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视频77|亚洲免费一级字幕|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button id="kgiii"></button>
    • <bdo id="kgiii"></bdo>
    • <code id="kgiii"></code>
      <button id="kgiii"><source id="kgiii"></source></button>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 > 襄陽市旅游

      襄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襄樊碼頭遺址
        襄樊碼頭位于襄樊市襄城、樊城漢水兩岸。襄樊地處南北要沖,交通便利,有“南船北馬”之譽。隨著水運交通的發(fā)展,在漢江沿岸先后建0頭30余座,F(xiàn)存完好的碼頭12座,均建于清代。包括火星觀碼頭、大碼頭、龍口碼頭、中州碼頭、公館門碼頭、邵家巷碼頭、晏公廟碼頭、漢陽書院碼頭、基峨巷碼頭、林家巷碼頭、大北門碼頭、小北門碼頭。其中公館門碼頭是現(xiàn)存最大的一座碼頭。建于道光八年(1845),占地面積220平方米,上有梯形礓踏十八級,下為曲尺形平臺,臺東西各兩組礓踏,至臺下面形成一等腰梯形駁岸。襄樊碼頭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襄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七省通衢”歷史地位的重要見證。(第五批)襄樊碼頭是萬里茶道重要的文物資源,位于襄陽市襄城區(qū)、樊城區(qū)漢江兩岸,北岸樊城有17處,南岸襄城有9處,綿延6公里,占地面積約1626……[詳細]
      22、隆中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晉朝,位于襄陽市隆中風景區(qū)內(nèi)。明初,荊南道觀察使吳綬對隆中武侯祠進行了一次全面維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觀察史蔣興芑將武侯祠從東山洼里移建到東山梁上,即三顧堂的東側(cè),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中武侯祠為四進三院的層臺建筑,各殿依山勢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臺階下有一塊空地,兩旁各有一尊石獅。西側(cè)豎著一塊碑,刻著歷史學家譚其驤關于諸葛亮躬耕地的論斷:“諸葛亮躬耕于南陽郡鄧縣之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鄧縣,此后隆中遂屬襄陽”?盏卣杏幸幌銧t,供游人拜祭之用。祠堂的墻體由青磚所筑,由于風雨的侵蝕,已露出斑駁之象,卻更顯古樸莊嚴。屋頂上飛檐翹角,顯得氣勢非凡!俺邢囔籼煤翁帉ぃ\官城外柏森森”,杜工部的這首詩,給成都武侯祠免費做了一千多年的“廣告”。事實上,除了錦官城有祀奉諸葛亮……[詳細]
      襄陽山陜會館
        由--商人共同興建的山陜會館所在地,現(xiàn)正位于襄陽二中校園內(nèi)。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因為會館聲勢日漸衰敗,這里就被有效利用起來,創(chuàng)辦了"樊城第一中心國民小學",也開啟了山陜會館的另一重歷史使命。從此,這會館便一直與學堂和師生結(jié)下了跨越世紀的緣分。解放初,這里被改為"襄樊第一小學",繼而創(chuàng)辦"襄樊市中學",是襄陽市人民政府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公辦普通中學"聯(lián)中二部",五十年代改為"襄樊市二中"。校園內(nèi)的山陜會館正好見證了襄陽二中近百年悠久的辦學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或許正是因為在歷史長河里,山陜會館一直被教書育人的校園生活所包圍,較之城里其他會館更為有幸地逃過了各種劫難,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護。追溯過往,這座始建于康熙39年的襄陽山陜會館浸潤著歲月風霜,承載著豐富的人文氣息與史料研究價值,在1983年被襄陽……[詳細]
      諸葛亮故居(諸葛茅廬)
        諸葛亮故居位于襄城區(qū)隆中山。為三國時期我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代躬耕居住地。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為清代重修。依山勢而建,占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自前往后有“古隆中”牌坊、抱膝亭、武侯祠、三顧堂、草廬亭、“臥龍深處”等建筑。存石牌坊四十八通。相傳諸葛亮曾與其叔父諸葛玄在此居住過,F(xiàn)存有武侯祠、梁父巖、三顧堂等遺跡。根據(jù)《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本人在上奏后主劉禪的《出師表》中提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姓名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裴松之注《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曰: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薄度龂尽愤記載:“蜀記曰,晉永興中,鎮(zhèn)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坝纱丝芍@里諸葛亮本人提到其故居南陽為南陽郡鄧縣隆中,即今天的襄陽隆中。諸葛亮青……[詳細]
      白竹園寺
        白竹園寺位于白竹園寺國家森林公園的東部,是棗陽、唐河、桐柏區(qū)域內(nèi)最大的佛教圣地,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竹園寺始建于元至正元年,距今已674年。歷代多有修葺,到清朝有前殿、觀音殿、伽藍殿、偏房過道、僧齋寮室等房屋二百余間,僧眾一百余人。由于歷代兵燹戰(zhàn)亂,廟宇屢建屢毀,只留存前殿及部分齋房,保留的前殿建筑高大,殿高4.5米,寬12米,木雕精湛,裝飾精美,展示了鼎盛時期竹園禪寺的輝煌。目前,正在重修廟宇,保護維修前殿,重建中殿和后殿。石塔為和尚圓寂后歸葬之所。白竹園寺東竹林深處,散布著十數(shù)座石塔,有六角形、八角形,單檐式、多檐式,高的達5米,低的有2米,高低錯落,風格各異。石塔有的制作簡單,用礫石鑿就;有的雕刻精巧,紋飾浮雕頗見功力;有的還有碑刻文字,記載著主人的生平歷史,林林總總,蔚為大觀……[詳細]
      雕龍碑遺址
        雕龍碑風景區(qū)位于棗陽城東北25公里處。這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河流、山林和平原為古人類從事漁獵、稼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五、六千年前古人類就在這里定居下來,過著原始民族公社的群居生活,創(chuàng)造了極可貴的文化。自1990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對此進行了五次發(fā)掘,使埋藏于地下數(shù)千年的遺跡和遺物一層層、一件件重現(xiàn)光彩,出土了大量的斧、錛、鑿、鏟、耠、犁、鐮和镢等石質(zhì)勞動工具的同時出土了一批很有研究和觀賞價值的碗、缽、盤、壺、瓶、缸、罐、甕和鼎等幾十種黑、紅、灰三種顏色的陶器及裝飾品;特別令人驚嘆的是我們祖先居住的建筑,已經(jīng)使用了石灰、類似水泥的建筑材料,將房屋建成單元式結(jié)構(gòu),并使用推拉式結(jié)構(gòu)的房屋門。這是史前考古學中未曾有過的重大發(fā)現(xiàn)。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已經(jīng)發(fā)明并在居住中普遍使用,而我……[詳細]
      廣德寺多寶佛塔
        明代。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區(qū)隆中山東北廣德寺北端。是我國僅存的少數(shù)幾座金剛寶座式塔之一。廣德寺,始建年代不詳,唐代名云居寺。后毀。明景泰年間重建。原位于隆中山,成化年間遷現(xiàn)址,改名廣德寺。明末遭兵燹,僅存多寶佛塔。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各代均有重修。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中軸對稱布局,現(xiàn)存山門、藏經(jīng)閣、方丈室、東西客堂及多寶佛塔等。多寶佛塔位于佛寺后,建于弘治七年(1494)至九年(1496)。通高16.8米。分塔座與塔身兩部分,塔座八角形,直體,邊長5.32米,高7.26米,設角柱,疊澀檐,四面施石券門,正門上有壁龕座佛一尊,上額石刻“多寶佛塔”四字,塔心設八角形單層仿木結(jié)構(gòu)磚塔,檐下施斗拱,四壁設龕,龕內(nèi)浮雕座佛。塔內(nèi)設石階,盤旋可達塔座上方。塔座上方立有五座塔……[詳細]
      28、羅國城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國城遺址
        羅國城遺址位于南漳縣武安鎮(zhèn)洪山寺村二組(羅家營),為新石器時代、東周至漢代遺址,東為蠻河支流柳河,北為柳河西源黑河,南與五龍觀相望,西部有一條深約1米、寬1.7米的土水溝,為護城河。遺址三面臨水,平面呈葫蘆形,高出河面4—5米,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600米。在遺址東約100米處,原有一座古城址,二十世紀60年代城門、墻基尚存,后逐年被夷為平地。1989年文物普查,以及2006年12月14-17日,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的重點研究項目“楚國都城與疆域演變研究”課題,武漢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徐少華教授帶領博士研究生尹宏斌、鄭威,對襄樊市境內(nèi)襄宜平原范圍內(nèi)的宜城、南漳、襄陽進行實地調(diào)查時,在羅國城遺址的地表和臨河斷面崩塌地的一段厚約1.5米的文化層中,發(fā)現(xiàn)一些新石器和……[詳細]
      29、水星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星臺
        水星臺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襄陽市樊城區(qū)定中門西約50米處樊城城基上。因于城基上筑臺建廟以祀水星而得名.相傳為晉代喜占卜之術、擅游仙詩的文學家郭璞始建。歷代曾多次維修。臺高8米,殘長約30米,寬22.4米。臺基南面有蹬臺石階。臺上現(xiàn)存建筑坐北朝南,為清代建筑風格。前殿前檐仿木結(jié)構(gòu)的牌樓門額上豎匾書“水星臺”3個大字。前、后殿均為三開間單層硬山頂式建筑,東西兩側(cè)各接一套民居式小四合院。水星臺始建于東晉,明嘉靖十九年(1540)重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題匾“水星臺”,乾隆四年(1739)至光緒十年(1884)曾5次擴建整修,光緒二十七年為最后一次整修。建筑坐北朝南,筑于磚石圍砌的梯形夯土臺基之上,整個建筑占地約750平方米,臺基高8米,底長30米,寬約23.5米,臺頂長28米,寬2……[詳細]
      30、夫人城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夫人城
        夫人城位于巍峨雄壯的襄陽城西北角,是與襄陽城緊緊相聯(lián)的一座城外城。城墻高6米有余,周長約100米。城墻朝北的一方正中嵌有大型石匾,“夫人城”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城墻下邊有一碑刻。這城墻上的匾和下邊的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襄陽人為緬懷東晉襄陽守將朱序之母韓夫人所筑。當年襄陽激戰(zhàn),守將朱序的母親見兒子忙于全面防務,便親自登城巡視,察看地形。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勢險要,必先受敵,便帶領家婢和城中婦女,夜以繼日筑起一座新城。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敵軍攻破,守城將士移駐新城繼續(xù)戰(zhàn)斗,保住了襄陽城。后為紀念韓夫人筑城有功,就把此段城墻稱為“夫人城”。如今夫人作為襄陽城的子城,供人觀賞。地址:襄陽市襄城區(qū)內(nèi)環(huán)路襄陽城西北角類型:古跡古鎮(zhèn)古村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開放時間:8:00-17:15……[詳細]
      31、玉印巖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印巖
        玉印巖地方不大,但是名氣很大。從南漳縣城去巡檢,乘坐大巴75公里,約100分鐘車程,玉印巖崖頭群山環(huán)抱,高百仞,峭壁如屏,人們稱它“抱璞巖”。相傳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此得一璞玉,獻予楚王,未被接納,反誣玉為石,處以刖刑。卞和在此抱璞而泣,后感動楚王,使人剖璞得玉,琢制成壁,名“和氏壁”。巖即由此得名。玉印巖高達數(shù)丈,洞空面積約100平米,存有多尊石刻,其中一版竟是荊門古代詩人王守所作:“二刖(yùe)足堪憐,十城價生色。玉石終有分,當時人不識。”短短二十個字把和氏璧的來龍去脈交待得清清楚楚!里面的碑刻很不錯!巖頭上鑿“玉印巖”三字,字徑3尺,筆力蒼勁。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闊5丈,深4丈。內(nèi)原供卞和像(現(xiàn)頭部已損毀),石像前豎石碑十數(shù)座,其中最早的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所刻。室右壁有方形……[詳細]
      32、三神殿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神殿
        三神殿位于谷城縣城關鎮(zhèn)中碼頭街。始建于明末清初,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二十七年(1847)、民國二十五年(1936)維修。坐南朝北,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四合院式三進院落布局,有門樓、前殿、中殿、后殿及廂房。其中門樓,面闊五間18.7米,單檐硬山灰瓦頂,抬梁式構(gòu)架,四柱三間二重樓仿木結(jié)構(gòu)貼面門。明間屋頂升高,明、次間后壁延長,通進深9.2米,單檐歇山灰瓦頂,上部為戲臺,下部為過道。稍間進深4.61米;前殿,面闊三間14.7米,進深一間5.48米。單檐硬山灰瓦頂,九架抬梁式構(gòu)架。前后分別有寬2.90、1.15米的檐廊。前后壁設格扇。;中殿,面闊三間14.7米,進深三間6.82米。單檐硬山灰瓦頂,九架抬梁式構(gòu)架。前后分別有寬1.15、2.90米的檐廊。前壁設檻窗,后壁設格扇;后殿,面闊三……[詳細]
      33、郭家崗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郭家崗遺址
        郭家崗遺址位于宜城市雷河鎮(zhèn)官堰村郭家崗自然村,坐落在一南北長、東西短的長條形的高臺地上,東距楚皇城約14千米,西距蠻河2千米。遺址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750米,面積近120萬平方米。遺址于1980年發(fā)現(xiàn),1989年、1990年武漢大學等單位進行了發(fā)掘。文化層堆積厚1.5~2.0米,包含物豐富。遺跡有房址、灰坑、井;铱佑袌A形、橢圓形、不規(guī)則三種。井分布較密,一般直經(jīng)為1.5米左右。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銅器等,以陶質(zhì)生活用器數(shù)量最多。器形主要有鬲、罐、豆、盂、甗、壺等。遺址以東周文化遺存為主。郭家崗遺址是一處比較典型的以楚文化遺存為主的遺址。遺址地層堆積豐富,文化發(fā)展序列清楚,器物組合完整,是迄今發(fā)掘的諸多楚文化遺址所不能比擬的,對于楚文化陶器分期標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詳細]
      九連墩墓群
        九連墩墓群位于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zhèn)東趙湖村與興隆鎮(zhèn)烏金村以西,地處一條南北走向的低崗上,共有九個封土堆,當?shù)厮追Q“九連墩”。1957年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與雕龍碑遺址一同被發(fā)現(xiàn)。墓群南北向排列,最大冢俗稱鷹子包,為九連墩之首。地處土崗最南端,冢直徑45米,封土高4.5米。其余8個冢直徑在35米左右,封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封土皆為白膏泥,并有夯打跡象。墓群的時代為戰(zhàn)國中晚期。2002年對墓群最南端的一號墩2座楚墓及其附葬車馬坑進行了發(fā)掘。出有青銅禮器、樂器(編鐘、鼓、笙、瑟)、兵器、車馬器、陶器、玉器及生活用品(人擎燈)等。1號車馬坑長52米,寬12米,是已發(fā)現(xiàn)的楚墓中最大的實物陪葬車馬坑?觾(nèi)有40輛車,88匹馬,其中有一輛6匹馬拉車。2號墓出土了1000多枚竹簡,保存較好;出土了已發(fā)掘楚墓……[詳細]
      35、雕龍遺址
      雕龍遺址
        介 紹 : 雕龍碑新時期時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位于棗陽市鹿頭鎮(zhèn)北3公里的武莊村南。(距今為6000年)因遺址附近曾豎一刻有飛龍的石碑,故名“雕龍碑遺址”于1957年發(fā)現(xiàn)。1990年至1992年發(fā)掘,已發(fā)現(xiàn)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筑基址15座,不同形狀、出土原始人類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品數(shù)千件,不少器物是同時代其他遺址所沒有的,尤其是一幢類似現(xiàn)代單元房并配有拉門式的房屋基址,在我國是首次發(fā)現(xiàn),在世界古遺址中也屬罕見。   交 通 : 在襄樊長途客運站乘坐到棗陽的班車,然后轉(zhuǎn)車前往鹿頭鎮(zhèn)。   門 票/開 放 時 間 : 10元   鄰近景點 : 青龍山熊河風景區(qū) 白水寺 白竹園寺森林公園 九連墩戰(zhàn)國古墓 唐梓山風景區(qū)湖北襄樊……[詳細]
      36、宜城松林寺
      宜城松林寺
        松林寺建于元朝年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而這4顆古銀杏樹便是在建寺之初種下的。這4棵古樹分布在四個方位,現(xiàn)樹高約36米,南北相隔18米,這4棵古樹中最大的一棵需要4個成年人才能將它環(huán)抱,遠遠看去宛若4位披著金甲的山神。銀杏樹下除了滿地“黃金”,還依然可見矗立著的石碑、地上散落著雕刻精美圖案的大石頭,這些遺跡正無聲地訴說著松林寺的無盡滄桑。古剎古樹多靈氣,約三兩友人,樹下品茗祈福,滌凈心靈的塵埃,莫不美哉。目前,前往松林寺的公路已經(jīng)修通,4棵古銀杏樹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很多外地游客也慕名前來賞玩、祈福,人數(shù)多的時候每天接待游客400人左右。隨著松林寺的保護開發(fā),4棵古銀杏樹必將成為全國旅游的目的地,這將有力推動流水鎮(zhèn)的旅游業(yè)快速發(fā)展。……[詳細]
      馬躍檀溪遺址
        馬躍檀溪遺址就在襄陽城南1.5公里的龜山(又名真武山)北麓。據(jù)傳東漢末年,走投無路的劉備投奔荊州牧(治所在襄陽)劉表,為蔡瑁所妒,被其設計欲暗殺之。劉備為了躲避蔡瑁等人的暗害,逃離在襄陽城設下的“鴻門宴”,馳馬出門西逃,被數(shù)丈寬的檀溪所阻。在追兵漸近時,劉備縱馬陷入檀溪,眼看追兵即至,劉備大呼:“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的盧一躍三丈,遂得過溪,飛奔至水鏡莊。馬蹄之處留下兩個深坑,F(xiàn)真武山腳下山石上有巨大馬蹄印記,為襄陽市文物保護單位。檀溪地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襄陽市,又名檀溪湖,在襄陽城西真武山北面。因劉備的盧“一躍三丈”而“躍馬檀溪”聞名于世。檀溪在襄陽市襄陽城西南!读簳涞奂o》載:“東昏即位,高祖潛造器械,多伐竹木沉于檀溪,密為舟裝之備!卑此(jīng)注應劭曰,檀溪當即襄水。元和志謂今已干涸……[詳細]
      38、抱璞巖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抱璞巖
        在南漳縣城西去約75公里的巡檢鄉(xiāng)的荊山腳下,有一個處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的崖頭,高百仞,峭壁如屏,人們稱它“抱璞巖”。相傳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此得一璞玉,獻予楚王,未被接納,反誣玉為石,處以刖刑。卞和在此抱璞而泣,后感動楚王,使人剖璞得玉,琢制成壁,名“和氏壁”。巖即由此得名。巖上鑿“玉印巖”三字,字徑3尺,筆力蒼勁。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闊5丈,深4丈。內(nèi)原供卞和像。像前豎石碑數(shù)通,其中最早的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所刻。室右壁有方形石穴,傳系卞和取玉舊跡。由此巖再上百余步,有一石洞,可容200余人,洞頂上有池,周40余步,池旁有卞和廟,傳為卞和住宅舊址,巖東有卞和墓。唐宋以來文人至此多有題詠![詳細]
      周臺遺址
        周臺遺址位于棗陽市興隆鎮(zhèn)周臺村,新石器時代、周代遺址。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600米,面積約9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6~2.5米。2002年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房址1座,甕棺葬5座,出土石器有石鏟、石刀等,陶器以泥質(zhì)灰陶、夾砂紅陶居多,泥質(zhì)黑陶次之,紋飾以繩紋為主,籃紋次之,少量弦紋、刻劃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鼎、豆、圈足盤、碗、曲腹杯、罐、盆、甕等。發(fā)現(xiàn)周代灰坑25座,灰溝3條,房址3座,水井4口,墓葬3座,出土有石斧、錛、鏟、鑿、刀、鏃、鉆孔器,銅削刀、鏃,鐵削刀和陶紡輪等生產(chǎn)工具及大量陶鼎、敦、壺、鬲、甗、甑、簋、豆等生活用器。該遺址面積較大,內(nèi)涵豐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詳細]
      霸王墳墓群
        霸王墳墓群位于老河口市仙人渡鎮(zhèn)安崗村內(nèi)的冢子坡,地處漢水東岸的開闊平崗地,東接連綿起伏的丘陵山崗,西臨漢水東岸的沖積平原。墓地東起米家山西坡,西至徐家營,南接安崗自然村,北抵仙黃公路,總面積14.8萬平方米,F(xiàn)存8座封土堆,封土底徑約16-40米,殘高2·6-8米。曾清理3座長方形土坑豎穴木槨墓,墓壙長2·90-6·10米、寬1·42米-4·82米、深4-7米。其中2座有斜坡墓道。葬具保存較好,分別為重槨單棺、單槨重棺和單槨單棺。出有銅鼎、敦、壺、盤、、劍、簇、刀、戈、車、鏡,漆方豆、耳杯、俎、罐、弓、弩、車箱、傘、雙龍座屏、鎮(zhèn)墓獸,竹笥、簡,皮盾、甲,陶鼎、敦、壺、罐、鬲,玉壁、佩、珠等400余件。(第三批)1992年,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及襄陽市、老河口市文物部門配合工程建設對墓地進行了搶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