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视频77|亚洲免费一级字幕|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button id="kgiii"></button>
    • <bdo id="kgiii"></bdo>
    • <code id="kgiii"></code>
      <button id="kgiii"><source id="kgiii"></source></button>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威海市旅游

      威海市文物古跡介紹

      環(huán)翠樓公園
        環(huán)翠樓公園位于威海市奈古山東麓,倚山而建,景色秀麗,始建于1931年,1981年正式命名為環(huán)翠樓公園。環(huán)翠樓公園以環(huán)翠樓——劉公島景觀軸線為主軸,將公園劃分為四個區(qū)域,歷史文化展示區(qū)、自然體驗游賞區(qū)、民俗風情街區(qū)、娛樂活動健身區(qū),主要景觀有環(huán)翠樓、環(huán)翠樓廣場、環(huán)翠書院、盆景園、民俗街、古城墻遺址等。環(huán)翠樓歷史悠久,始建于明朝1489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其間多次重修。它坐落于始建環(huán)翠樓舊址、威海衛(wèi)古城墻之上,是由主樓、山門、南北配樓及連廊構成的建筑群。主樓共七層,地上五層,地下兩層,為十字對稱的明清塔式仿木結構樓閣式建筑,重檐歇山頂。集觀光游覽、歷史陳列、文化交流、展覽展示于一體,自古就是威海的地標性建筑。客服電話:0631-5205877地址: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統(tǒng)一路82號營業(yè)時間:8:……[詳細]
      2、無染寺 AAAA
      無染寺
        無染寺建于東漢桓帝永康年間,廟宇規(guī)模宏大,舊時為膠東第一古剎,現(xiàn)有遺址。主要景點有江北玉蘭王、王母娘娘洗腳盆、翡翠池、仙女池等十八潭,整個太沽河峽深谷幽,分布著眾多秀麗迷人的巖床溪谷,其溪床巖石連片,光潔如玉,清澈溪流流淌其間,波光粼粼,由于山勢坡度各異,形成千姿萬態(tài)的清潭、瀑布。每當夏季尤為壯觀,峽谷兩旁翠峰秀嶺,森林掩映,花繁鳥鳴,宛若世外桃源。人們稱為北方九寨溝,是礦泉浴、避暑的最佳選擇。在這里可以真正領略曲徑通幽的樂趣。門票門票¥50/人,學生¥20/人,60歲以上免票停車收費開放時間11月-次年4月:7:00-17:00,5月-10月:7:00-17:30。景點位置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市界石鎮(zhèn)無染寺……[詳細]
      圣水巖石刻造像
        圣水巖位于乳山市馮家鎮(zhèn)孔家村西北1000米的尼姑頂東坡。這里山水幽深,林木茂美,巖壁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內流水常年不斷,水質清純,因名圣水巖。據(jù)現(xiàn)存于該處的“玉虛觀碑”記載,金大定年間(1161~1189),全真道七真人之一的王玉陽在這里搭建茅屋-道行,承安二年(1197),牒敕賜額曰“玉虛觀”易庵為觀,陸續(xù)修了一些道院建筑。崇慶二年(1213),牒敕賜額曰“玉真觀”(即萬壽宮)。貞祐二年(1214),立玉虛觀碑。舊時玉虛觀殿閣一片,前有石坊,門有石獅。有老祖殿、三官殿、三清殿、玉皇閣、萬壽宮、三義殿、靈官殿,大門過道兩側還有巨大的把門將軍塑像,大小碑碣不知其數(shù)。1942年開始,圣水巖玉虛觀遭到破壞,此后歷經多年風雨,至今玉虛觀已成荒蕪廢墟,F(xiàn)存遺跡有:玉虛觀碑,立于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詳細]
      南黃莊墓群遺址
        南黃莊墓群(也稱南斜山墓群)遺址位于乳山市南黃鎮(zhèn)南黃莊村與南斜山村之間,兩村相距500米。墓葬比較集中地分布在南黃莊村東、西、北三面的坡地上。1977年春,南斜山村村民在挖平塘溢洪道時出土一批“灰包罐”,是年6月,乳山縣圖書館工作人員最先在南斜山村東北發(fā)現(xiàn)墓地,因而被稱為南斜山墓地。由于墓葬的結構和出土器物比較特殊,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視。據(jù)調查,墓葬多發(fā)現(xiàn)于南斜山村東和村東北的水庫東側,并在水庫的東北角發(fā)現(xiàn)殘存墓葬兩座。一座僅存約40厘米,未見器物;一座殘存大部,墓室內放置陶罐2件,一件復原;另一件因器物火候較差,破碎嚴重,無法復原。再次調查時,據(jù)南斜山村村民反映,他們在修路時發(fā)現(xiàn)許多用石頭砌成的小方坑,里面有“灰包罐”。在他們指點下,隨即清理了路邊一處已暴露的小方坑。該坑底部鋪較大的石塊……[詳細]
      馬石山抗日戰(zhàn)斗遺址
        馬石山抗日戰(zhàn)斗遺址位于乳山市諸往鎮(zhèn)上石硼村北的馬石山上,是1987年9月第二次文物普查時調查的,F(xiàn)存馬石山上環(huán)山毛石砌筑圍墻,是當時戰(zhàn)斗主要依托,全長2000余米。主峰陽坡有烈士紀念塔、紀念堂、紀念碑、烈士墓等。1942年11月,侵華日寇用兩萬余兵力,以“鐵壁合圍,梳篦戰(zhàn)術”,對我膠東抗日根據(jù)地進行了殘酷的拉網式“大掃蕩”。膠東區(qū)公安局警衛(wèi)連政治指導員王殿元和膠東區(qū)公安局三科科長唐慈,根據(jù)“膠東軍區(qū)戰(zhàn)事--指揮部”的命令,在馬石山南麓同當?shù)厝罕娨黄饒猿址磼呤帯?1月23日,敵人把棉亙數(shù)十里的馬石山團團圍住,為解救被圍困在馬石山上的數(shù)千名群眾和部分地方干部,他們率部先后數(shù)次上下馬石山,護送一千多人脫險,直至24日拂曉已失去了突圍時機。為吸引敵人主力,使更多被圍的群眾有機會沖出重圍,王殿元和唐慈……[詳細]
      6、劉公廟
      劉公廟
        劉公廟是為紀念東漢少帝劉辯之子劉民及其夫人積德行善、扶危救難而建的一座祠廟。歷史上,由于天災、戰(zhàn)亂等原因,該廟曾數(shù)次移址、幾經修復,但香火一直不斷。據(jù)史志記載,劉公廟始建于明代。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北洋海軍在劉公島成軍,駐島護軍統(tǒng)領張文宣,為使軍民獲得劉公劉母的護佑,出資重修劉公廟。清政府的海軍大臣奕環(huán)親王和李鴻章,在檢閱北洋海軍的儀式中綿進廟叩拜,北洋海軍將士每次出;蜃鲬(zhàn)都到廟中進香叩拜。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wèi),劉公島上的土地和房屋被英國全部購買,迫居民遷出島外,劉公廟隨遷島外,現(xiàn)廟已不存,但留有一碑載“神本依人,廟遷島外”。劉公島上的原劉公廟遺址仍存。為豐富劉公島的人文景觀,1994年再建劉公廟,占地800平方米,前置進山門,左右鐘鼓樓,前院上一臺階進中院,東側殿匾額題“……[詳細]
      天福山革命遺址
        天福山革命遺址位于文登市文登營鎮(zhèn)(原天福山鎮(zhèn))天福山上,北距溝于家村1.5公里。1937年12月,在中國共產黨膠東特委的領導下,在天福山舉行抗日起義,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隨后與日本侵略軍激戰(zhàn)于牟平縣城南的“雷神廟”,打響了膠東人民抗日第一槍。1959年,文登縣文化館派員在天福山革命遺址的中共膠東特委臨時會議舊址屋內辦起了宣傳天福山起義的連環(huán)畫小型展覽,到1973年,建成天福山起義紀念館和天福山起義紀念塔。 天福山起義紀念塔,塔基長5、寬5米,塔體底部長2、寬2米,塔體總高12.24米,全用當?shù)匦庐a的青花石和白理石砌成。塔正面題“天福山起義紀念塔”,塔裙題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天福山起義紀略”。 天福山起義紀念館原建面積600平方米,位于紀念塔西,陳列有關……[詳細]
      院夼龍王廟
        院夼龍王廟位于山東榮成的鐵槎山上,鐵槎山是道教全真派重要發(fā)祥地之一,王重陽祖師曾在此修道。院夼龍王廟東臨嵯峨峻險、峰天連體的董家頂,西傍堪稱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老頭石,北倚仰眺“奇峰九頂,黛色參天”的鐵槎諸峰,南瞰近觀銀濤雪浪、舳艫云集的黃海之濱院夼村“元寶形”漁,景色優(yōu)美。院夼龍王廟歷史悠久,有資料表明,從公元1625年院夼建村時它就已經存在,經歷數(shù)百年風雨見證著院夼村的歷史發(fā)展,歷代村民皆有對龍王廟進行維修興建,院夼龍王廟原為石頭砌稱,建筑面積較小,安奉石質龍王神像一尊,后被毀于文革浩劫時。隨著黨中央的宗教政策落實和各項宗教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以及道教文化的復習也發(fā)展,院夼龍王廟于2003年由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集資捐助開始修建,并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建了龍王殿,增建海神殿、財神殿以及丹房和其他附屬設施,……[詳細]
      安家軍寨遺址
        明代戚繼光抗倭時設置的軍寨,分大、小二寨。均黃土夯土寨墻。大寨建于山崗上,方形,邊長230米,地表有磚塊、瓦片暴露,內設狼煙臺一個,底部直徑約20米,殘高約12米;寨墻殘高1—6米,四面各置一城門。大寨南90米設置一小寨,長64米、寬55米、墻厚約11米,殘高0.5—1米,城門南向,基本完好。據(jù)考查,此寨設大、小兩寨。大寨建在山崗上,呈方形,邊長約230米,殘高1—6米不等,寨墻用土夯成。寨內四面各置一寨門,門寬約5米左右。據(jù)調查,各寨門原為磚砌圓拱形門,后期被全部拆走用作建房,現(xiàn)已無存。在軍寨內的東南部設有烽火臺(煙墩),底部直徑約20米,殘高約7米。煙墩向北約26米有一東西向土墻,殘高約1米左右,用土夯成。墻體的東端有一門,與東寨墻的東門相接。從殘存痕跡看,此處是駐軍軍營區(qū),后期遭到破壞……[詳細]
      小管村遺址
        小管村遺址位于乳山市區(qū)西南13公里的乳山寨鎮(zhèn)小管村村東約1000米的“柳樹塂”處,下海灣河繞遺址東側南流入海,一條村級路橫穿遺址南部。遺址現(xiàn)存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遺址原是高丘,20世紀70年代平整土地時,將高丘夷為平地,使遺址中部被挖去近1米深的土,其余部分保存尚好,文化層堆積一般厚約1—2米。該遺址是1978年3月文物調查時發(fā)現(xiàn)的,2009年3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又進行過復查,曾采集過部分標本。1979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煙臺地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曾在此做過調查,同年北京大學考古實習隊在遺址北部進行過試掘。1983年秋,北京大學考古系、煙臺地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乳山縣圖書館聯(lián)合對該遺址進行了試掘,發(fā)掘面積約92平方米,出土……[詳細]
      潘家莊遺址
        潘家莊遺址位于乳山市白沙灘鎮(zhèn)潘家莊村南500米處的一座山崗西坡上,東南約500米處有一條小河,一條南北向小路從遺址西部穿過。遺址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約11萬平方米,是1977年8月文物調查時發(fā)現(xiàn)的。1979年11月,北京大學考古研究所、煙臺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乳山縣圖書館又共同對該遺址進行了復查。2009年12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又進行復查,采集了部分標本。從采集的標本分析,該遺址主要是一處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遺存,并有少量的岳石文化遺物。目前,遺址整體保存完好。據(jù)調查,該遺址因歷年平整土地在遺址西部曾挖去1米左右的土,暴露出文化堆積層,文化層厚約0.20~0.50米左右,地表暴露遺物很少;東部文化層稍厚,一般在0.30~0.50米左右,地表暴露較多陶片、貝殼等遺物,并在……[詳細]
      威海英式建筑群
        英國對威海的租借期限最初定為25年,從1898年開始。但直到1930年威海衛(wèi)以及劉公島和威海港內群島才歸還中國,而且劉公島仍然由英國續(xù)租十年。到了1940年年底,英軍撤出劉公島,終于結束了對威海長達42年的租借歷史。英國在強租威海的幾十年里,逐漸建設了一批行政、軍事設施和商業(yè)區(qū),主要分布于劉公島和市區(qū)東海岸沿線。沿著不長的北山路南行,路邊上有英國領事館舊址。拐到沿海的環(huán)海路上,路邊上有一座英商海濱避暑房舊址(曾稱為“英海軍司令避暑房舊址”),現(xiàn)在是一座茶樓。這座建筑為英國人依萊斯1904年所建。國七“威海英式建筑”的年代標注為1900、1901年,那么這座建筑應該被排除在外了。這座建筑的正立面上方有四個石質圓孔,故稱為“四眼樓”。該建筑為三層石木結構,正面為走廊,中間為花崗石臺階,是威海歐式……[詳細]
      13、圣經山摩崖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圣經山摩崖
        圣經山摩崖位于文登市葛家鎮(zhèn)西于村北4500米的圣經山一道山梁上。山梁上有兩塊巨石屹立,東面一塊高5米,長15.6米,因狀如新月,俗稱月芽石。其陰面隨石之凹凸起伏陰刻《太上老子道德經》上下兩卷,全文每字大小為6厘米左右,楷書。部分刻字因雨蝕風化,已漫漶不清,大部分尚可辨讀(見折頁)。另一石在月芽石西3米處,高3米,長4.5米,中上部刻“圣經山”三字,下面刻著一片文字,約700余,已完全不能辨識。月芽石東南200米處有座小石廟“混元殿”,長6米,高2米,“文革”時炸毀,已修復,內有元碑、老子像;石廟兩側有耳廟,東南和西北方約50米的巨石上分別刻“洞天”、“福地”,每字大小約70厘米。“洞天”刻字稍南的石壁上,開有石洞,《文登縣志》載:“元大德壬寅(1302),李道元開石洞,曰朝陽洞”即此洞!案![詳細]
      劉公島甲午戰(zhàn)爭紀念地
        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即清北洋海軍的屯泊基地及中日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場遺址,分布在劉公島、日島及威海灣南北兩岸。劉公島設有工程局、機器局、屯煤廠、電報局和電燈臺、海軍公所、鐵碼頭、船塢、水師養(yǎng)病院、水師學堂等機構和設施,劉公島、日島、威海灣南北兩岸等要地修筑炮臺13座。1977年12月23日,北洋海軍提督署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劉公島甲午戰(zhàn)爭紀念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山東省政府公布了劉公島甲午戰(zhàn)爭紀念地28處北洋海軍及其甲午戰(zhàn)爭遺跡的保護范圍和保護內容(其中北洋海軍提督署、威海水師學堂內包含部分稍晚增建的英式建筑)。2000年6月,劉公島甲午戰(zhàn)爭紀念地列為山東省歷史優(yōu)秀建筑。北洋海軍提督署又稱“水師衙門”,為清代北洋海軍軍事指揮中心,位于劉公……[詳細]
      寬仁院舊址
        詳細地址: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海濱北路南段的西側,由兩組英式木骨石砌建筑組成。 景點介紹:原為英商修建的別墅,后為天主教修道院和慈善機構所在地,寬仁院建筑精美,歷史悠久,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于1902年,占地面積約約9300平方米,建筑面積2456平方米,由主、副兩座樓房組成,共有房屋123間。主建筑二層,平面呈“丫”字形,四阿頂,東側和南側有天窗、回廊。附屬建筑四阿式大屋頂,有天窗、回廊和八角形的花廳。最初是英商和記洋行的私人別墅。1934年,10幾名盧森堡黑衣修女來到威海,時逢英商和記洋行露石臺別墅作為抵債資產轉移到天主教會名下,教會將此建筑撥付給修女會,修女們將別墅擴充改建,在別墅以南修建了修道院和孤兒院,就是這“寬仁院”。 作為那段特殊歷史時期的實物見證,山東省人民政府1992年……[詳細]
      槎山千真洞石刻
        槎山千真洞石刻位于榮成市人和鎮(zhèn)響灣村鐵槎山主峰清涼頂北部半山腰天然石壁,人工鑿成。洞口向南,平面呈橢圓形,中設塔心柱,高2、闊4、進深6米。洞口上方有明萬歷四年(1576年)刻“千真洞”三字,內雕佛像1006尊(原為千佛洞)。據(jù)槎山云光洞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重修增福延壽宮碑記》和光緒年成稿、民國付梓的《文登縣志》所錄元至正元年(1341年)《重修望漿院碑記》,千真洞造像年代不晚于1341年。 洞前有廟堂殘跡,1992年復建部分建筑。 槎山上另有云光洞,位于榮成市人和鎮(zhèn)槎山龍井頂南麓,金大定年間,道教全真教北七真中的王玉陽曾隱此-。增福延壽宮始建于金大定(1161~1189)年間,自元至明屢經修葺。清光緒年重修三清、真武、關帝、藥王諸殿,亦皆毀于戰(zhàn)火,1992年重建。現(xiàn)遺有元至元六年、……[詳細]
      17、始皇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皇廟
        廟內有前殿日主祠、正殿始皇殿、東殿東后宮、鄧公祠、鐘樓及戲臺。大殿青磚紅柱,飛檐凌空,殿內塑像金面王冠,神態(tài)威嚴。鄧公祠內有光緒皇帝詔彰北洋水師愛國將領鄧世昌的御碑及屬清代出土文物的第一代修廟人、第一位老道長徐復昌羽化的坐棺。始皇廟坐落在成山峰下陽坡上,原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東巡成山頭時修建的行宮。后來當?shù)鼐用駷榱思o念始皇曾親臨此地,改建為始皇廟。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座紀念秦始皇的廟宇。山東威海市……[詳細]
      膠東育兒所舊址
        膠東育兒所舊址位于乳山市崖子鎮(zhèn)東鳳凰崖村、田家村、騰甲莊村中,年代為1942-1952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膠東育兒所舊址主要由東鳳凰崖育兒所舊址、田家育兒所舊址和騰甲莊育兒所遺址三部分組成。1942年4至5月,因形勢逐漸惡化,該所由榮成縣溝曹家村轉移到乳山境內東鳳凰崖村。7月該所改為膠東育兒所,9月又遷至田家村。1948年,膠東全境解放,由田家村遷至離城區(qū)較近的騰甲莊村。1952年7月,膠東育兒所由乳山縣人民政府接管。1948年春,膠東全境解放,分散在各村的兒童集中居住,膠東育兒所由田家村遷至離城區(qū)較近的騰甲莊村。1952年7月,膠東育兒所由乳山縣人民政府接管。該遺址南北長約125米、東西長約72.5米。舊址建筑僅存墻基,建筑已經不存![詳細]
      19、留村石墓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留村石墓群
        留村石墓群位于寧津鎮(zhèn)留村西南,為程氏祖墓。原1占地3畝,有石墳三四十座。1958年毀其半數(shù),1964年整地后僅剩7座,石墓為球形,花崗巖砌筑。保存較好的一座高2.3米、腹徑17.5米。底層多作八角形臺基,飾有獅獸花草浮雕。臺基前方,一般坎有碣銘,銘文多半風化剝蝕,可辨者有元代元統(tǒng)三年(1335年)紀年。石硼閻家石墓群位于夏莊鎮(zhèn)石棚閻家村北,為閻氏祖塋。原占地15畝,有大小石墳近90座,現(xiàn)僅存兩座。兩墳均為花崗巖砌筑,都建在多層臺基之上。墳體一圓一方,皆似塔形。圓墳上部塌落,殘高2.17米;方墳頂部少殘,現(xiàn)高3.25米。方墳臺基飾有雙層浮雕,刻力士、坐獅、花草圖案。兩墳前方正中都坎有碣銘,僅圓墳銘文可辨,墓主為閻瑛,卒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詳細]
      觀上馮家馮德英舊居
        觀上馮家馮德英舊居位于乳山市馮家鎮(zhèn)觀上馮家村中,年代為清末。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馮德英舊居位于乳山市馮家鎮(zhèn)觀上馮家村,系著名作家馮德英老先生青年時代生活的老屋,也是著名紅色經典系列小說《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三花”故事的發(fā)生地。同時也是抗戰(zhàn)時期,膠東黨組織的主要活動地點,張連珠同志在擔任第三任膠東特委書記前,就在觀上馮家村的圣水鄉(xiāng)小學,以教學為掩護開展黨的活動。1942年,膠東第三兵工廠一部分在山南的高家臺村開展生產,一部分在觀上馮家村開展生產。2018年6月將馮德英舊居后的房屋打造了四個展館分別是昆崳山下展館、苦菜花館、迎春花館、山菊花館,總占地面積約605.3平方米作為一處典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