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视频77|亚洲免费一级字幕|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button id="kgiii"></button>
    • <bdo id="kgiii"></bdo>
    • <code id="kgiii"></code>
      <button id="kgiii"><source id="kgiii"></source></button>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忻州市旅游

      忻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81、雁門關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雁門關堡
        雁門關堡,位于代縣雁門關雁門關村中。平面呈不規(guī)則形,南北寬約200米,東西長約500米,現(xiàn)存東墻殘長約200米, 西墻殘長約250米,南墻殘長約300米,北墻殘長約50米;鶎4.5~5米,頂寬0.5~3米,殘高0.5~6米。墻體為土、石、磚混筑,外側包磚。有東、北二座城門,東城門磚券頂,拱內側高4.4米,外側高約5.2米,門道內側寬約3.4米,外側寬約4.5米,進深21米。包磚、基石俱存,南門額書“天險”二字。北門磚券頂,拱內側高約5米,外側高約4.2米,門道寬約3.3米,進深約21米,包磚、基石俱存,門額書“地利”二字。北城門外設一甕城,東北向開一城門洞,殘存部分東墻,其余墻體無存。雁門關關城內現(xiàn)無人居住。屬明代遺存。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詳細]
      五臺山清涼寺
        五臺山清涼寺,位于中臺南瓦廠村東北的清涼谷,距臺懷鎮(zhèn)約15千米,寺內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跡“清涼石”而得名,F(xiàn)今的清涼寺,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由香港黃惠卿女士等籌資、山西省文物局工藝美術大師胡銀玉設計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據“清涼山志”載,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472-493)。唐代時,它是替國行道的鎮(zhèn)國道場。唐代歷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場。清乾隆年間,寺宇建筑整齊一新,規(guī)模宏大。民國年間再度擴建,“文革”時期,整座寺廟作為迷信產物而被毀,惟天生之清涼石尚存。清涼石是清涼寺的象征,文殊菩薩曾于清涼石上講經說法,因此也稱“曼殊床”清涼寺坐東朝西,按中國傳統(tǒng)的中軸對稱格局布置,中軸線上有五層大殿,禪堂、配殿左右對稱,清涼古置于寺中,布局嚴謹,主次分明![詳細]
      賈莊洪福寺
        賈莊洪福寺,位于原平市長梁溝鎮(zhèn)賈莊村北山腰。坐北朝南,東西長46米,南北寬46米,占地面積2116平方米。寺廟始建年代不詳。成化八年(1472)建羅漢殿,清代屢有重修,現(xiàn)存建筑為明清遺構。二進院布局,中軸線建有山門、大佛殿、關帝殿,兩側分別建有鐘樓、羅漢殿、閻王殿、樂樓及觀音殿等。山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重檐懸山頂;羅漢殿、閻王殿均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檐設廊,單檐懸山頂;大佛殿坐北向南,石臺基,進深五椽,五踩斗栱,前檐設廊,單檐懸山頂,梁架題記大明萬歷十四年(1586)重修。寺內鐘樓懸掛大明成化五年(1469)鑄造鐵鐘1口。院內有萬歷二十四年(1596)重修佛殿碑和天啟七年(1627)重修水陸圣像碑各一通。2005年,原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市)及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周玳官邸
        周玳官邸,位于代縣上館鎮(zhèn)東南街村周家巷11號。據《代縣志》載,周玳(1887-1972),字子梁,代縣馬站村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考入太原陸軍小學,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被保送到北京清河鎮(zhèn)陸軍第一中學,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回太原與山西新軍86標標統(tǒng)閻錫山商議起義。1927年任閻錫山部炮兵司令,1928 年任晉軍總參議,1949年在北平投誠,1952年任林業(yè)部專員,1956年任山西省政協(xié)委員,1972年病故。官邸建于1930年。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996平方米。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建有南房、過廳和正房(二層為藏書樓),兩側為門樓、東西配房及耳房,均為硬山頂磚木結構。院西設花園,建六角亭1座。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85、原平虸蚄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平虸蚄廟
        虸蚄廟在大林鄉(xiāng)的魏家莊,占地面積一畝多,正殿即為虸蚄殿,坐北朝南,東西長9米,南北寬5.9米,為元代遺構。其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六檁前檐設廊,單檐懸山頂。斗拱五踩雙下昂,平身科每間一攢,明間平身科出45°斜拱,裝修不存。門楣正中懸立式匾額,上有“虸蚄殿”字樣。廊柱上有漆寫的楹聯(lián)兩副。其一為:“螟蝗咸遠避群歌圣德,蟊賊盡潛藏共報神恩,”其二為:“借泥偶解瘟可扶吉慶,賴神靈逐疫能保平安!闭钭髠葹橛^音殿,雖然造型有些簡陋,只是兩米見方的一個磚砌窯洞,卻透出一股樸拙之氣。據《崞縣志》載:“八蠟廟,一名虸蚄廟,在縣治南十五里魏家莊。金大定初,邑人游完建,后圮,至正元年修復。明洪武、弘治間先后重修。崇禎五年,知縣鄭獨復再新之,代有記石!绷碛浻校骸皠⒚蛯④姀R,在魏家莊八蠟廟內,與八蠟神同日祭!薄[詳細]
      原平惠濟寺
        時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原平市東北15公里練家崗村原平惠濟寺位于原平市東北的中陽鄉(xiāng)練家崗村內,距市區(qū)約10千米。寺廟創(chuàng)建于唐,重建于宋,明清修葺。現(xiàn)存主體建筑文殊殿為明代建筑,其余為清代建筑。整個寺院坐北朝南,總體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寺內中軸線上現(xiàn)存文殊殿、南殿,兩側為東西配殿和鐘樓,另存石碑5通。文殊殿是惠濟寺的正殿,面寬五間通寬13.83米,進深三間七架通深12.02米,單檐歇山頂,青灰筒板瓦屋面。檐下斗栱五踩雙昂,昂嘴高厚,正心三重栱,角科出搭角鬧頭昂。平身科在明間和次間各用1攢,明間平身科出斜栱。殿內用減柱、移柱造,有金元時期的特點,但叉手等處形制已不早于元代。殿內正中設大佛臺,佛臺上現(xiàn)存文殊菩薩、侍女、-、童子等彩塑;佛臺兩側木閣內有一百五十七尊木雕;內壁繪……[詳細]
      崞陽城址
        位于原平市區(qū)20公里處的崞陽古城,設縣治歷史久遠。從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開始建置崞城,一直到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八年止,歷時長達1648年。其歷史軌跡為,永嘉末(313)縣廢,為鮮卑族領地。東晉元興二年(410)復置縣,冠名石城縣,隸屬秀容郡。武定四年(457)置崞州于石城,領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北周又復石城縣。隋開皇十年(591)改為平寇縣,屬雁門郡。唐貞觀初,崞縣屬河東道代州管,元初置崞山軍。太祖十四年(1220)升為崞州,屬冀寧路。至元三年(1266)屬太原府。明洪武八年(1375)屬太原府代州管。清雍正二年(1724)直隸代州,仍稱崞縣。民國屬雁門道,亦稱崞縣。抗戰(zhàn)時期,崞縣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為東西崞縣。解放后至1958年人民政府仍設縣治于此,亦名崞縣![詳細]
      88、留念大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留念大寺
        留念大寺,位于定襄縣宏道鎮(zhèn)留念村中。坐北向南,東西長約43米,南北寬約55米,占地面積約2365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大明天順七年(1463),乾隆三十五年(1770)均有修葺,現(xiàn)存為清代結構。一進院落布局,沿中軸線建有前殿、正殿,兩側為東西配殿,西南角有戲臺一座。現(xiàn)存正殿梁架扭曲變形,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架結構,單檐懸山頂,三踩單昂斗栱;前殿山墻為后建、前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設廊,五檁架結構,單檐懸山頂,內山墻三角處有人物、動物壁畫約5平方米;戲臺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卷棚頂;寺內存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同治八年(1869)重修佛殿碑記和重修真容寺龍王寺碑記2通。2003年,定襄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1937年10月下旬,八路軍總部離開五臺山區(qū),開赴太行山。八路軍總部走后,聶榮臻留下建立晉察冀軍區(qū),F(xiàn)在臺懷以南15公里的金崗庫還保留著晉察冀軍區(qū)總司令部舊址。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位于五臺縣南茹村。1937年“七七”事變后,八路軍總部在-總司令率領下于9月22日到達五臺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翌日,到達五臺縣城。五臺縣舉行了歡迎大會。-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闡述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當日下午,總部駐南茹村。-和彭德懷等同志在這里戰(zhàn)斗40余天,他們幫助地方建黨建政,創(chuàng)建了五臺游擊隊。一二九師曾路居五臺東冶鎮(zhèn),一二九師副師長-回到久別的故鄉(xiāng),在東冶沱陽學堂作了抗日救國的演講。后來,就在南茹村指揮了著名的平型關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等戰(zhàn)役。2013年5月,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90、白衣殿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衣殿
        白衣殿位于偏關縣新關鎮(zhèn)西關村百地坪。坐北朝南,南北長49.2米,東西寬36.5米,占地面積1795.8平方米。據廟內現(xiàn)存碑記載,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光緒六年(1880)多次維修,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遺構。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建有天王殿、白衣殿,兩側建有東西配殿、耳殿。白衣殿為二層樓閣式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底層窯洞加木結構前檐,東西兩側各有磚券耳窯二孔,上有木結構卷棚硬山頂樓閣各二間,東西兩側設有磚石砌臺階。東西配殿各五間,均為硬山頂。天王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懸山頂,兩側有磚券便門。東側有配殿禪房六間,西側有配殿禪房七間,均為硬山頂。東西有耳殿,前有石碑六通。2007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定襄洪福寺
        洪福寺,在定襄縣城東北23公里。洪福寺正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懸山頂。斗拱柱頭用單抄雙下昂。補間用45°斜拱,構造堅實而美觀。正殿門上正中懸“毗盧真境”匾額,系清道光九年(1829)本村李航之書。殿內主塑有9尊佛像,零星塑像及懸塑甚多。正中大佛為“釋迦牟尼”佛,置有火焰背光。兩旁分別為弟子迦葉和阿難立像。再兩旁為文殊和普賢及兩尊脅侍菩薩像。外側則為0金剛兩尊。東配殿中,主塑地藏王菩薩,兩旁為4尊龍王,又兩旁為十殿閻王,還有判官功曹等。寺院內有金代天會十年(1132)經幢1通,歷代補修碑6通![詳細]
      繁峙三圣寺
        三圣寺三圣寺(第六批國保)時代:金至清地址:繁峙縣東35公里西沿口村始建年代無考,可考之建年為元代,明清兩代屢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地勢較高,由前后兩進院落組成。中軸線上依次有影壁、前院山門、鐘鼓樓、東西配殿和地藏殿及后院東西配殿、大雄寶殿與禪堂。西側為清建五谷神廟和奶奶廟。大雄寶殿(即三圣殿)為寺內主體建筑,位于后院。殿身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殿頂舉折平緩,翼角起翹圓和。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重栱計心造,補間出45度斜栱及斜昂,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六椽栿通達前后檐外。殿內有塑像14尊,其中6尊為元代所塑,8尊為明代所塑。殿內四壁滿繪壁畫,為明清作品。寺內還保存元代石獅和唐代石雕小獅子各1只。三圣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砂河鎮(zhèn)西沿口村北。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建筑為金代建筑![詳細]
      繁峙正覺寺大雄寶殿
        正覺寺,位于繁峙縣繁城鎮(zhèn)東城街村二道街35號。始建年代不詳。北宋初稱天王院,宜和年間朝廷賜名“正覺禪院”。元朝堅州副元帥王兆重修。寺址原在滹沱河南岸杏園村北,明萬歷年間隨縣城遷建于今縣城中央。寺院與鼓樓在一條中軸線上,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占地2667平方米。天王殿于1982年拆毀,改建現(xiàn)代二層樓1座。現(xiàn)存建筑有正殿、東西配殿、過殿,均被糧食局占用。正殿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頂,通板瓦布頂,斗拱和殿內梁以上,糧食局用泥封抹,結構不詳。暴露部分有:用粗大的內額橫跨3間,5間大殿僅用金柱兩根,金柱之上用斗拱托巨大雀替,內額之端用丁袱與山面斗拱相連,四椽袱交札于內額之背;后轉角處用垂連柱,用材砍削規(guī)整,為金代遺物。其余房屋均為清代建筑,F(xiàn)存石獅子2座,繪水陸圖功德碑半方。2013年5月,繁峙正……[詳細]
      94、公主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主寺
        公主寺,位于繁峙縣城東南15公里的杏園鄉(xiāng)公主村。據《清涼山志》記載,公主寺屬五臺山北臺外寺廟。北魏誠信公主曾在此出家,故名。后毀于兵火。唐代有一尼姑來到此地,在遺址地下掘得尺璧,獻給武則天,武則天敕令于此處重建公主寺。今公主寺旁邊還有一座小寺叫附馬廟,民間傳說是誠信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處。公主寺現(xiàn)存建筑物均屬明代遺物,寺廟坐北朝南,一進三院,共有各種建筑物33間。走入山門,正面是過殿,左右各修一個小院。每個小院里坐南朝北各建有一座戲臺。東院戲臺對面為三間小殿,稱奶奶廟。過殿三間,稱毗盧殿,里面塑毗盧佛及十八羅漢。公主寺第二進院里,正殿三間為大雄寶殿,內塑華嚴三圣,東西壁上有明代壁畫,線條流暢,著色莊重,藝術精湛,價值較高。過殿也為明代建筑,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五架椽屋,殿內除保存有200余平……[詳細]
      定襄關王廟
        定襄關王廟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城北關。早年為壽圣寺西配殿。原正殿唐祀定襄王李大恩,宋宣和祀靈顯王李靖,東配殿供玉皇大帝,西配殿供關王。后寺廢,現(xiàn)僅存西配殿。殿內現(xiàn)存元至正碑一通,金泰和八年碣一塊。金泰和八年所立石碣《新創(chuàng)關王廟記》載:“將,以義為主,勇武輔之,然后可以不比于物議。求之三國之際,得蜀將關侯其人也。按本傳,公諱羽,字云長,河東解人也。是時威震華夏,戰(zhàn)功尤多,其事業(yè)著見,進封昭烈武安王。至于民間,往往神事之。”據此,定襄縣于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塑關王像,實為中國現(xiàn)存已知較早的關王廟之一。關王廟坐西向東,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花琉璃脊獸,綠琉璃瓦剪邊,琉璃瓦當,三角形滴水。屋脊使用彩色琉璃脊,鷗吻尾飛動向內,原為綠色琉璃,現(xiàn)因釉面剝蝕,內里紅陶暴露在外,別具古樸風……[詳細]
      96、代縣邊靖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縣邊靖樓
        邊靖樓又稱鼓樓、譙樓,位于代縣上館鎮(zhèn)西北街村東南。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光緒歷朝皆有修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402平方米。由磚砌城臺、木構樓閣和登臺步道三部分組成。通高40米,城臺基寬49.9米、深40米、高13.3米,中設南北向券洞,洞高約9米。樓身面寬七間,進深五間,三層四檐歇山頂。四周圍廊,二層設有勾欄,三層于勾欄下設平座,各層檐下均設斗拱,二層柱頭科五踩雙翹,三層、四層斗拱均五踩雙昂。一層前后檐置板門,二、三層前后檐辟門,四周六抹格扇窗。檐下懸“聲聞四達”和“威鎮(zhèn)三關”巨匾2方。廊下存明碑2通,清維修碑3通。200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五臺山三塔寺
        五臺山三塔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新坊村西溝自然村西南約100米。坐西朝東,東西長56.37米,南北寬60.98米,占地面積為3437.44平方米。 據碑載,建于明萬歷初年,F(xiàn)存建筑除大雄寶殿為清代遺構,余皆為新建。近年來在寺北又建一偏院,為金剛殿及僧舍。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天王殿、四圣殿、金剛座、三塔和大雄寶殿,兩側為配殿、客堂及僧舍。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2.8米,深11.7米,高0.76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五檁前廊式構架,頂設方格平棊,殿內佛臺所供佛像均為新塑。大雄寶殿前立覆缽喇嘛塔3座,形制基本相同,均為石筑。寺內存明碑3通,清殘碑1通。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98、元好問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好問墓
        元好問墓位于城南10里的韓巖村北,建于元代,因葬時墓前筑土5方,每方高5丈,張幕畫花為記,故又名五花墳。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山西秀容(今忻州)人。生于金章宗期元年(1190年)、于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九月初四日卒于獲虎(在今河北。└C舍,歸葬故鄉(xiāng)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府區(qū)韓巖村)。元好問進士出身,歷任內鄉(xiāng)令,南陽令,尚書省左司都事員外郊。金亡不仕,工詩文。在金元之際破負重望。他的著作有《中州集》十卷、《唐詩鼓吹》十卷、《詩文自警》十卷、《續(xù)夷堅志》四卷、《新樂府》四卷。元好問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表亂詩……[詳細]
      五臺山梵仙山靈應寺
        五臺山梵仙山靈應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新坊村南約400米。坐西朝東,東西長40.2米,南北寬24.95米,占地面積為1003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 據碑載,明弘治六年(1493)重修,F(xiàn)存建筑除僧舍外,余皆為清代遺構。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影壁、山門和大仙殿,兩側為配殿和僧舍。大仙殿建于3孔石券窯洞上,臺基寬11.6米,深7.6米,高0.4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卷棚頂。五檁前廊式構架,明、次間均設四扇六抹斜方隔扇門。殿內佛臺上一字排列狐大仙等風俗神像14尊。二樓有清代壁畫23.88平方米。寺內存明重修碑2通,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鐵鐘1口。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100、東段景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段景遺址
        東段景遺址東段景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新石器至戰(zhàn)國地址:代縣聶營鎮(zhèn)東段景村東南100米處遺址位于滹沱河南岸,大丘陵地上,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未調查發(fā)掘。據遺址斷層觀察,第一層為耕土層,厚二十厘米,第二層灰黃土層,是文化層,厚一米以上。部分地段文化層距地表0.7厘米,文化層厚度達2.5米。在遺址中部發(fā)現(xiàn)有墓葬,陪葬器物有陶罐、陶壺、陶鬲、陶豆、陶碗。陶器的陶質有夾沙灰陶、泥質灰陶、紅陶。遺址中的遺跡有灰坑、陶窯。遺址東段發(fā)現(xiàn)四處灰坑,寬兩米,深一米五。遺址中的遺物有大量的陶片、石器。石器多為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鏟、石刀。還有少量動物骨骸、牙齒等,紋飾多為粗、細繩紋、藍紋、附加堆紋、三角棱紋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