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视频77|亚洲免费一级字幕|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button id="kgiii"></button>
    • <bdo id="kgiii"></bdo>
    • <code id="kgiii"></code>
      <button id="kgiii"><source id="kgiii"></source></button>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安慶市旅游

      安慶市文物古跡介紹

      天柱林氏祠堂
        位于水吼鎮(zhèn)天柱村勝利組的林氏祠堂,始建于民國1924年,公元2005年至2007年由“十德堂”與“九牧堂”兩支林氏后裔合資重新修葺。林氏祠堂內(nèi)的檐口、梁架、欄桿、柱礎、龍井等構(gòu)件,其木雕、石雕工藝精湛,構(gòu)思精巧,深受明清時期古建筑文化之影響,生動地反映出了成熟的徽派建筑的雕刻藝術(shù)。祠堂一進設有亭閣式全木結(jié)構(gòu)的戲樓,并在兩側(cè)置副臺與廂樓;二進為“九牧堂”廳堂,為祭祀、祈福活動場所。在一進與二進之間配一口天井。西邊耳房有3扇“哥特式”窗戶,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此-議事時改建的。整個建筑設計為二進,軸線取南偏西5度;通面闊25.6米,通進深21米,占地面積達540平方米。在硬山墻面砌四列二級馬頭墻,穿斗式木構(gòu)架,白墻灰瓦。……[詳細]
      82、張秉文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秉文墓
        張秉文墓位于黃甲鎮(zhèn)汪河村張家坂組牌坊山,坐西朝東,前臨牯牛背水庫。麻石墓壙,靠山立碑,文曰:“明顯考鐘陽張公、妣張門方氏之墓”。文革中,張秉文墓遭到破壞,墓冢被炸,墓地牌坊被拆,墓區(qū)石獅、供桌等移往他處。2007年11月,桐城市委、市政府為加強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專項資金由市文物管理所主持修復了張秉文墓。張秉文,字含之,號鐘陽,桐城人。明萬歷三十八年進士,歷官江西撫州知府、湖廣荊湘道、建寧兵巡道、廣東按察使、山東左布政使。崇禎十二年正月,抗擊清軍殉難濟南城。妻方孟式亦殉節(jié)大明湖。事聞,贈太常寺卿,崇祀忠孝祠,載《明史》。清乾隆四十一年賜謚“忠節(jié)”,妻方氏贈一品夫人。濟南大明湖立有張公祠![詳細]
      83、安慶譙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慶譙樓
        安慶譙樓有600多年的歷史,歷經(jīng)4次修葺。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安慶就建有譙樓,后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兩軍交戰(zhàn)時被毀;明朝洪武元年重建,并將其作為知府衙署的望樓;乾隆年間,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寧移至安慶,譙樓又進行大規(guī)模修葺擴建,此后一直作為司署之所。目前保存的雙檐樓閣譙樓,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安徽布政使吳坤修牽頭修建的。到今年已經(jīng)歷139年的風雨。 譙樓當之無愧地成為安徽建省的標志性建筑.保護范圍:建筑本體外,東5米,南約28米至龍門口街,西5米,北2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建筑東側(cè)約16—45米,南側(cè)約237米(至玉琳路),西側(cè)約35米,北側(cè)50米為界![詳細]
      龍?zhí)痘I備倉
        龍?zhí)痘I備倉,中華民國。位于桐城市新渡鎮(zhèn)龍?zhí)洞妩S畈村民組籌倉小學院內(nèi)。建筑坐東南朝西北,前后兩進,面闊各七開間,兩進之間兩側(cè)設廂房,各三開間,兩進與廂房建筑將籌備倉組成四合院;I備倉大門設在西北前進明間,墻壁上嵌有“保捐碑”1通,“特捐碑”2通,“保捐碑”刻當時各保所捐建倉銀元數(shù)額,“特捐碑”刻有“民國十二年歲次癸亥十二月”;I備倉廊檐環(huán)繞,青石柱礎,穿斗構(gòu)架,小瓦覆頂,風格簡潔大方,寬敞精致。從籌備倉內(nèi)“特捐碑”和“保捐碑”所記,民國十二年,當?shù)乇!⑧l(xiāng)紳為籌備稻谷,賑濟災民以及修橋鋪路所需而建該倉。龍?zhí)痘I備倉建筑規(guī)模較大,保存完好,是研究民國時期桐城經(jīng)濟、社會等狀況的實物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詳細]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鎮(zhèn)風景村境內(nèi),現(xiàn)存唐(公元618年-907年)至民國(公元1912年-1949年)歷代石刻400余方,以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虎頭崖石刻”、“劉源題字石刻”三大石刻群組成,F(xiàn)存唐至民國時期的摩崖石刻300余方。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的石面題刻手法,分淺雕(凸起)和沉雕(凹線)兩種;題刻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天文地理等方面;文體多樣,有詩詞、歌賦、紀事、題名等等,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刻體量之大,題幅之多,品味之高,書體之全,堪稱“歷代詩書藝術(shù)石刻博物館”。為歷來達官顯貴、文人雅士踏跡尋幽之地。李白、蘇東坡、黃庭堅、李公麟、王安石等名人均……[詳細]
      朱光潛故居
        朱光潛故居,位于桐城中學西隅,原有專石結(jié)構(gòu)房屋三間,兩坡屋頂,青磚墻壁?箲(zhàn)期間,美學宗師朱光潛曾在此居住。朱光潛(1897--1986),系我國當代最負盛名的美學大師,同時又是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哲學家、翻譯家和教育家,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朱先生學貫東西,知識淵博,造詣精深,尤以他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嚴謹?shù)膶W風,為世人樹立了一個真正學者的光輝形象。朱先生生前是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六屆政協(xié)常委,中國美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文聯(lián)、中國作協(xié)、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委員和顧問、北京大學一級教授。700余萬字的著作,由安徽省出版社出版成煌煌20巨冊《朱光潛全集》傳世![詳細]
      87、半山閣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半山閣
        半山閣,乃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晚清教育家吳汝綸創(chuàng)辦的桐城中學堂藏書樓,坐落于桐城中學校園內(nèi),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曾在桐城中學學堂任教的日本教師早川東明參與設計。當代古建筑專家單七元、羅哲文、鄭孝燮曾對其設計形式和建筑藝術(shù)大加贊賞,稱頌它是“凝固的音樂”。吳汝綸,字摯甫,一字摯父,清代安徽桐城人。晚清文學家、教育家,也是桐城派后期作家。同治四年進士,曾先后任曾國藩、李鴻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長期主講蓮池書院,晚年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并創(chuàng)辦了名校桐城中學。吳汝綸生前曾刊刻《深州風土記》、《東游叢錄》等。歿后一年,其子吳闿生編次《桐城吳先生全書》付刊,內(nèi)含文集、詩集、尺牘及說經(jīng)著作等6種。另有編定未刻及未編定者多種,后來陸續(xù)有《桐城吳先生日記》、《尺牘續(xù)編》、《摯甫詩集》及點勘古籍多種行世……[詳細]
      天柱山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天柱山鎮(zhèn)茶莊村上沖組,座落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天柱山南大門處,原稱馬祖庵,源于唐代高僧馬祖道一名。庵基始建于明萬歷25年(1597年),由桐城進士吳應賓、懷寧戶都郎阮自華二人捐資營造。萬歷27年(1599年),上命中使御賜藏經(jīng),詔改馬祖庵為佛光寺,寺名沿用至今。明末至清代咸豐年間,佛光寺屢遭兵燹,后重建數(shù)次。20世紀90年代寺殿建設開始走上規(guī);、正規(guī)化,F(xiàn)有建筑依山勢呈梯狀布局。中軸線取東西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主體建筑。軸線以東建有回廊及寮房。山門建成三滳水牌坊式,天王殿、大雄寶殿一律使用琉璃歇山頂,整個殿宇占地面積達1000平方米。重建后的佛光寺已成為天柱山南大門一處新的景點![詳細]
      黃家堰遺址
        黃家堰遺址,時代為新石器時代,位于望江縣新橋鄉(xiāng)。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墓葬區(qū)和居住區(qū)。省考古所1997年發(fā)掘1200平方米,發(fā)現(xiàn)了 50多座墓葬,皆為東北—西南向。還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遺物,陶器有鼎、豆、壺;石器有斧、鏟、錛、鑿;玉器有璜、玦、鐲等。尤其是玉器質(zhì)地精良、晶瑩剔透。從出土器物的造型、紋飾等風格看,該遺址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 5000年左右。保護范圍:基點至東南200米,至東北500米到碼頭河河壩,至西南270米到寨山西南角,至西北120米(基點坐標:N:30°017442,E:116°31368)。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50米![詳細]
      90、白云崖石刻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云崖石刻
        白云崖又稱虎頭崖,坐落在天柱山鎮(zhèn)茶莊村林莊組。白云崖石刻利用天然石壁以刻文記事,或造像為主。運用單線陰刻、減地平刻、淺浮刻及沉刻等技法,創(chuàng)造出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藝術(shù)品。字體包括篆、隸、楷等,書法嚴謹渾厚,疏密適宜。石刻內(nèi)容廣泛,涉及到宋、元、明、清等文人墨客及釋子信士的題刻多達六處,其中以明代著名文學家李元陽的題刻占多。如“鐵笛龕”,以及清乾隆年間張期愈題刻“超然物表”等。在白云崖半腰間原有魯?shù)廊巳蒜,現(xiàn)已廢,但留有石窟,窟壁上鑲有坐佛像三尊,佛像高70厘米,其面容現(xiàn)已剝落難辯。 白云崖石刻與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被視為一個統(tǒng)一的藝術(shù)整體。2001年這兩處石刻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岳西法云寺塔
        時代:明地址: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城東南6公里的金山鄉(xiāng)后沖。清同治年間重修法云寺碑載:“潛北后山寺,又名法云寺,浮屠七級,建于晉咸和年間(326—334年)。咸豐之際,劫火四起,塔存而棟宇皆毀……”。重修的法云寺于1958年拆毀。現(xiàn)存的古塔,為本縣最高的佛教建筑。塔為四方形七級,通高28米,飛檐斗拱,屬樓閣式建筑;塔基寬3.5米,高1.35米,為條石砌成。中有塔心室,中空至頂,每層每面砌有10個磚雕神龕,每龕有1大2小3個佛像,系印模燒制圖案,中為如來佛祖,左為伽葉右為阿儺,計有1680尊(故又名千佛塔),神態(tài)生動逼真,栩栩如生。該塔1988年10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齋堂屋檐滴水,南至前殿(塔基以外8米),西至塔基以外6米,北至大雄寶殿。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詳細]
      安徽大學紅樓及敬敷書院舊址
        安徽大學紅樓及敬敷書院舊址位于安慶市大觀區(qū)菱湖南路128號,安慶師范學院菱湖校區(qū)內(nèi)。安徽大學紅樓1934年7月興建,1935年9月竣工,原為民國省立安徽大學主教學樓,通體紅色,人稱安大紅樓,總建筑面積3008平方米;敬敷書院舊址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為一座東朝西走向的清代建筑群,現(xiàn)存門坊、長廊、齋舍。安大紅樓為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坐北朝南,坡頂、紅陶瓦、紅磚外墻,平面呈倒置山字型。主門位于中部,有西洋風格的鐘樓及山型門坊,雕飾精美。敬敷書院建筑為徽派風格,磚木結(jié)構(gòu),以長廊為中軸線,長廊東頭為大講堂,于1983年被拆除。講堂兩邊分別為經(jīng)正閣和宗儒祠,在抗戰(zhàn)初期毀于日機轟炸,F(xiàn)存門坊、長廊和四進齋舍,總建筑面積937平方米。清代安徽省省學敬敷書院由城內(nèi)移建至此進行辦學,是清代安徽規(guī)模最大、……[詳細]
      小圩羅家老屋
        小圩羅家老屋位于安慶市宿松縣隘口鄉(xiāng)小圩村。羅家老屋始建于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清咸豐十年(1861年);浙江巡撫羅遵殿祖父重建于清乾隆年間,是羅遵殿故居。羅家老屋始建于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清咸豐十年(1861年)浙江巡撫羅遵殿祖父重建于清乾隆年間,是羅遵殿故居。該建筑坐北朝南,五進五開間,東西兩邊配廂房,高平屋硬山面飾五級馬頭墻,整個建筑為抬梁式磚木結(jié)構(gòu)。面積約600平方米。羅遵殿,(1798—1860)字澹村,道光十五年進士。歷任知縣、知府,兩淮鹽運使,湖北按察使、布政使,福建巡撫、浙江巡撫。咸豐十年,太平軍破杭州城,一家五口殉國。清廷追贈右都御史,予騎都尉世職,謚壯節(jié)。保護范圍:距文物本體外沿的四周各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100米![詳細]
      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zhàn)役戰(zhàn)前醫(yī)院遺址
        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zhàn)役前醫(yī)院遺址位于安慶市宜秀區(qū)大龍山鎮(zhèn)新新居委會。原為祖住安慶市北門外的胡家腰塘胡氏家族的祠堂“經(jīng)意堂”。1949年3月,“渡江戰(zhàn)役”在安慶長江兩岸爆發(fā),胡氏家族人為支持渡江戰(zhàn)役把自己家族最神圣的祠堂“經(jīng)意堂”讓給了第二野戰(zhàn)軍做前線醫(yī)院,為搶救戰(zhàn)場上負傷的做出了最高尚、最可貴的貢獻!敖(jīng)意堂”始建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清道光三年(1823年)擴建,現(xiàn)存三進,穿枋磚木結(jié)構(gòu),目前主要供奉胡氏列祖列宗的牌位,已向群眾開放參觀,2007年重修后,保存完整,結(jié)構(gòu)穩(wěn)定。2017年9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zhàn)役戰(zhàn)前醫(yī)院遺址被公布為安慶市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昆侖寨寨址
        昆侖寨寨址位于黃柏鎮(zhèn)與槎水鎮(zhèn)交界處的一座昆侖山上。東起黃柏大橋,西至馬鞍寨,南視槎水鎮(zhèn)油坊村,北問黃柏昆侖村。分布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昆侖山脈為東西走向。主峰周圍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斷塊山。峰谷之間呈“V”字型。形成了險要的山川地貌。山寨大門被建在開闊的東側(cè)。這樣可翠俯瞰山下全貌。這不但很符合視線-原理,而且更加突出了軍事上的技術(shù)要素,同時又反映出了古代石匠們的聰明智慧。寨門寨墻用長方形細面麻石條做建筑材料,石門高約2米,寬1.5米,門內(nèi)壁鑿有門播關(guān)石孔,增強了防御功能,F(xiàn)存石墻殘長約500余米。昆侖寨由明宗室朱統(tǒng)琦于清順治五年(1648年)抗清結(jié)寨時所建,同年被清將梁大用攻克。……[詳細]
      望江文廟大成殿
        望江文廟大成殿位于安慶市望江縣華陽鎮(zhèn)回龍西路文廟巷1號。望江文廟始建于宋代,元、明屢遭兵毀,F(xiàn)存文廟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選址重建。文廟原為一處古建筑群,前有戟門,戟門東為土地祠,西為王幼學祠,前首為欞星門。文廟左右各為東西兩廡,大成殿后為啟圣祠,東為禮門,西為義路,后為明倫堂,F(xiàn)存文廟主體大成殿,文廟大成殿為歇山式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古建筑,重檐翹角,裝飾斗拱,石質(zhì)柱礎。大成殿高10多米,面積270多平方米,殿內(nèi)24根大柱組成方形結(jié)構(gòu),四周圍廊,重檐翅角,鐵馬空懸,F(xiàn)作為望江縣博物館的所在地,是一座精美的清代建筑,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1982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文廟檐口周邊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10米。……[詳細]
      同仁醫(yī)院舊址
        圣公會安慶“同仁醫(yī)院”舊址,又稱“圣詹姆士醫(yī)院”,坐落在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qū)雙井街150號海軍安慶醫(yī)院(原解放軍第116醫(yī)院)內(nèi),是海軍安慶醫(yī)院的前身,清朝建筑,創(chuàng)建于1901年,解放前是安徽省內(nèi)兩家較大、較完善的綜合醫(yī)院之一。據(jù)史料記載,圣公會安慶“同仁醫(yī)院”由美國基督教圣公會配合傳教修建的,1906年竣工。創(chuàng)始人為美國醫(yī)學博士亨利.泰勒(中文名:戴世璜先生),當時院長是戴世璜先生。該院建筑格局、技術(shù)和設備基本上是西式的,現(xiàn)存樓房八幢,是當?shù)乇4孑^好、風格獨特的近代西洋建筑群。同仁醫(yī)院舊址應包括病房大樓、院長別墅、高級護士學校樓等,共8處![詳細]
      長嶺張氏宗祠
        長嶺張氏宗祠長嶺張氏宗祠,清代。位于桐城市唐灣鎮(zhèn)長嶺村張沖村民組西側(cè),長嶺小學校園內(nèi)。宗祠前后兩進,面闊各五開間。前進設樓,明間樓上是戲臺。后進坐落于臺基上,抬梁式木構(gòu)架,用材碩大,舉架高昂。檐下設卷棚軒,軒下設斗拱并飾以木雕,圖案精美,雕刻細膩,堪稱精品。整組建筑山墻、檐墻均以厚青磚壘砌承重,屋面小瓦覆頂,檐口馬頭墻高聳,檐下飾以彩繪。建筑風格莊重素雅,樸實大方。長嶺張氏宗祠是當?shù)貜埵霞易寮漓胱嫦,舉行重大活動的禮制性建筑。宗祠格局完整,且前進設有戲樓,后進飾以木雕,用材考究,在桐城保存至今的宗祠中尚少見,是桐城西北山區(qū)鄉(xiāng)土建筑的典范。……[詳細]
      中國國民黨安徽省黨部舊址
        中國國民黨安徽省黨部舊址位于安慶市孝肅路168號,時代為1926~1927年。1926年1月,國民黨(左派)安徽省臨時黨部成立,直屬廣州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領導。光明甫、朱蘊山等任常委,柯慶施任秘書長。北伐軍攻克武漢后,左派臨時省黨部遷往漢口,設立常務干部學校,培養(yǎng)了大批骨干。1927年3月初,隨北伐軍返回安慶,隨即成立安徽省黨部,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該建筑始建于1919年,為磚木結(jié)構(gòu)3層樓房,建筑面積1331平方米,樓前有花園,為中西合璧式,弧形門窗,前檐和左右兩側(cè)均置有寬闊的內(nèi)走廊,整個建筑莊嚴典雅。曾是安徽省教育會會址。……[詳細]
      100、王步文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步文故居
        王步文故居位于岳西縣城關(guān)西北9公里處的溫泉鎮(zhèn)資福村塘坳組,這里也是王步文的出生地。故居坐北朝南,四周小丘環(huán)抱,松竹常青,房舍磚木結(jié)構(gòu),前后兩幢,跨院連結(jié)。故居建筑面積465平方米,占地5畝。前庭院和廂房是王步文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門楣上有王步文親筆書寫的“書園”二字。王步文參加革命后,常回家鄉(xiāng)結(jié)交仁人志士,傳播馬列主義,發(fā)展黨員,這間廂房就成了他進行革命活動的場所。王步文故居于1998年5月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