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视频77|亚洲免费一级字幕|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button id="kgiii"></button>
    • <bdo id="kgiii"></bdo>
    • <code id="kgiii"></code>
      <button id="kgiii"><source id="kgiii"></source></button>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鄭州市旅游

      鄭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慶陵(后周世宗柴榮陵寢)
        慶陵,為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榮的陵墓,陵號“慶陵”,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新鄭郭店鎮(zhèn)陵后村陵上西側。1963年6月20日,周世宗慶陵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時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yǎng)子,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減少賦稅,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蘇。他又南征北戰(zhàn),西敗后蜀,……[詳細]
      22、伏羲臺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伏羲臺遺址
        伏羲臺遺址位于鞏義市河洛鎮(zhèn)洛口村。坐落在黃河南岸,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東部的夾角地帶,高出河岸80米的臺地上。遺址于1984年發(fā)現(xiàn),由于當地百姓稱此地為“伏羲臺”,據此命名為“伏羲臺遺址,據先秦典籍記載,黃帝、伏羲、堯、舜、禹等均在洛汭“修壇沉璧”,祭天祭川,遺址西北有傳說中的伏羲臺。1992年5月,經有關單位、專家認定此處為當時祭天場地。晉•王嘉:《拾遺記》卷一:“伏羲為上古,觀文于天,察理于地……是以圖書著其跡,河洛表其文!鼻迩∈辍鹅柨h志》載,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曾在此敕建“羲圣祠”,元代曹鐸又在祠側建“河洛書院”。遺址由于黃河向南滾動,部分塌陷河內,臺地上地勢平坦,現(xiàn)為農田,F(xiàn)存遺址略呈橢圓形,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60000平方米。在崗沿、……[詳細]
      23、北宋皇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位于鞏義市的西村、芝田、市區(qū)、回郭鎮(zhèn)一帶,北宋九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去死于五國城外,其余七個皇帝及趙弘殷(趙匡胤之父)均葬在鞏義,通稱“七帝八陵”,再加上后妃和宗室親王、王孫及高懷德、蔡齊、寇準、包拯、楊六郎、趙普等功臣名將共有陵墓近千座。從公元963年開始營建宋陵,前后經營達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龐大、氣勢雄偉的皇家陵墓群,堪稱為露天藝術博物館,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藝術的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各陵園都由“上官”、“官城”、“地官”、“下官”四部分組成,圍繞陵園還建筑有寺院、廟宇和行官等。陵臺植松柏,橫豎成行,四季長青。陵園內種松柏,陵區(qū)四周種值枳橘。宋陵有龐大的石刻群,雖經破壞散失,至今尚有941件。這些石刻群,是我國現(xiàn)存的惟一的宋代石刻群,它是研究宋代雕刻藝術的……[詳細]
      鄭州鐵路職工學校舊址
        鄭州鐵路職工學校舊址位于鄭州市管城區(qū)南乾元街與東三馬路交叉口西北角天榮服裝城內(原三益街小學),在原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舊址的北側.民國年間曾是“湖北會館”。1920年北洋政府交通教育司在這里創(chuàng)辦鐵路職工學校,被稱為“京漢鐵路鄭州職工學!,新中國成立后改為“三益街小學”。1921年初,經北洋(京)政府交通部批準,在鄭州建立鄭州鐵路職工學校。1921年6月,學校建成并啟用。因鐵路工人高斌、姜海士等人經常于夜晚來校上課,故稱“工人夜!薄N錆h共產主義小組成員趙子健從北京被派到鄭州鐵路職工學校任教,并代校長。他從調查工人情況入手,向工人講授文化知識,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傳播馬克思主義,啟發(fā)工人覺悟。1921年3月,李大釗到鄭州視察和指導工人運動,并在趙子健陪同下,到夜校向工人介紹俄國工人解放的情況,宣……[詳細]
      25、超化寺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超化寺塔
        超化寺塔位于超化村塔坡。建于唐開元二年(714年)。為超化寺中寺舍利塔,方形十三級樓閣式磚塔,高30余米!拔母铩敝斜徊饸,現(xiàn)僅存塔基。超化寺建于隋開皇元年(581年),共分上、中、下三寺。上寺在超化二層寨,中寺位于超化塔坡,下寺位于超化街北,以下寺最大。其中下寺,又名“金鐘寺”,現(xiàn)有房屋14所。超化寺在武則天和唐中宗時,南到三門溝,北到石羊崗,周圍達10余公里。僧侶在2000人以上。歷代不少名人履履相接,題詠甚多。超化寺塔塔基南北長7米,東西寬7.1米。壁厚2.1米。磚長40厘米、寬17厘米,質地堅硬細膩,經千余年風雨侵蝕仍堅實完好。1969年11月被拆除。該塔拆除時,塔基出土文物甚多,有漢白玉舍利函1個,內裝舍利盒2個(1銀1瓷),蓋上有銘文紀年,現(xiàn)存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齊武平二年(5……[詳細]
      康北古城址
        康北古城址位于鞏義市康店鎮(zhèn)康北村高速路北,坐落在邙山東延部的坡頭上。面積4萬平方米。東西筑城墻,南北臨深溝,東有洛水,南有黑石古關,西有邙嶺,北有黃河天險,這里依山傍水,由西向東漸次傾斜,直至平灘河沿。戰(zhàn)國時期,周顯王二年(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鞏,與西周洛陽相對稱東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呂不韋滅東周,周亡。延續(xù)了一百多年。秦統(tǒng)一六國后,在此置鞏縣城,屬三川郡,漢時屬河南郡,北魏時將縣治遷至東10公里的鞏縣老城。清同治五年重修了磚拱碹寨門,咸豐元年修了“鞏王閣(紅閣)”,并刻碑闡述《鞏王廟原委》,還修了一殿、二殿、東西廊廟、山門、踏階等!稇(zhàn)國策》、《史記》、《漢書》、《藏書》、《河南通志》、《鞏縣志•明嘉靖三十四年》、《鞏縣志•清乾隆十年、五十四年……[詳細]
      27、新砦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砦遺址
        新砦遺址位于河南省鄭州新密市東23公里劉寨鎮(zhèn)新砦村西部,南臨洧水,東部是洧水故道,西部和北部為開闊的平原,面積約100萬平方米,主要遺存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早期。1979年3~4月、1999年、2000年對該遺址進行多次發(fā)掘,取得了“新砦期文化”確認的學術成果。2002年~2005年10月,又繼續(xù)對新砦遺址進行了發(fā)掘,已初步確定新砦遺址是一處設有外壕、城壕、內壕共三重防御設施,中心區(qū)建有大型城址的遺址。整座城址均掩埋在地表以下,城址平面基本為方形,南以洧水河為自然屏障,現(xiàn)存東、北、西三面城墻及貼近城墻下部的護城河。東墻南北殘長160米,深4米;北墻東西長924米,深5~6米;西墻南北長470米,深2.5米。北墻以外220米有一條人工與自然沖溝相結合而成的壕溝,為外壕,東西長1500……[詳細]
      少林寺藏經閣
        少林寺藏經閣又名法堂,位于少林寺大雄寶殿之后的中軸線上,為高僧講經說法和貯存佛經典籍之所。少林寺藏經閣殿內原供達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經在內的5000余卷佛經圖籍等。1928年,該殿被石友三焚燒,殿內經卷、武術書籍、達摩影石等俱被毀,僅存殿基及墻體石柱14根。少林寺藏經閣現(xiàn)存《中華大藏經》、《龍藏》、《大正藏》、《高麗藏》及其他典籍計數萬冊。據碑銘記載,此閣創(chuàng)建于元代至正(1341-1368年)年間,F(xiàn)藏經閣是依據毀前資料,于1992至1993年間在原址上重新設計建造的。用時參考半小時交通景點位于少林寺景區(qū)內,景區(qū)不大,可步行前往;電瓶車:10元/人門票包含在少林寺門票內開放時間8:00-17:00景點位置河南鄭州市登封市太室路與少室路交叉口北50米嵩陽景區(qū)0王寺內……[詳細]
      少林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河南少林寺的核心建筑,是少林寺僧人進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入少林寺,過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少林寺的核心建筑,在古代又稱“三世佛殿”、“琉璃大殿”,是少林寺僧人進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殿前兩側分別為鐘樓和鼓樓。鐘樓前有一碑刻為《黃帝嵩山少林寺碑》,俗稱《李世民碑》,立于唐玄宗開元十六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諭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少林寺僧在平定王世充時所立戰(zhàn)功。背面記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這也是電影《少林寺》拍攝的歷史依據。原大殿1928年被軍閥石友三燒毀,現(xiàn)在的建筑為1985年重建。大殿坐北朝南,七開間,混凝土仿木結構。重檐歇頂,龍吻正脊,中置寶鏡,四面回廊,氣勢恢宏。殿內供奉三世佛像,正中為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脅侍為文殊、普賢兩菩薩,合稱“華嚴三圣”……[詳細]
      后周太祖嵩陵(郭威墓)
        后周太祖嵩陵(郭威墓),五代十國時期后周太祖圣神恭肅文武孝皇帝郭威的陵墓——嵩陵(后周皇陵之一)。后周太祖,名郭威(904—954),邢州堯山(今邢臺市隆堯縣西)人,他出身平民,在五代初期那段戰(zhàn)亂頻繁的年代,由普通士卒逐步成長為將領,最后又當上了皇帝,是一位歷史上公認的清廉勤政的好皇帝。嵩陵在今河南省新鄭市郭店鎮(zhèn)周莊村南約500米處。陵地北高南低,東西各有一道小土嶺,陵墓兩側各有一條千溝。冢高約9米,周長103米,保存較好。據《圖文老鄭州·老風物》文:“筆者前謁嵩陵時,正值盛夏,高大的墓冢上長滿了野草和荊棘,四周被一人多高的玉米稈所包圍,墓東墓南各有一塊有關部門立的一新一舊水泥碑,連棵像樣的樹都沒有。當地人說,嵩陵上不長樹,多次在上面栽樹都未成活,誰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站在空無一物的陵墓旁,……[詳細]
      少林寺碑林
        在山門和天王殿之間,山門甬道兩側有多品碑刻,人稱少林寺碑林。這些都是唐宋以來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東側是慈云堂舊址,現(xiàn)為少林寺碑廊,它不僅記載著寺院的興衰狀況,而且在歷史、雕刻、藝術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計有碑刻108通。電話029-87210764用時參考1小時交通景點位于少林寺景區(qū)內,可乘坐電瓶車:10元/人,但是寺內面積不大,完全可以步行游覽門票包含在少林寺門票內開放時間8:00-17:00景點位置河南登封少林寺……[詳細]
      杜甫誕生窯
        在鞏義市站街鎮(zhèn)南瑤灣村,有一處圣地,背靠筆架山,面臨東泗河,山前是一片碧綠的原野,東泗河從中間流過,河水潺潺,清澈見底,兩岸楊柳搖曳,風景秀麗,這富有詩情畫意的山村,不僅為明清八景之一——“泗河煙柳”,更因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誕生而吸引著華人及全世界的關注。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陽,他的曾祖父杜依藝在鞏縣任縣令時,將家遷于此,以后其祖父杜審言,其父杜閑均居于此。唐太極元年(公元712年),詩圣杜甫(712年—770年)就誕生在筆架山下的一孔窯洞中,這孔窯洞因此命名為杜甫誕生窯,杜甫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在鞏義還流傳著杜甫康水采文的故事。1963年,杜甫誕生窯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河南省政府撥款修葺,建立了杜甫故里紀……[詳細]
      葦園瓷窯遺址
        葦園瓷窯遺址位于鞏義市米河鎮(zhèn)葦園村。村中間有一條小河流過,當地群眾稱為廟路河,又叫葦園河。葦園瓷窯遺址由此而來。小河將葦園村分為東葦園、西葦園兩個自然村莊。葦園瓷窯遺址即分布于小河兩岸,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500米,東至東葦園山腳,西至西葦園山根,南至葦園水庫,北至茶店河沿,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 1957年7月,故宮博物院馮先銘、李輝炳等同志到此調查并發(fā)現(xiàn)遺址。1976年,河南省文物部門和鞏縣文管會聯(lián)合對葦園瓷窯遺址調查。1987年3月,葦園瓷窯遺址被公布為第一批鄭州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3月,日本著名陶瓷學者楢崎彰一與南京大學歷史考古教研室主任、文學博士熊海棠和考古學教授秦浩考察葦園瓷窯遺址,給予重要評價。1998年10月~11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詳細]
      新密鄭氏祠堂
        鄭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鎮(zhèn)岳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后多次重修,占地4900平方米。有門樓、前院、后院、東西廂房、大殿、中庭、戲樓組成,保存較為完整。鄭氏祠堂歷史悠久,保存完整,規(guī)模較大,對研究清代建筑以及鄭氏家族歷史具有一定的價值。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李家溝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李家溝遺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是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考古發(fā)掘,了解到其主剖面均包括了從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地層堆積。發(fā)現(xiàn)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連續(xù)的史前文化堆積。堆積下部出土有細石核與細石葉等典型的細石器遺存,上部則含繩紋及刻劃紋等裝飾的粗夾砂陶及石磨盤等。舊石器階段,在發(fā)現(xiàn)典型細石器文化的同時,也有反映相對穩(wěn)定棲居形態(tài)的大型石制品及人工搬運石塊。細石器的發(fā)現(xiàn)顯示該遺址早期居民擁有十分精湛的石器加工技術。所用原料多是不見于本地的優(yōu)質燧石,而是遠距離采集運輸所得。數量較多的大型石制品加工簡單,器物形態(tài)亦不穩(wěn)定。除有明確人工打制痕跡的石制品以外,還有數量較多的人工搬運石塊![詳細]
      36、韓王陵
      韓王陵
        韓王陵位于河南省新鄭市鄭韓故城四周,是戰(zhàn)國時期韓國公元前375年至前230年歷145年間九世候、王的陵墓,現(xiàn)有11處28座陵寢。每座墓葬都陪葬有不等的車馬坑和貴族墓,形成了龐大的陵墓群。韓王陵數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保存完成是我國現(xiàn)存戰(zhàn)國時期各國帝王陵墓中罕見的,是研究戰(zhàn)國時期六國陵墓的重要實物資料。新鄭地貌西高東低,地處山區(qū)向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只有東部少部分是平原地區(qū)。韓王陵墓區(qū)均在鄭韓故城周圍。丘陵地帶水土深厚,土質細密堅實,韓國國君選作塋地。韓國歷時145年(公元前375—公元前230),歷經君主9位。通過1985~1986二年的鉆探調查,已發(fā)現(xiàn)韓王陵寢11處28座墓冢。分別是新鄭市辛店鎮(zhèn)許崗村東墓冢4座、觀音寺鎮(zhèn)王行莊村北墓冢4座、城關鄉(xiāng)苗莊村南墓冢2座、辛店鎮(zhèn)冢崗村南墓冢1座、城關鄉(xiāng)……[詳細]
      鄭州商代遺址
        商代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一帶,為商代早期都城遺址。遺址東起鳳凰臺,西至西沙口,北抵花園路,南到二里岡,面積約25平方千米,包括三重城垣遺址、宮殿區(qū)遺址、居住聚落遺址、墓葬區(qū)、手工作坊遺址、窖藏坑等遺跡類型,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銅器、玉器、骨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以周長約7千米的(內城)城垣遺址和分布范圍巨大的宮殿區(qū)遺址保留最為完整,也最具歷史文化價值。鄭州商城遺址三重城池和宮殿區(qū)的整體形制奠定了中國城市發(fā)展的基礎。三座窖藏坑內出土的大批王室青銅禮器為鄭州商城使用的下限年代、商王室的祭祀禮制、青銅重器的鑄造工藝和裝飾藝術等提供了重要的學術研究資料,遺址的發(fā)現(xiàn)對認識商代前期歷史、對商文化研究和中國早期青銅文明研究以及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成發(fā)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宮……[詳細]
      胡公祠(含彭公祠)
        胡公祠位于鄭州市銘功路北段人民公園內,落成于1925年10月10日,是馮玉祥、張群、張繼、高桂滋、劉峙、于佑仁等民國要人,為紀念胡景翼將軍在河南及鄭州的戰(zhàn)斗業(yè)績,而修建的一座氣勢宏偉的建筑群。胡公祠,由大門、大殿組成。大門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面闊三間,10米,進深5米,高6米。大門兩側有八字墻,進門有90米長甬道。大殿建在二層高臺上,臺高1.75米,面闊5間15米,進深3間5米,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檐下施三昂十一踩斗拱。前面各間均裝隔扇門,高7米。甬道中有古槐一株,兩側為銀杏樹。胡景翼(1982-1925),字笠僧,陜西富平人。1910年加入同盟會,1918年任陜西靖國軍右翼總司令,1922年率部進軍中原。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期間,暗與馮玉祥、損岳聯(lián)合倒直,發(fā)動“北京政變”,同年……[詳細]
      中牟烈士陵園
        中牟縣烈士陵園位于青年路西段路南,始建于1958年9月,占地面積100畝,屬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省民政廳評為文物管理先進單位,1999年10月被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至2002年連續(xù)四年被評為縣民政系統(tǒng)先進單位。園內建有雄偉壯觀的革命烈士紀念塔,高30米,廣場3200平方米。每到清明節(jié)全縣各界群眾,在此進行集體悼念活動。革命烈士紀念堂2024平方米。革命烈士陳列館616平方米,主要收集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建國時期、自衛(wèi)反擊戰(zhàn)234位烈士的遺物及事跡,園內配有革命烈士事跡講解員3名,常年負責對外講解革命先烈,在戰(zhàn)爭年代為國捐軀的英雄事跡,擔負著弘揚革命先烈精神,教育后人熱愛祖國的基地作用。建有革命烈士紀念亭3座,革命烈士紀念碑6座,碑文記有……[詳細]
      古滎冶鐵遺址
        古滎冶鐵遺址位于鄭州西北27公里的漢代滎陽城西墻外,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為12萬平方米,為河南郡鐵官的一號作坊,簡稱“河一”,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早的冶鐵遺址。在古滎鎮(zhèn)漢代冶鐵遺址的兩次發(fā)掘中(1965年、1975年),發(fā)掘出兩座規(guī)模較大的漢代冶鐵高爐殘跡和水井、水池、船形坑、四角柱坑、陶窖等,還出土有陶制鼓風管、耐火磚和鑄造鐵范用的陶模,以及318件鐵器、380多件陶器、8件石器,還發(fā)現(xiàn)10余件大鐵塊,最重者達23噸。兩座規(guī)模較大的煉鐵高爐殘跡東西并列,相隔14.5米。爐基深3米,爐缸為橢圓形,面積8.5平方米,爐壁厚1米。其中一號橢圓形豎爐容積可達50立方米,這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的古代容積最大的煉鐵爐,日產量估計為0.5~1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高爐。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