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视频77|亚洲免费一级字幕|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button id="kgiii"></button>
    • <bdo id="kgiii"></bdo>
    • <code id="kgiii"></code>
      <button id="kgiii"><source id="kgiii"></source></button>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成都市旅游

      成都市文物古跡介紹

      1、成都武侯祠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畝,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個主要的旅游參觀點。初與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廟。1672年重建,形成現(xiàn)存武侯祠君臣合廟。武侯祠建于唐,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爆F(xiàn)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莫相毗連。武侯祠主體建筑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jié),文治武功,并以此激……[詳細]
      2、成都杜甫草堂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出生于河南鞏縣,代宗大歷五年(770年)病死在湘江船上,因其曾任工部之官,所以后世亦稱“杜工部”。杜甫-在唐朝由盛至衰的交替時代,經歷了唐中期的“安史之亂”,他的許多詩篇,真實反映了這一時代的種種社會現(xiàn)象,被譽為“詩史”。杜甫的詩對中國文學的發(fā)展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后世尊他為“詩圣”。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起茅屋,在此居住歷時近四年,在這四年之中,他著作了大量的詩文達240篇,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在居草堂時作出的。從北宋開始,后人在詩人的故居建園立祠,并多次修葺,現(xiàn)在的建筑規(guī)模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的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修建……[詳細]
      3、大邑劉氏莊園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邑劉氏莊園
        劉氏莊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之一,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F(xiàn)有文物,藏品2萬余件,規(guī)模寵大,保存完好的莊園建筑群,及莊園遺存的大量實物和文獻資料,加上獨具特色的莊園陳列,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為認識和研究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文化建筑及中國四川軍閥史、民俗學的重要場所和實物現(xiàn)場,是舊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是中國社會發(fā)展史的一個斷面。1965年,在原莊園主劉文彩的收租現(xiàn)場,雕塑家們將中國的傳統(tǒng)雕塑技法和西方的現(xiàn)代雕塑藝術結合起來,運用典型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出了中外聞名,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tǒng)一的超級現(xiàn)實主義雕塑杰作《收租院》,對外展出后,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和廣泛的影響。該館內的川西民俗博物館,新開的“小姐樓”等內容豐富多彩,建筑風格……[詳細]
      金沙遺址博物館
        博物館由陳列館、遺跡館、金沙劇場等建筑組成。從南大門進入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大型雕塑“中國文化遺產紀念雕塑”,雕塑外形就是源于出土的那件“太陽神鳥”黃金飾品。陳列館分為五個展廳和一個4D電影院。集中展示了金沙遺址出土的金器、銅器、石器等精美文物,通過這些器物,展現(xiàn)出古蜀文明發(fā)生、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展品中,最富盛名的是太陽神鳥金箔,金箔呈圓形,由內圈的太陽和外圈的神鳥構成,是古蜀國黃金工藝的代表,F(xiàn)在,太陽神鳥圖案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陳列館地下1樓的4D影院,每天循環(huán)播放4D影片《夢回金沙》,帶領你回到3000多年前的古蜀國。遺跡館內是金沙遺址大型祭祀場所的發(fā)掘地,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商周時期的大型祭祀遺跡場所。游客在這里,可以近距離觀看考古發(fā)掘的過程。參觀完精美的文物后,可以……[詳細]
      5、二江寺拱橋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江寺拱橋
        從成都出東門,沿府河順成仁公路而下,約三十五華里的雙流華陽鎮(zhèn)下場口,舉目可見公路右側一座高大雄偉的古老石拱橋,飛跨在府河兩岸。這就是遠近聞名的二江寺大橋或稱二仙橋。橫穿華陽鎮(zhèn)的府河與江安河,為境內數(shù)萬畝農田提供了自流灌溉之便,兩條河里的各種魚類是尋常百姓的美味佳肴,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令人稱贊羨慕?墒乔鷱潖澋膬蓷l大河卻阻隔了兩河兩岸的交通。過去,兩岸百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許多交通要道只好靠艄公擺渡。若遇洪水季節(jié),渡船停開,人們只好望河興嘆。留下的只是“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的洪荒景象。江安河在華陽鎮(zhèn)南匯人府河,舊稱二江口。古時是通往彭、眉、犍、嘉的重要驛道,為了交換遞送文件的方便,這里設了驛站,稱為二江驛。江上有渡船來往,當然也便利了過往群眾。官兒叫作驛丞。這里因為兼管渡口,官階九……[詳細]
      6、望叢祠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望叢祠
        望叢祠位于成都市西北郫縣城西南部,距縣城2千米,距成都市區(qū)23千米。望叢祠是紀念古蜀國兩位著名君主望帝和叢帝合葬的墓地和祠宇。殿宇陵墓之間,水池環(huán)繞,碧波蕩漾。臨水就勢建有“聽鵑樓”等樓臺亭閣。墓地及周圍二百多株古柏,郁郁蒼蒼。每年農歷端午節(jié),附近民眾都要聚集在這里舉行“賽歌會”。賽歌會規(guī)模宏大,人數(shù)眾多,參賽者都是普通平民,帶著濃烈的鄉(xiāng)土氣息,場面熱烈。望叢祠附近還有子云亭、楊雄墓和杜鵑城遺跡等游覽點。•紀念古蜀國兩位著名君主望帝和叢帝合葬的墓地和祠宇。景點介紹望叢祠是紀念古蜀國兩位著名君主望帝和叢帝合葬的墓地和祠宇。殿宇陵墓之間,臨水就勢建有“聽鵑樓”等樓臺亭閣。墓地及周圍二百多株古柏,郁郁蒼蒼。望叢祠附近還有子云亭、楊雄墓和杜鵑城遺跡等游覽點。望叢祠建筑風格不同于一般祠廟![詳細]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fā)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杰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兩千多年前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工程位于都江堰市城西的岷江干流上。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防洪灌溉作用。……[詳細]
      8、青羊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羊宮
        青羊宮位于新西門一環(huán)路東側,是成都最早的道教宮觀。它始建于唐,現(xiàn)存殿宇修于清代。整個建筑占地為300余畝,自大門起有靈祖殿、混元殿、八卦亭、無極殿、斗姥殿等建筑。八卦亭頂飾以琉璃瓦,8根圓石柱上透雕8條黃龍。說法、紫金、降生三高臺建于三清殿的北面10余米高的土丘上,均為重檐式建筑。高臺上建有亭閣。三清殿為青羊宮的主殿,又名無極殿,供奉著三清貼金泥塑坐像,左右各6尊,為十二金仙。殿內香案前有一對銅羊,均為清代鑄造。宮內還存有全國僅有的道教典籍《道藏輯要》木刻版片,內容為歷代道教名師對醫(yī)學、氣功、丹法、道教史、方術等方面的精著。八卦亭坐落在三清殿與混元殿之間的八卦亭布局緊湊,精巧大方,整體建筑共三層,建于重臺之上,亭座石臺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圓形,象征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兩重飛檐鴟吻,四周有龜紋隔門……[詳細]
      9、罨畫池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罨畫池
        罨畫池是四川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四川崇州,素有川西名園之稱。罨畫,意為彩色的畫。此園始建于唐代,成勝景于宋代,其景色以梅花和菱花煙柳為勝。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蜀州任官時,留下不少吟詠罨畫池美景的詩篇。公園占地近50畝,其中池面22畝。池周樓橋亭閣古樸典雅,山石墻曲徑通幽,名貴花木千姿百態(tài),盆景藝術享譽川西;池中游船往來,風荷左右,倒影如畫,五彩繽紛。罨畫池與另兩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陸游祠、崇州文廟毗鄰,三位一體,相得益彰。崇州罨畫池景觀為西蜀名勝,分為罨畫池、陸游祠和州文廟,占地85畝,因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在此為官而聞名。陸游祠為一江南園林風格四合院式建筑,祠內有梅園、梅閣、花徑、放翁堂、風雨樓等建筑。放翁堂內有陸游像,氣宇軒昂。祠內陳列有陸游的詩、畫及《懷成都十韻》、《游近村》等草書……[詳細]
      10、新繁東湖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繁東湖
        新繁東湖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qū)新繁鎮(zhèn),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為新繁縣令時開鑿,是我國有遺跡可考的兩處唐代古典人文園林之一。占地1.8萬平方米,水面約三分之一。玲瓏別致,布局謹嚴,韻味高雅。具備了我國古典園林中幾乎所有的建筑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園內有樓臺亭閣等清代建筑20余處,掩映于古木名花之間,山水佳絕,風光秀麗,自古有“古蜀名園”之稱。新繁東湖主體建筑懷李堂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同治年間,平房青瓦,回廊擁挾,外樸內秀,深寓蜀人緬懷唐賢德裕公在川“鎮(zhèn)危疆,保境安民”,維護國家統(tǒng)一,“會昌之政幾致中興”的歷史功績之美好情愫。園內還有紀念明末清初一門四世六鄉(xiāng)賢的“四費祠”和紀念唐李德裕、宋王益(王安石之父)、宋邑人梅摯的“三賢堂”遺址,更顯示出東湖文化名園的特色。千余年來,東湖盛……[詳細]
      11、芙蓉古城 AAA
      芙蓉古城
        芙蓉古城位于成都西郊青羊界,新成溫公路成-溫-郫生態(tài)城市帶快速通道旁,交通便利,距市中心只有20多公里,與外環(huán)路文家立交橋相距僅1000米。項目遠離都市喧囂,獨擁一處寧靜,又享有成-溫-郫國家級生態(tài)農業(yè)保護帶中的新鮮空氣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芙蓉古城以川西民居為主,同時融入江蘇民居、云南民居、唐風建筑等中國傳統(tǒng)建筑精髓而成,由四合院型的建筑群組成。芙蓉古城集中國民居文化之大成,川西區(qū)、唐風區(qū)、蘇州區(qū)、云南區(qū)錯落分布,各具特色。園區(qū)內繁花似錦,風景秀麗,皇城巍峨,民風悠悠。酒樓、茶館、叫賣聲聲,石板、雨巷、民風民俗,如一幅現(xiàn)代“清明上河圖”徐徐展開……吃、住、行、游、娛、購,一站式服務——成都名小吃街、美食廣場、明清芙蓉客棧、民間手工藝街、水景酒吧街、市井生活、古樸交通工具、兒童游樂項目、民俗表演、商務……[詳細]
      12、二仙庵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仙庵
        道教著名宮觀,位于成都市青羊宮東側,是著名的全真道十方叢林、全真龍門派碧洞宗的祖庭,也是中國西南地區(qū)唯一具有傳戒條件的十方叢林。原主要建筑有大山門、三官殿、鐘鼓樓、呂祖殿、二仙殿、玉皇殿、斗姥殿、三皇殿、百神殿、藏經樓、客堂、道舍,主體建筑呂祖殿,殿內昔供奉純陽祖師呂洞賓塑像,是庵內舉行各種重大道教活動之所。清康熙年間(1662-1722)長州進士彭定求刻制的《道藏輯要》經版不久被毀,光緒三十二年(1906),二仙庵住持閻永和、新津彭瀚然發(fā)起重刻,井研賀龍驤參與校訂,并增刻了《道藏輯要續(xù)編》;現(xiàn)通行的《道藏輯要》即為二仙庵本。該刻板原保存于庵內印制房,1961年搬往青羊宮保存至今。是成都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1955年5月青羊宮與二仙庵進行生產合并。1958年第八屆花會結束時,將青羊宮、二仙庵……[詳細]
      江南館街街坊遺址
        江南館街街坊遺址為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遺址位于成都市江南館街北側,東為大慈寺片區(qū)、西與紅星路相鄰,北為蜀都大道,面積約50000平方米?碧焦ぷ鲝2007年10月26日開始,勘探揭露面積1300平方米,唐、宋堆積最為豐富,發(fā)掘面積共4800平方米。共發(fā)掘唐、宋時期大小排水渠16條、鋪磚面路4條、泥土支路4條、房址22處,明、清時期道路1條、房址8座、井3口。唐宋時期主次街道、房址和與其配套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是本次發(fā)掘的重大發(fā)現(xiàn)。成都在唐代經濟十分發(fā)達,譽稱“揚一益二”,在宋代誕生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無不昭示成都在唐宋時期中國經濟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遺址是繁榮發(fā)達的唐宋成都城重要的實物見證。遺址發(fā)現(xiàn)縱橫交錯長達數(shù)十余米的鋪磚街道在中國城市考古史上十分罕見,在現(xiàn)代化都市中心發(fā)現(xiàn)……[詳細]
      新津純陽觀、黃鶴樓
        純陽觀是為紀念呂純陽(呂洞賓)于民國時修建,后演變成忠孝儒林。該觀占地2.7萬平方米,緊鄰縣城,可步行前往。大忠亭塑有歷代儒家忠臣像,至孝亭塑有傳統(tǒng)的24孝像。純陽觀塑像體現(xiàn)了儒學后期主張兼容佛道的特色,作為一座規(guī)模宏大體現(xiàn)儒學精神的廟宇,在全國獨領-。純陽觀原規(guī)劃中設計了氣勢磅礴的大忠亭、至孝亭、節(jié)樓、義樓、玉皇樓和大成殿,惜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節(jié)、義、玉皇三樓和大成殿未及建成。現(xiàn)存主體建筑大忠亭、至孝亭如雙峰對峙,各占地814平方米,高達34.5米,堪稱蜀亭之冠。建筑格調為“三重檐八角攢尖盔頂式”,四周還各有仿清小品圍房44間互為呼應,建筑專家譽之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代表作。亭內及圍房內原塑有儒家歷代忠臣、孝子240余尊,是全國儒家人物造型最多之處。大忠亭塑的是歷代忠臣,從夏朝至清朝,歷時4……[詳細]
      楊升庵祠及桂湖
        升庵桂湖在成都北去16公里的新都城內,為明代文化名人楊升庵的遺跡。面積46500平方米,水域占16300平方米。是一座花木扶疏、樓閣掩映的園林。粉荷凌波,桂蕊飄香,是桂湖獨具的特色,也是她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明末戰(zhàn)亂,園林荒圯,清初廢湖為田。嘉慶十七年(1812),知縣楊道南重修桂湖。道光十九年(1839),知縣張奉書博采各地園林之長,重開桂湖勝跡,并在湖上建升庵祠。1927年,桂湖辟為公園;1959年,建立楊升庵紀念館;1961年,楊升庵紀念館與桂湖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重新核實公布,定名為“楊升庵祠及桂湖”。建國以來,升庵桂湖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李一氓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視察、題詞,予以高度評價。省、市、縣各級政府多次撥款進行培修,使升庵桂湖面貌煥然一……[詳細]
      金堂云頂山風景區(qū)
        介紹位于成都西北部的金堂縣九龍鎮(zhèn)境內,距離成都市區(qū)65公里,由云頂山、沱江“小三峽”等景區(qū)組成。云頂石城是川西唯一幸存的南宋末年抗元的古城堡,綺麗的青山秀水與悠久的歷史文化遺跡相結合,是該景區(qū)的一大特色。交通可在城北客運中心或金沙汽千米站乘車到達金堂縣。•不錯的登山休閑之地,非常的清幽,山上還有千年古寺可以祈福。景點介紹金堂云頂山景區(qū)由大小云頂山、沱江金堂小三峽、三學寺、炮臺山等組成,山上的的慈云寺始建于南朝,現(xiàn)存建筑均是清代重建。相對一些著名的大山,這里顯得非常的清凈。大云頂山,又稱“石城山”,是宋末八大山城防御體系之一,是著名的抗元城堡遺址。山上有“云頂日出”、“霧山云!钡让谰,還有唐代的摩崖石刻造像。小云頂山距離大云頂山大約2.5公里,滿山翠綠。在山頂上,還能看到金堂小三……[詳細]
      蒲江大佛寺摩崖造像
        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鶴山街道梨山村之長秋山南麓。據(jù)其造像風格,斷代為唐代至清代摩崖造像,大多造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清代《蒲江縣志卷二·方外·寺觀》記載:“大佛寺,縣東十里,石崖上大佛一尊,高丈余,前有石池,終歲不竭。”大佛寺摩崖造像1-22號龕,系一環(huán)首方碑,高1.27米、寬0.43米,文字漫沒。這通龕碑應該是記述大佛寺歷史的最確切材料,可惜文字不存。故而,大佛寺營建于何時,今已不可考。以摩崖造像時代推之,當于唐代興建。大佛寺摩崖造像,現(xiàn)存17龕,303尊。該造像主要分布于大佛寺后南北走向長100米、寬5米、距地高10米的白砂石山崖上,可分為兩個區(qū)域,一為崖壁東部的大佛區(qū),另一處為崖壁西部的千佛崖。大佛區(qū)造像4龕,均坐南向北,1、2號龕的時代大約在唐,3號龕未刻成,4號龕為清代造……[詳細]
      18、昭覺寺
      昭覺寺
        昭覺寺位于北門外青龍場,素有川西“第一叢林”之稱。自貞觀年間建寺以來,高僧輩出,清朝康熙年間,由破山和尚重建。東南亞地區(qū)和日本佛教徒大多把該寺視為祖庭。與成都動物園相鄰的昭覺寺,香火鼎盛,創(chuàng)建于唐朝貞觀年間,初名“建元寺”,唐宣宗時賜名“昭覺”,素有川西“第一禪林”之稱。在昭覺寺中,藏有一尊近代的“千手觀音”木雕像,整齊舉起的手如同密集的灌木伸向神秘的空間,觀世音的頭像層層疊疊地藏在其中。寺內的主要建筑有:山門、八角亭、天王殿、先覺堂、圓覺堂、御書樓、觀音閣、涅槃堂、藏經樓和圓悟禪師墓園等,是西南地區(qū)規(guī)模最為宏大、壯觀的寺院之一。昭覺寺不僅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也作出過突出貢獻。至今,日本和東南亞一帶的許多佛教寺廟還把昭覺寺視為祖庭。著名高僧圓悟禪師所寫的《碧巖錄》、……[詳細]
      19、成都三義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三義廟
        三義廟位于成都武侯祠內,初名三義祠,位于成都市提督街,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鄭蛟麟始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毀,乾隆四十九年(1787)重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曾全面修葺。現(xiàn)在所見建筑和匾聯(lián)主要是道光年間的遺存。其建筑為混合結構,面積569㎡,四造五殿,規(guī)模宏大。后漸坍圮,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1981年被公布為成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因城建需要三義廟遷建到武侯祠內。三義廟現(xiàn)為一進四合院,由拜殿、大殿和兩側的廊房組成。拜殿面闊五間,進深五米,抬梁式屋架,徹上明造,檐撐雕花,其前用木柵欄代墻封擋,只留中間開口為大門。大門內東側掛一高約二米的大鐘,是按我國寺廟慣例置備的禮器。此鐘橫截面為正圓形,侈口,近口處飾方形云紋,中、上部飾橫向長方塊乳釘紋二十塊;縱向長方……[詳細]
      20、石經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經寺
        石經寺系川西五大佛教林之一,藏黃教法王宗喀巴大師由嫡傳漢區(qū)第一個密宗道場即設于此。石經寺地處龍泉山泉中段東麓之天成山,在成都市龍泉驛區(qū)茶店鄉(xiāng)石經村境內。向西翻越龍泉山脊,至龍泉鎮(zhèn)十八公里,至成都市區(qū)三十七公里;東距旅游勝地龍泉湖四公里,南至三岔湖二十一公里,緊臨成渝高速公路,老成渝公路橫貫本寺山門前。東西南北與龍泉驛區(qū)境內的長松避暑山莊、萬畝花果山、百工堰、寶獅湖、龍泉湖及簡陽縣的張家崖湖、三岔湖構成著名的風景旅游區(qū)。石經寺始建于東漢末年(220年)前后。初系官宦家廟。蜀漢時期(221―263),蜀將趙子龍承此產,以“靈音”之名存世。唐時建大殿。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湖北籍名僧楚山法師應蜀王之邀駐錫靈音寺并出金增修寺朝寶相,使大寶殿等建筑壯麗、金碧輝煌,并增修了羅漢堂、東岳殿、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