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视频77|亚洲免费一级字幕|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button id="kgiii"></button>
    • <bdo id="kgiii"></bdo>
    • <code id="kgiii"></code>
      <button id="kgiii"><source id="kgiii"></source></button>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李參將軍故居
        李參將軍故居位于長樂區(qū)首占鎮(zhèn)黃李村中部,李參,永樂七年(1409年)跟隨鄭和下西洋,從征有功,授忠武校尉,累遷游擊定遠將軍、總管府中軍。故居后座建于元末,系黃李村李、黃二姓開山祖李彰所建,前座與中座為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李參續(xù)建。故居土木結(jié)構(gòu),坐東朝西,占地面積684平方米。中軸線由前至后依次為:門廳、前天井、前座、后天井、后座。一進門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二進前座,帶前廊,面闊三間,進深七柱。三進僅存建筑基址。 2020年1月2日,李參將軍故居列入福州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建筑墻基向東延伸13米,向西延伸12.8米,向南延伸8.7米,向北延伸10米。![詳細]
      222、于山碑廊
      于山碑廊
        在九仙觀內(nèi),兩側(cè)陳列著十九面古碑,形成碑廊。其中有:宋蔡襄撰寫的《劉蒙伯墓碣銘》;南宋《石敢當》碑;元代《三皇朝五龍?zhí)脷W冶池官地》碑;明代經(jīng)書寫的《福州府四學新立學田記》碑;清嘉初狀元龔用卿題額、林則徐撰寫的《劉家鎮(zhèn)墓志銘》,嚴復書寫的《修嚴氏宗祠碑記》;以及研究我國傳教歷史有關(guān)資料的《真神堂碑》,記敘中法馬江海戰(zhàn)的《御賜福州將軍穆圖善碑》,記載中外關(guān)系史料的《庫王碑記》等等。于山除碑廊外,更多的是摩崖題刻。分布在鰲頂峰、戚公祠、蓬萊峰等處的題刻計有113段。山南的《南較場演武廳銘》,全段高330公分,寬455公分,共219字,是福州市內(nèi)最大的摩崖題刻。福建福州……[詳細]
      223、螺洲天后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螺洲天后宮
        螺洲天后宮位于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店前村江墘埕,始建于明中葉,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同治元年(1862年)兩次修繕,占地585平方米。坐北朝南,前臨烏龍江,由門樓、天井、大殿、后院等組成。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雙坡頂,兩側(cè)設封火墻。門樓為牌樓式木構(gòu)架,門前保存有嘉慶年間陳若霖等人重修天后宮捐款碑;還有陳景亮鐫刻天后宮歷史沿革碑。2009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門樓為牌樓式木構(gòu)架,門口保存有嘉慶年間陳若霖等人重修天后宮捐款碑;還有陳景亮鐫刻天后宮歷史沿革碑。倉山螺洲天后宮對聯(lián):湄島漂洋早晚帆檣皆順水;螺洲過海往來舟楫盡安瀾。殿建湄洲援溺功高垂萬古;宮先螺渚拯危恩渥頌千秋。潮汐接湄洲風馬送迎江峽月;帆檣彌建水神燈下上廟門松![詳細]
      拔仕官路及摩崖題刻
        拔仕官路及摩崖題刻位于閩侯縣荊溪鎮(zhèn)拔仕村,年代為宋。簡介:宋代驛道,為閩中郡西晉京官路。驛道旁尚存題刻三處:一為宋寶慶乙酉年(1225)題刻楷書“拔仕”二字,字徑0.5米;一為宋嘉祐三年(1058)題刻“福州懷安縣修沙溪路記”,楷書直下計十四行,記敘懷安縣令樊紀修整沙溪路的德政,字徑0.11米;一為宋宣和元年(1119)題刻,楷書直下計十二行,記敘林慈等募緣鋪境內(nèi)官路的情況及捐資者芳名。題刻對研究我省古代交通、宋代名宦事跡等具有較高價值。2013年,拔仕官路及摩崖題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摩崖題刻周邊及官路遺跡兩旁各外延20米![詳細]
      連江寶林寺
        寶林禪寺位于福建省連江縣丹陽鎮(zhèn)東平村的寶林山下,建于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是福建古代佛教四大叢林之一,為縣內(nèi)最大叢林寺院。后毀于大火,僅存石構(gòu)遺址,寶林禪寺遺址座北朝南,F(xiàn)任住持釋悟演于2003年進駐寶林禪寺后,致力規(guī)劃、繼續(xù)修建完善寺院規(guī)模,重鑄千年古剎的輝煌、作育僧材、弘揚正法、服務大眾。寶林禪寺于200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存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御書石釁“敕賜大中寶林禪寺”,千年古井“虎跑泉”, 石巨印被譽為”中國佛教印章之最” …等等。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丹陽鎮(zhèn)東坪村(郵編:350503)電話:591-26559271……[詳細]
      安民巷程家小院
        安民巷程家小院程家小院位于安民巷東側(cè),靠近沈葆楨故居。始建于清代,主人程玉珠,菲律賓華僑,于50年代初購買這座房屋,精心保護,保留至今。民居占地面積390平方米,坐南朝北,單進廳堂小院,小巧玲瓏,四面圍墻,雙開寧波門,上施門罩,入門中設插屏,單面廊東西走向,廊下天井,條石鋪地,左右批榭,大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用屏隔成前后廳。前廳有橫案,八仙桌,學士椅,茶幾等擺設,保留四對柱聯(lián)。后廳有小天井。東西兩側(cè)為民國雙層磚木樓房,架斗式木構(gòu)架,雙坡頂。梁架有燈桁,油漆描金花紋。西隔院花廳,小天井,通北側(cè)廚房。有較高的文物、歷史價值。1992年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坪劉在庵墓
        東坪劉在庵墓位于丹陽鎮(zhèn)東坪村寶林寺東側(cè)。墓葬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東西寬約38.6米,南北長約75米。據(jù)考古調(diào)查判斷,該墓為朱熹學生劉礪(號在庵)的墓,建于南宋理宗后期,最后一次維修是明萬歷十一年由連江縣知事劉烶重修。出土墓碑,豎書“宋儒長樂在庵劉公墓”。該墓為我省罕見的保存各種規(guī)制較為完整、規(guī)模宏大的南宋古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登記為未定級文物,原命名為“張瑩墓”。2018年9月10日公布為連江縣第六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墓墻向外延伸30米,西至墓墻向外延伸30米,南至地藏殿前水泥路,北至墓頂延伸至機耕路。建設控制地帶由保護范圍向外延伸20米……[詳細]
      228、龍峰泰山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峰泰山廟
        龍峰泰山廟年代:清座落地點:福州市鼓樓區(qū)華大街道龍峰社區(qū)簡介:明崇禎三年(1630) 始建,歷代有修,現(xiàn)存建筑保留清代風格。坐西北朝東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由山門、披榭、二殿、戲臺、兩廊、拜亭、大殿、臨水宮等組成。大殿穿斗式木構(gòu)架,懸山頂屋面,殿內(nèi)供奉溫康兩都統(tǒng)及十二元將(即十二生肖)等神祗,兩廊有保稷、五谷、瘟疫等十四司神像彩繪及泥塑。二殿穿斗式木構(gòu)架,懸山頂,兩側(cè)墻壁上默繪有清代包括臺灣府在內(nèi)的福建十府兩州都城隍壁畫。保護范圍:四面圍墻向外延伸20米。2009年,龍峰泰山廟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云林院八角井
        云林院八角井位于閩侯縣荊溪鎮(zhèn)上洪坑村,年代為宋。簡介:井鑿建于宋熙寧七年(1074),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圓筒形井壁用青磚丁順疊砌,直徑2.5米,深約7米。井臺用梯形石板鋪設成圓形井臺。井口上圍以八塊帶榫卯的大石板拼成的八角形井欄,每邊長1.2米,高0.76米,對角距2.7米,外徑約3.13米。井欄外壁七面陰刻楷書銘記募緣僧人、施主芳名及造井日期,字徑約0.11米。井構(gòu)砌嚴整,體量大,有明確紀年和募緣題刻,是我省迄今所登記最大的磚石結(jié)構(gòu)宋井。2013年,云林院八角井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井臺各外延20米![詳細]
      鄭震霆抗日救亡夜校舊址
        鄭震霆抗日救亡夜校舊址位于福州市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高湖村鄭氏祠堂。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福州各界成立“福建抗敵后援會”、“福州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等團體,中-員鄭震霆等人發(fā)起組織福州青年抗敵宣傳工作團,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鄭震霆三兄弟和中-員林白、何友恭、林永貞等人在鄭氏祠堂開辦夜校,宣傳抗日救亡。后將夜校擴辦為茭湖小學,在祠堂組織抗日后援隊,同時發(fā)動群眾開展革命活動。鄭氏祠堂為明代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積1160㎡,目前保存狀況較好。鄭震霆抗日救亡夜校舊址于1992年11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31、南山極樂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山極樂寺
        南山極樂寺始建于宋代。清咸豐三年(1853)重建,十年重修,民國二十七年(1936)又重修。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坐東南向西北。大殿懸山頂,面闊五間并左右披榭,進深十一檁。明間抬梁架,四步梁前后對雙步梁用四柱。其它為穿斗架用五柱。中三間前部為廊,后部為佛龕。大殿前有天井、兩廂,回廊。前墻嵌有宋紹熙四年(1193)“大殿祝圣長明燈田記碑1,寬0.4米,高1米。寺內(nèi)保存宋紹興十一年白(1141)石孟一口、清咸豐年間石香爐1件、長方形石槽一口。該寺廟歷史悠久,古代i物豐岳.是當?shù)刂匾诮虅訄鏊?013年公布為第七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32、義序黃氏宗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義序黃氏宗祠
        義序黃氏宗祠義序黃氏宗祠位于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中亭村68號,占地約600平方米,坐北朝南,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前有鏤空九龍照壁,門面牌樓式,門內(nèi)有插屏門,其后有大戲臺,上有八角藻井。大廳封火山墻,雙坡頂,抬梁穿斗混合木構(gòu)架。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前有天井,內(nèi)保存有明成化23年的圣旨碑,為明憲宗誥封黃騫父母碑,全文207字,現(xiàn)已字跡模糊不清、難以辨認。另有清嘉慶年間兩塊“文魁”匾額,清道光、光緒年間四塊“武魁”匾額。門前有一對旗桿石,分別是雍正及同治年間,十分珍貴。該宗祠具有一定的史料、文物價值。1996年12月被確定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西關(guān)天后宮
        西關(guān)天后宮位于長樂區(qū)吳航街道西關(guān)村西關(guān)橋東北處,原鄭和所建天妃宮位于南山之陽,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移建于此處,清嘉慶二十年(1815)重修。天后宮為土木結(jié)構(gòu),坐東向西,占地面積936平方米。由前至后依次為:正門、戲臺(已改)、天井、拜亭(兩側(cè)鐘鼓樓)、大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柱懸山頂,兩側(cè)封火墻。大殿主祀天妃。正門額匾“天后宮”,兩側(cè)“海晏”、“河清”匾。宮前保存有清嘉慶重修天后宮碑一通。 2020年1月2日,西關(guān)天后宮列入福州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向東延伸至擋墻,向西延伸16米,向南延伸8米,向北延伸至義屋祖廳![詳細]
      連江廈園里孫察院故居
        連江廈園里孫察院故居位于連江縣鳳城鎮(zhèn)西北街八一六西路北側(cè),為一座明代中早期民居,根據(jù)孫氏族譜記載,該宅邸應建于明洪熙至宣德年間,為福州地區(qū)最早民居建筑之一。廈園里原有四進,今僅存二、三進,第一進門廳在50年代修路時拆除,第四進花園在抗戰(zhàn)時期被日飛機炸毀。二進院落由前廊、左右撇舍及主座構(gòu)成,主座面闊五間、進深九柱,穿斗與抬梁混合結(jié)構(gòu)。三進主座亦為面闊五間、進深九柱,全穿斗結(jié)構(gòu)。廈園里建筑規(guī)模與用材之大,極為罕見,為福州地區(qū)不可多得的一座早期民居,文物與歷史價值極高。2018年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陳若霖故居
        陳若霖故居位于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店前村,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共四幢,現(xiàn)為江乾埕門牌2號、3號、4號、5號。2號原名“賜書軒”,為陳若霖放藏御書之所。土木結(jié)構(gòu),二層樓房,二樓已毀,一樓尚存。3號宅與2號宅相連,俗稱三排間老屋(面闊三間),兩邊設風火墻。兩宅合計面1027平方米。4號宅土木結(jié)構(gòu),二進,一進的正座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兩邊設風火墻,面積650平方米。5號宅土木結(jié)構(gòu),二進,一進正座的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兩邊設風火墻,面積660平方米。房前有寬廣石鋪埕地,前臨河浦。2016年2月15日,公布為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原福州市建設山區(qū)青年志愿隊舊址(蒲邊丁家祠堂)
        原福州市建設山區(qū)青年志愿隊舊址(蒲邊丁家祠堂)位于蓼沿鄉(xiāng)蒲邊村五七路1號。共一進,占地457.68平方米,建于清代中期,為閩東地區(qū)宗祠類建筑。1962年6月16日,福建省建筑工程學校倪希楷、林兆樞等16位知識青年組織成立青年志愿隊奔赴蒲邊村插隊落戶,歷時13年。該祠為青年志愿隊生活、工作的重要場所,前半部分回廊、披榭改建成現(xiàn)有雙層帶外廊的木構(gòu)樓房。2017年6月,成為青少年理想教育基地。。2018年9月10日 公布為連江縣第六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四至墻體向外延伸20米為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由保護范圍向外延伸20米![詳細]
      宮巷劉氏民居
        宮巷劉氏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清末為劉冠雄居住。坐南朝北,由主座及其東側(cè)的跨院組成,建筑面積1308平方米。門房在民國期間被改造為磚構(gòu)的二層。主座前后三進。第一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帶前廊,次間廊柱之間有木制欄桿。第二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六間。第三進建筑為朝北的倒座三間排。東側(cè)的跨院分為前后二院,前院由北面的花廳及南面的園林組成。整座花廳的花格門、窗欞、隔扇均用楠木精雕細刻,上有幾百種圖案、幾百幅花鳥蟲魚,古色古香,相映成趣。所有窗戶都是雙重,冬夾紙,夏蒙紗。……[詳細]
      238、林浦炮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林浦炮臺
        林浦炮臺因位于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紹岐村,故民間又稱邵岐炮臺。據(jù)記載林浦炮臺建于道光年間。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中法開戰(zhàn),為抵御可能的攻擊,重修炮臺。馬江戰(zhàn)后,伏波、藝新艦逃離戰(zhàn)場,?苛制郑ㄉ坩┐a頭。后福建地方軍事當局恐法軍溯流而上攻擊省城,將伏波、藝新并部分商船沉于林浦-魁岐江底,構(gòu)成阻塞線。民國后,林浦炮臺廢棄。1986年,林浦炮臺公布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炮臺坐南向北,臨控閩江。為露天炮臺,三合土結(jié)構(gòu),由六個炮臺墩組成,每墩高2.3米,底長3米,寬1.7米,一墩已倒塌,F(xiàn)僅剩一個土墩立于綠化帶中![詳細]
      福州地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qū)琯尾街金雞山下,晉安河畔。地藏寺建于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當時叫作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重修。五代時期稱金雞山報恩寺,寺內(nèi)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后因遭火災,寺毀。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在報恩寺地藏殿遺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來雖多次擴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箲(zhàn)前夕,重新整修,成為福建女眾叢林,凈土道場。地藏寺現(xiàn)有建筑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客堂、五觀堂、念佛堂、庫房、方丈室、寮房等。1983年,地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詳細]
      黃培松故居
        黃培松故居位于福州市臺江區(qū)中平西路,年代為清。簡介:建于清末民國初,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225平方米,共三進,每進院落均前后天井、披榭、主廳,穿斗式木構(gòu)架,硬山頂。臨街為單披門罩,軟卷棚飾頂,墀頭及余塞墻灰塑、磚雕、彩繪工藝精湛。主廳均面闊五間,進深五柱,一進主廳設前軒廊至次間縫架,三進主廳明間縫架減中柱及前金柱,明間次間做大敞廳。建筑用材粗大,用材講究,雕工精美。黃培松,字菊三,清末武狀元,曾在廣東、福建任職。保護范圍:四周圍墻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黃培松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