米、進深10.8米。明間、次間、……[詳細]
      富源文廟
        富源文廟位于富源縣人民政府大樓東北50米處太和街中段北側。建筑坐北向南,由太和元氣坊、欞星門、庠池、大成門、東西廂房、大成殿、魁星閣組成合院式建筑群,占地面積6000余平方米。太和元氣坊,臨街而建,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原建筑3開間,通面闊14.6米、進深4.8米、通高10.1米。坊置3踩斗拱。坊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為平夷縣馮元科中探花而建。20世紀60年代“文革-”時期被拆毀,F存牌坊為2002年在原址上按原樣設計重建。由于坊兩側有部分土地被居民房屋侵占。現存建筑為3開間,通面闊9.63米、進深5.83米、通高8米,規(guī)模、尺寸略小于原建筑。庠池,位于太和元氣坊北面兩級臺階處,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按古代學宮形制建成半月形。直徑9.4米、半徑4米。池上建有石質狀元橋……[詳細]
      中山禮堂及文廟建筑群
        中山禮堂位于富源縣人民政府大樓東北50米處太和街中段北側。禮堂坐北向南,占地面積660平方米。禮堂建在一石臺基上,四周設條石臺階可通達室內。南面(正面)11踩、東面13踩、西北兩面則為3踩,F存建筑為重檐磚石木結構,共3層。一層墻體為五面石砌筑,二層用青磚砌筑,三層以木板裝修。建筑通面闊15.6米、進深35.6米、高13.3米。建筑南、北兩面均附設攢尖頂檢閱臺,檢閱臺二層設尋杖木質護欄。建筑正面大門為歐式石質月拱門,門上方浮雕孫中山先生半身像,像左右兩邊陰刻“忠孝仁愛,信義和平”8字,背面橫刻儒家經典“禮、樂、射、御、書、數”6字。檢閱臺臺明前石柱為青石方形,花瓶式石柱礎下置蓮花式石座。臺明左邊的方形石柱東西面刻“從容乎疆場之上,沉潛于仁義之中”題句,落款因受損待考;北面刻“富貴不能淫,貧賤……[詳細]
      14、西華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華寺
        西華寺位于師宗縣城西500米處天臺山東麓。建筑坐東北向西南,自山門起依地勢逐層上升,沿中軸線分別由山門、前殿、中殿、大殿、觀音殿、碑刻等組成建筑群,占地面積1580平方米。寺院建筑全部為懸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前殿,3開間,通面闊12米、進深8.5米、通高約9.5米。殿中為明間,前檐卷棚出廈,屋架為七檁抬梁式穿枋梁架結構。懸掛匾額“西華禪寺”,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師宗州知州金星瑞題書,是寺中保存較好的古建筑之一。前殿至中殿之間為1石砌臺基,經臺基越18級臺階可入中殿。中殿,3開間,通面闊17米、進深7米、通高約9米。殿中為明間,前檐出廈,置回廊。檐下為蓮臺吊柱,昂呈龍首狀,穿插枋額頭呈象鼻上卷勢,枋下墊有卷草紋飾的襯枋。屋架結構與前殿相同,均為七檁抬梁式木結構;ㄅ_,出中殿,沿寺大院回……[詳細]
      金鐘山文昌宮
        位于會澤縣古城街道堂瑯社區(qū)曉眾村金鐘山頂部。建筑依山勢起伏而建,以牌樓、魁閣、戲臺、過廳、正殿為主體建筑,東西廂房、東西耳房、回廊為附屬建筑組成群。分布面積5743.9平方米,占地面積1609.25平方米。牌樓,重檐斗式木石結構建筑。坐西南向東北。通面闊9米、進深2.68米,明間檐高6.35米。正面重檐之間正中懸掛從右至左橫書“登峰造極”匾額,背面懸掛“珠星朗耀”匾額。牌樓飛檐翹角,因所處位置地勢險要,更顯雄奇壯觀。魁閣,重檐歇山頂穿斗閣樓式土木結構建筑。坐西向東。3開間,通面闊13.9米。閣樓前檐二重,明間大門上方懸掛木牌“文昌宮”3字。后檐三重,屋面后坡較長;屋檐低矮,前檐較短,后檐較高,形制特殊。底層明間為通道。閣樓上原供奉“魁星點斗”泥塑像,現為管理人員住所。穿過魁閣進入文昌宮內院,……[詳細]
      16、會澤文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會澤文廟
        會澤文廟位于會澤縣古城街道堂瑯社區(qū)靈璧路會澤縣第一中學校內。建筑群坐南向北,原建筑沿中軸線由北向南依次排列有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大成殿前兩側有東、西兩廡,欞星門前東面有名宦祠、西面有鄉(xiāng)賢祠。文廟建筑群中軸線以東,依次建有大門、明倫堂、儀門及學署(黌學);以西,依次建有照壁、大門、魁星閣、文昌閣、圣父閣。20世紀70年代“文革-”中,文廟歷經數次浩劫,大部分建筑被拆毀,F存建筑主要有大成殿、東西兩廡、崇圣祠、文昌閣、魁星閣,占地面積48667平方米,建筑面積3436.5平方米。大成殿,單檐歇山頂穿斗與抬梁式混合土木結構。5開間,通面闊22.05米、進深10.1米、北面出廊2.2米、出檐1.5米、東西兩面出廊2.4米、出檐0.75米、南面出檐1.75米。殿身5開間,通面闊……[詳細]
      者海鉛廠古礦冶煉遺址
        者海鉛廠古礦冶煉遺址位于會澤縣者海鎮(zhèn)三多多村委會鉛廠村民小組內。遺址北接徐家大垴包,南接大井垴包,西接舒家彎,東接老炭山,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200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礦渣堆積層達10余米。312國道從遺址正中的爐渣上面區(qū)域內穿過。據《云南通志》記載:早在宋五代時期,朝廷就派太監(jiān)到礦山廠督辦。者海鉛廠由于遺址所處地理位置適宜,加之盛產無煙煤,為礦業(yè)的冶煉所需燃料提供了方便。因而原礦石從相距19千米的礦山用牛車運到者海鉛廠就地建爐冶煉。冶煉爐子均為小型馬槽爐(鉛)。由所堆積的爐渣可以看出,遺址冶煉使用時間久遠,早在元代就已開始。據相關文獻記載:明代永樂及成化年間(1403~1487),朝廷先后派員坐鎮(zhèn)礦石麒麟廠開辦銀礦廠,征收銀廠課稅。明代中葉,云南開局鑄錢,需要用鉛、鋅摻和入銅……[詳細]
      三臺洞古建筑群
        三臺洞古建筑群位于宣威市西澤鄉(xiāng)西澤村委會黃家臺子村回龍山東南面。建筑坐西北向東南,依石灰石山巖用鐵鏈將木柱固定于巖石之上,分別由玉皇閣、文閣、武閣組成建筑群。因回龍山東麓巖壁有5個天然石洞,縱橫均分為3層,當地群眾依洞就巖建立寺廟,故稱“三臺洞”。玉皇閣,位于三臺洞古建筑群中部,五重檐攢尖頂樓閣式石木結構。通高5層,28.3米。底層為齋房,10開間,通面闊27.5米,與武閣通連;二層為大雄寶殿,3開間,供奉佛教三世佛像,左后側洞中塑十八羅漢神像;三層為財神殿;四層為觀音殿;五層為玉皇閣。三至五層通面闊均逐層向上遞減。文閣,位于玉皇閣建筑群右側,四重檐攢尖頂樓閣式石木結構。通高4層,24.12米。底層,3開間,通面闊7.5米;二層為地藏王殿;三層為大成殿;四層為文昌殿。二至四層通面闊均逐層向上……[詳細]
      八塔臺墓群
        八塔臺古墓群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駐地東十三公里處珠街鄉(xiāng)董家村,珠江上游南盤江東岸,五臺山腳。山腳下佇立著八個形狀不一,相依相伴的土堆。地處緩坡地帶,由8個相傍而又獨立的橢圓形封土堆組成,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據清咸豐二年《南寧縣志》稱,“八塔臺在城東……漢諸葛武侯建以鎮(zhèn)地脈!边@里說的意思是,當年諸葛亮揮戈征南至曲靖南盤江流域“七擒孟獲”,在這里筑土設點將臺,形似塔基,且有8個,便稱“八塔臺”。其實,從《史記·西南夷列傳》看,“其旁(指滇國)東北,有勞浸、靡莫,皆同姓相扶。”珠街八塔即是支書所稱的“勞浸、靡莫”聚居地。1977—1982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隊在曲靖文化管理部門配合下,對八塔臺古墓群一、二號堆進行7次發(fā)掘。一號堆發(fā)掘完畢,二號堆發(fā)掘了一半,共發(fā)掘出各個時期的墓葬數百座,其中火葬墓3……[詳細]
      20、云峰古驛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峰古驛道
        云峰古驛道位于會澤縣娜姑鎮(zhèn)云峰村委會汛上村至大閘村之間的緩坡上。古道全長6700米。驛道現保存基本完好的一段為云峰村委會汛上村至大閘村之間的2800米。此段驛道呈東西走向,經過汛上村、獅子溝、二道溝、三道溝、大閘村。驛道路面大多用不規(guī)則的紅砂石鋪成,少部分由不規(guī)則的青石鋪砌,道面寬約2米,坡道及轉彎處,均鋪砌成石臺階,彎道處最寬約3米。現保存最為完整的為二道溝和三道溝2處約200米。道路由于使用時間長,人畜往來頻繁,路面石塊上踏痕累累,蹄跡斑駁。此段道路現仍被使用,是云峰及遠近村寨到甘溝的必經之路。 據文獻記載和田野考古調查資料證實,歷史上川滇古道專指云南經由曲靖進入四川的古道。曲靖市境內的川滇古道主要有待補—云峰古道。古道以會澤縣待補為樞紐,分為南北兩段。北段由待補北行,經鷓雞、會澤縣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