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视频77|亚洲免费一级字幕|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button id="kgiii"></button>
    • <bdo id="kgiii"></bdo>
    • <code id="kgiii"></code>
      <button id="kgiii"><source id="kgiii"></source></button>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上海市旅游

      上海市文物古跡介紹

      上海郵政博物館
        上海郵政博物館1922年由協(xié)澄洋行設計,辛豐記營造廠施工,在原集美里地塊(今四川北路1716號)上建造,1924年11月竣工。曾列為當時上海十大建筑之一。位于四川路橋北堍北蘇州路276號,原名上海郵政總局。上海市中國近代郵政的發(fā)祥地之一,歷經(jīng)了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的幾度滄桑。新中國誕生后,人們郵政的發(fā)展日新月異。1999年郵電分營后,獨立運行的上海郵政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奮發(fā)有為,開辟了發(fā)展新天地。上海郵政博物館設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優(yōu)秀建筑——上海郵政大樓內(nèi),以翔實的史料和實物,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追溯了郵政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記載了上海郵政早期黨組織領導工人運動以及革命先輩為新中國誕生作出的貢獻;記錄了先進勞模為郵政事業(yè)鞠躬盡瘁的業(yè)績;陳列了各種郵用和郵運工具;介紹了郵政服務(業(yè)務)……[詳細]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
        中共二大舊址位于成都北路7弄30號(原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是一幢一樓一底的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建筑。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后,中共中央局負責宣傳工作的李達及其夫人王會悟寓居于此,并主持人民出版社的工作。樓下為會客室,樓上是臥室兼書房。民國11年(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南成都路625號為大會主要會場之一!岸蟆背鱿哂嘘惇毿、張國燾、李達、鄧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張?zhí)、高君宇、施存統(tǒng)、項英、王盡美、鄧恩明共12人,代表全國黨員195人。黨的“二大”共召開三次全體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就在這里舉行。李達和蔡和森、張國燾同在一個小組,小組的活動始終在這里。中共“二大”改選了黨的領導機構(gòu),選舉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鄧中夏、高君宇為中央執(zhí)行委……[詳細]
      23、壽安寺 AAA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壽安寺
        壽安寺位于崇明縣城東五里金鰲山南端,為寶島四大古剎之一。始建于宋朝淳佑年間(約于1241至125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崇明島內(nèi)歷史最悠久、歷經(jīng)朝代最多、遭受建、拆、擴和變遷最多的古剎。壽安寺最初由四川僧人來崇建造,先定名為“富安寺”,后元朝延佑五年賜寺額“永福壽安寺”,后經(jīng)宋、元、明、清四個封建朝代的不斷修繕和擴建。寺內(nèi)的大雄寶殿、選佛堂、千佛閣、懺堂、滄海閣、天王殿、玉蓮池、紫竹林、清遠堂、豐樂亭、月圃諸勝等建筑琉璃金甌、浮光溢彩、畫棟彩柱、雕門透窗、金碧輝煌、相互輝映,兩株五百年樹齡的銀杏樹,直徑盈尺綠蔭覆地,構(gòu)成一處龐大的寺廟建筑群,與金鰲山相依,既有深山古剎之神韻,又有平川名寺之風華的寺廟風光。鼎盛之時,寺內(nèi)房屋數(shù)百、僧人上千,終日香火不斷,朝拜者絡繹不絕,曾形成三大宗教……[詳細]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原摩西會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區(qū)長陽路62號;由摩西會堂舊址和兩個展示廳組成,是“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館是為紀念二戰(zhàn)期間猶太難民在上海生活居住歷史的主題紀念館;始建于1907年,1927年遷至華德路(今長陽路)62號。二戰(zhàn)期間摩西會堂成為猶太難民的宗教活動中心,猶太青年組織也一度將其總部設在摩西會堂內(nèi)。摩西會堂,是整個上海有關“猶太難民聚居區(qū)”的文字和實物資料最多也最為完整的地方。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是座三層的房子,紅磚斜尖頂,白色的窗欞上有藍色的拱紋,罩著窗頂,然后又向兩頭延開去,點綴成紅墻上的條條藍紋。紀念館大敞著鏤花的鐵門將游客迎進里面。正前方和左側(cè)手各有一扇咖啡深色的木門,石拱的門廊,類似巴羅克的風格。左側(cè)是通樓上的,而正前方進去就是禮拜堂。整個……[詳細]
      25、馬勒別墅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勒別墅
        位于現(xiàn)延安中路陜西南路拐角處,有一幢極具北歐風情的花園別墅-馬勒別墅,于1936年落成。傳說這所房子的設計是依照當年花園主人馬勒最寵愛的小女兒一個夢境設計的。當初小女兒夢到自己擁有了一座“安徒生童話般的城堡”,于是馬勒請來了設計師,在陜西南路30號設計了這座有著北歐挪威建筑風情的城堡式別墅,并投入巨資,歷時7年造成。馬勒別墅主樓的室內(nèi)裝飾十分講究,過道、走廊等處都裝有護墻板,到處都雕著美麗精致的圖案,室內(nèi)穹頂上裝有彩色玻璃,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xiàn)出斑斕柔和的色彩。主樓為三層,頂部矗立著高低不一的兩個四坡頂,東側(cè)的坡屋頂高近20米,上面設有拱形凸窗,尖頂和凸窗上部均有浮雕裝飾物;西側(cè)的坡屋頂高約25米,屋頂陡直。這一建筑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風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頂,有利于抵御北歐寒風侵襲和減少屋面積……[詳細]
      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
        五六千年前的上海人什么樣?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中,根據(jù)發(fā)掘的頭骨復原了“上海第一人”容貌,為25-30歲間的男性!吧虾5谝环俊币脖粡驮,面積5平米。還有上海第一稻、第一井、第一村等。地址:青浦區(qū)趙巷鎮(zhèn)滬青平公路3993號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6:30(周一閉館)交通:青徐線、上朱線、青浦12路電話:59755777……[詳細]
      27、崇明學宮 AAA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明學宮
        崇明學宮是現(xiàn)今上海僅存的三座學宮之一,F(xiàn)址又稱崇明博物館,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于上海市崇明南門碼頭。學宮基地原東長144.2米,西長148.3米,南北各闊80米,有殿、宮、堂、廳、祠、閣等建筑群,建筑藝術精湛。清代曾10次重修。民國以降,崇明學宮曾被小學和其他單位使用。經(jīng)過近年來的三次整修,逐漸恢復了當年的格局,占地面積擴大至23.21畝,成為上海地區(qū)面積最大的孔廟。學宮主要建筑有東西牌坊、欞星門、泮池、登云橋、東西官廳、戟門、鄉(xiāng)賢祠、名宦祠、忠義孝悌祠、大成殿、東西廡殿、尊經(jīng)閣、崇圣祠等明清建筑群,氣勢恢宏,規(guī)模壯觀,徜徉其間,令人流連忘返。目前,古建筑明倫堂、儀門等修復完畢。元泰定四年(1327年)始建廟學合一的建筑群。自宋、元至明代中葉,崇明諸沙飽受海潮侵襲,州、縣治城-五遷六建,……[詳細]
      上海亭林遺址公園
        亭林古文化遺址(TinglinGuwenhuaYizhi)位于金山縣亭林鎮(zhèn)西北部祝家港東岸。分布面積約2萬平方米。1972年試掘,1973、1975、1988、1990年先后四次考古發(fā)掘,清理面積合計1196平方米。遺址發(fā)現(xiàn)良渚文化墓葬23座、宋代墓葬2座,石器制造場地1處;出土較多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吳越文化等遺物。1966年發(fā)現(xiàn),經(jīng)多次發(fā)掘,第一層為東周和西周時代遺物,如灰陶三足盤、細高把豆等,是太湖地區(qū)西周幾何印紋陶文化的一處典型遺存。第四層出土物屬早期印紋陶文化的馬橋類型。第五層出土遺存為典型的良渚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66年,分布面積約2萬平方米。1972年試掘,1973、1975、1988、1990年先后四次考古發(fā)掘,清理面積合計1196平方米。遺址發(fā)現(xiàn)良渚文化墓葬23座、宋代墓葬……[詳細]
      福泉山古文化遺址
        福泉山,曾名覆船山,又名薛道山,位于重固鎮(zhèn)中心地段。福泉山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東西長94米,南北寬84米,高7.5米。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它是古代太湖地區(qū)在沼澤地帶中的一種典型的高臺墓地,完整地保留了6000年以來各個時期的文化疊壓遺存,內(nèi)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與戰(zhàn)國時代的遺存,考古界一致譽其為“東方的土筑金字塔”、“古上海的歷史年表”、“上海的發(fā)祥地”等。福泉山曾進行多次發(fā)掘,共發(fā)現(xiàn)崧澤文化居址——墓葬20余座、良渚文化墓葬30余座以及戰(zhàn)國墓4座、西漢墓96座、唐墓1座、宋墓1座,出土各類文物3000余件,其中有上海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玉琮,F(xiàn)福泉山遺址發(fā)掘資料和出土文物陳列于上海博物館、青浦博物館,部分珍品還遠赴海外展出。福泉山遺址是上海早期歷史的縮影,是上海進入早期文……[詳細]
      上海外灘建筑群
        150年前,當殖民者們踏上上海這塊陌生的土地時,就看中了黃浦江的這片江灘。于是,這條曾經(jīng)是船夫與苦工踏出來的纖道。經(jīng)過百余年的建設,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這些古典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并存的建筑,已成為了上海的象征。外灘,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全長約1.5公里,東面靠著黃浦江,西側(cè)是52幢風格各異的大廈,外灘的精華就在于這些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的外灘建筑群。著名的中國銀行大樓、和平飯店、海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再現(xiàn)了昔日“遠東華爾街”的風采,這些建筑雖不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也并非建于同一時期,然而它們的建筑色調(diào)卻基本統(tǒng)一,整體輪廓線處理驚人的協(xié)調(diào)。無論是極目遠眺或是徜徉其間,都能感受到一種剛健、雄渾、雍容,華貴的氣勢。有人說“外灘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灘那一座座鋼筋水泥的樓宇,不正講述著舊上……[詳細]
      巴金寓所(巴金故居)
        上海巴金故居是一座優(yōu)秀歷史建筑,位于上海武康路113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也是千萬讀者心目中的文學圣地。著名作家巴金在這幢房子三樓,從1937年起生活了18年,在這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后二部《春》、《秋》和名著《寒夜》的寫作。解放后,又寫出了《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一文,編寫了《英雄的故事》小說集等。在這幢花園洋房里,交織著巴金后半生的悲歡。在這里,他寫成了被海內(nèi)外思想界、知識界、和文學界公認為“說真話的大書”《隨想錄》以及《團圓》、《創(chuàng)作回憶錄》、《往事與隨想》等散文、小說和譯作。許多巴金研究者、巴金的熱心讀者都關注著這幢“獨立式花園洋房”,認為這里的一切都應該好好保存,讓人們永遠記住,一位文壇巨匠曾在這里長期生活過。2014年4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定并公布巴金舊……[詳細]
      32、法藏講寺
      法藏講寺
        上海法藏講寺,位于老西門吉安路二七一號,是上海唯一的天臺宗道場,向稱為上海佛教四大叢林之一。法藏講寺始建于上一世紀。一九一八年,興慈老法師受哈同夫人羅迦陵居士的邀請,由浙江天臺山來上海愛儷園講“天臺四教儀集注”,聽眾踴躍,法筳盛極一時。優(yōu)娑塞沈映泉聞法后,決意挽留興公上人在滬常住教化,因此,在小南門為興公創(chuàng)辦超塵精舍。但屋小地狹,不便信眾問學。至一九二三年,由白龍山人王震等居士發(fā)起,購得吉安路與東臺路之間五畝余土地,經(jīng)五年施工,建成了法藏講寺。上海的另三大叢林--玉佛寺、靜安寺、龍華寺,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即已修復,對外開放,唯有法藏講寺,恢復最遲。直到一九九七年,才把全寺的主體建筑收回。由于“文革”中改作工廠,大雄寶殿成了裝配車間。收回后,僅拆除違章建筑,清掃垃圾,就花了一年多時間,F(xiàn)在的……[詳細]
      33、青浦報國寺 AA
      青浦報國寺
        古鎮(zhèn)朱家角向西,沿318國道行至淀峰大橋橋堍時,有一座瑰麗宏偉的寺廟巍然聳立在碧波蕩漾的淀山湖畔,那就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報國寺。報國寺原址關王廟,也是淀山湖畔一座著名的古廟,建于明代,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修過,至今廟內(nèi)仍保存著崇禎年間的一塊石碑。因祀三國名將關羽,故名“關王廟”。 百多年以前,關王廟香火極盛,佛事空前。以后幾遭戰(zhàn)亂,建筑大部分被毀,至四十年代末期,僅存東、西兩殿。殿內(nèi)有石碑兩塊,大銅鐘一口,鐘上有大姆指大小的一尊金彌陀,金彌陀金光閃爍,價值連城,后被人竊去,銅鐘也在1958年被毀,至此,關王廟大部分遭損,香火日趨衰落。但是,關王廟盛況人們并沒有忘卻,廟后的一株古銀杏就是歷史的見證。這株古銀杏樹圍6米,高36.5米,東西冠徑達17米,經(jīng)有關部門鑒定,此樹樹齡已……[詳細]
      上海蔡元培故居
        上海蔡元培故居是一幢獨立式花園洋房,黃色的卵石墻面,山墻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構(gòu)架,加上紅瓦屋頂,在蔥郁樹木的襯托下顯得親切而高雅。這里是蔡先生在上海的最后一處住所,也是國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一處故居。1984年,故居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蔡元培先生被毛澤東同志贊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位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比較教育季刊》1993~1994年評選出的全世界各國100位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政治家、記者、心理學家、詩人、宗教家之一。漫步在保持原樣的故居間,觀賞精心設計的先生生平陳列,瞻仰先生生前使用過的打字機、行李箱等文物,聽聽仍居住在故居里的偉人之后娓娓道來的故事,足以感悟到“應使翰墨常留香”的含意,F(xiàn)一樓辟為故居陳列館,三樓設蔡元培實物展,二樓為家屬使用。故居的陳設基本保持蔡元培先生生前的原樣![詳細]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孫中山文物館)
        1912年1月日孫中山宣誓舊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后由于帝國主義和革命黨內(nèi)外妥協(xié)勢力的夾攻,被迫辭職。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為大元帥,誓師北伐。但第二年,受到桂系及政學系的挾制又被迫去職,遂攜夫人宋慶齡來到上海繼續(xù)從事革命活動。這時孫中山在政治上孑然無助,經(jīng)濟上十分拮據(jù),一天,四位從加拿大回國的華僑到孫中山在環(huán)龍路63號(今南昌路59號)的臨時寓所看望孫中山,見住宅已陳舊,認為這正與從事驚天動地大事業(yè)的人實在不相稱。四位華僑當即決定將合伙開辦化妝品工廠的部分資金取出,購買一座像樣的住宅送給孫中山。孫中山連連搖手,后經(jīng)再三解釋,終于說服了孫中山接受。1920年1月孫中山遷如莫利哀路29號(現(xiàn)香山路7號)新居。在這里,孫中山與夫人一起居住了五年,這也是他在上海居住時間最長的地……[詳細]
      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周公館)舊址
        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設立于1946年6月,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共談判期間中國共產(chǎn)-表團在上海設立的辦事機構(gòu)。由于當時國民黨的限制,辦事處對外稱周恩來將軍寓所,簡稱周公館。辦事處設立后,周恩來、董必武等曾多次在此會見各界人士并舉行中外記著招待會,闡述我黨對和平民主的一貫主張,揭露國民黨政府假和談、真內(nèi)戰(zhàn)的陰謀。周恩來、董必武等在周公館進行的革命活動和斗爭,為我黨擴大和鞏固革命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中國共產(chǎn)-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于1986年9月起正式對外開放,由思南路73號、71號兩幢樓房組成,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49平方米,其中73號為舊址復原部分,是一幢一底三層的西式花園樓房,建于二十世紀20年代。71號辟有80平……[詳細]
      佘山天主教堂
        佘山天主堂座落在松江西佘山上。佘山又名西霞山,1863年法國耶酥會傳教士在佘山南坡買了一塊山地,建造平房五間,并辟出一間自用小堂,在山頂建六角亭供圣母像。1870年6月,天津發(fā)生群眾火焚教堂事件,消息傳到上海,傳教士驚恐萬狀,耶酥會會長谷振聲從徐家匯天主堂趕到佘山,跪在六角亭的圣母像前祈禱:如能平安,就在山上建一大堂。天津教案事后沒有波及上海,傳教士說是圣母保佑,接著發(fā)起“還愿”造堂募捐活動,虔誠的教徒們紛紛捐款。1870年1月籌款完成后,建堂工程由耶酥會輔理修士馬歷耀建筑師負責,歷經(jīng)兩年,1873年4月15日落成。大堂建成后,1894年耶酥會又在半山上建了個中堂,在堂前建造圣母亭、圣心亭、若瑟亭和登山路上14個苦路亭等。每年5月24日為“圣母進教之佑瞻禮日”,佘山天主堂奉瞻禮為主保,教徒們……[詳細]
      38、國際禮拜堂 AA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際禮拜堂
        國際禮拜堂是上海著名的基督教堂,坐落于環(huán)境清幽的衡山路上,這座建于1925年的仿哥特式建筑由禮拜堂和三層高的副樓組成。雖然禮拜堂平時不能入內(nèi),但禮拜日時可以進去參觀,古老的建筑、翠綠的大草坪,若趕得巧還能聽到唱詩班天籟般美妙的音樂,可靜下心來感受宗教氛圍。這座教堂初名為協(xié)和禮拜堂,后來來此做禮拜的都是來自不同教派的外籍教眾,所以改名為“國際禮拜堂”。禮拜堂為紅磚結(jié)構(gòu),里面大堂正中為祭臺,兩側(cè)為二層廊式樓廳,堂內(nèi)可容納七百余人。國際禮拜堂的圣詩詠唱班很有名,每逢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等宗教節(jié)日和每月第三周的星期日上舉行盛大的音樂活動。國際禮拜堂在海外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倫西博士、南非的圖圖大主教、美國著名布道家葛培理博士等,都曾應邀在此講道,而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全家也曾來此參加過禮拜及訪……[詳細]
      39、宋慶齡陵園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慶齡陵園
        198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宋慶齡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5月1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決定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的榮譽稱號。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因白血病醫(yī)治無效,在京逝世,終年90歲。依照她生前遺囑,她的骨灰安葬在上海萬國公墓她父母墓地的東側(cè),即今宋慶齡陵園。宋慶齡陵園四周松柏青翠、肅穆寧靜。宋慶齡的漢白玉雕像矗立在鮮花叢中。雕像后面即是墓地。墓前臥著一塊素凈的花崗石墓碑,后面潔白如玉的大理石墓槨。墓地正中是宋慶齡父母之墓,西側(cè)是李燕娥女士之墓。陵園內(nèi)設有紀念館和上海兒童博物館,遠近謁墓瞻仰者絡繹不絕。宋慶齡(1893~1981年),廣東文昌人,生于上海,早年留學美國。1915年10月,在日本東京與-中的孫中山結(jié)婚。在與孫中山共同生活的十年中,宋慶齡以……[詳細]
      40、上海真如寺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真如寺
        古剎真如寺位于普陀區(qū)蘭溪路399號。始建于唐代,原在大場鎮(zhèn),原名真如院,又名萬壽寺,俗稱大廟。宋嘉定年間僧永安在官場(今大場附近)改建后名真如院,寺名乃取自佛經(jīng)《成唯識論》里的解釋:“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寺內(nèi)橫梁對聯(lián)有“佛日光輝崇盛世群咸悟真如”之句,點出了寺名的來歷。元延佑七年(1320年),僧妙心移建至桃浦桃浦、梨園浜交匯處東北側(cè)今址,改名為真如寺。真如寺遷建以后,因香火旺盛,寺前出現(xiàn)市集,緣寺得名,稱真如市。隨著集鎮(zhèn)的發(fā)展,位于鎮(zhèn)北的真如寺也不斷擴大。明清期間,在該寺正殿四周又陸續(xù)興建了許多偏殿樓閣:東廡有送子觀音殿、伽藍殿;西廡有十王殿、藥師殿;寺東有東岳行宮、忠顯王殿;寺西有城隍行宮、地藏殿;寺前有韋馱殿、鄂王殿、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