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莊李家大院坐南向北,由一條東西巷道把整座大院分為南北兩排,南排由東院基址、一號院、二號院、三號院、四號院、五號院組成;巷道自東向西設巷門和三道門;北排由六號院、七號院、護院、八號院、九號院、西院組成;整座大院共有十二座獨立的四合院組成,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89.4米,南北寬34.5米,占地面積3084平方米。整體布局完整,這是稷山縣現(xiàn)存民居中體量較大,保存較好的一處民居建筑群,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晉商大院的繁華景象,是研究晉商大院建筑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護院位于七號院與八號院之間,坐南向北,大門面寬一間,深三椽,單檐硬山頂。前檐下通雀替平雕雙龍團壽,中辟板門,鼓式柱礎,線刻卷草圖案。大門兩側各……[詳細] |
![]() | 王官別墅位于虞鄉(xiāng)鎮(zhèn)東南方十五里的樓上村,向南二公里,即為中條山麓著名勝景王官峪,向北一公里即為古清華寺(2002年前設清華鄉(xiāng),現(xiàn)并入虞鄉(xiāng)鎮(zhèn))。王官別墅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三十一年(1905)竣工。工程的實際建設者閻乃竹,人稱閻六少,為閻敬銘的第三個兒子。王官別墅是一所莊園城堡式的建筑群落。其整個布局與建筑,大體分為以下三個部分:圖片1、莊園。主要為農田,解放后改為農場和苗圃,種植苗木。總面積160余畝,南北長400余米,東西寬250米,大體呈長方形狀。其-原有夯土墻圍圈,因時間久遠,早已堙沒,2004年企業(yè)家張愛民投資數(shù)百萬重新修葺王官別墅時用紅磚砌就。2、外城堡。在莊園西南部,……[詳細] |
![]() | 堯臺三廟包括一道廟玉皇大帝廟、二道廟祖師廟和三道廟堯舜禹的三元廟。玉皇大帝廟,相傳堯的祭天禮便于此舉行,據(jù)說堯傳舜、舜傳禹的禪讓儀式的舉行也在此處。堯臺三廟中這座廟最高,有三層,現(xiàn)僅存一層,廟頂厚厚的土層與荒草無言地訴說著歲月的久遠。佇立遐想,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宏大的禪讓場景,三位古王仙風道骨、衣袂飄飄,在眾人的簇擁中登上高臺,帝堯祭祖后鄭重地把象征權力的權杖和玄圭交給虞舜,空中驟然響起天籟之音……二道廟是祖師廟。祖師廟的規(guī)模是三座廟中最大的,入口門樓依然保留著大部分主體。據(jù)專家考證,此廟應有過廊、穹頂、前殿等建筑,其中過廊的鑿口和前殿的基石依然存在,里面供奉的是玄武大帝,玄武大帝是道教北極四圣之……[詳細] |
![]() | 王東順四合院,建于民國21年(1932年),坐北朝南,其四周磚砌的高院墻,三層高聳的看田樓,門口的拴馬樁,處處透露著一種富裕之家的氣象。王家祖父王甲山,父親王天賜,再到王東順,用當?shù)胤窖詠硇稳,他們特別有“毒氣”,也就是志氣,身上有股狠勁,不僅能吃苦,而且有智慧。加上王東順的父親,字貫之的諧音,這也是為什么慢慢地演變成了“-罐子”的原因。大門楹額石刻著“天順”二字,寓意順應天時、一帆風順、厚德載物、安享富貴。另外,其也是取了父親王天賜名字中的“天”和王東順的“順”字。大門的位置很特別,開在西南角,據(jù)說跟當時這個方位不遠處的池塘有關,當?shù)厝苏f水的發(fā)音與“!薄案弧蓖,可求福求富。步入四合院,迎……[詳細] |
![]() | 運城鼓樓,又名“觀學樓”,位于老東街和解放南路交接口,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曾是明清時期河東地區(qū)的標志性建筑,承載著厚重的城市歷史記憶。運城古稱運鹽使司城,運鹽使司城建于元代后期,明代進行擴建,鼓樓就建在明代擴建以后東邊的一條軸線上面。鼓樓通高24米,由磚石砌基座和木構樓閣組成,我們可以看到鼓樓樓體用的是三檐兩層,樓頂是十字歇山頂,四面抱廈,鼓樓基座東、西、南、北四個門洞上方的石牌匾上各有兩字,東曰“放曉”,西曰“留暉”,南曰“聚寶”,北曰“迎渠”,原為運城城池四個城門的匾額,其命名可以理解為,“放曉”“留暉”指的是鹽池的日出日落,“聚寶”則是因為運城鹽池有三個門,中間的門叫聚寶門,“迎渠”則是紀……[詳細] |
![]() | 文昌閣,又名西王洞樓,俗稱四眼洞,坐落于村東南方向200米處。始建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距今350余年,是西王村的標志性建筑,也是鹽湖區(qū)現(xiàn)存的唯一洞樓。2017年被運城市授予“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昌閣高18米,上為木質閣樓,下為鉆石洞樓,整體建筑構思精巧,氣勢恢宏。下部洞樓高6米,東南西北各有一青磚拱卷洞門,洞口上方分別題有“縈青”、“繚白”、“迎薰”、“拱斗”四塊匾額,中心頂部嵌有木雕八卦圖案,寓意深遠。上部閣樓為兩層四檐、重檐十字歇頂建筑,四周建有平臺和垛口,樓內供奉著孔子牌位和文昌、魁星木雕神像,中間懸掛著巨型毛筆。放眼望去,斗拱翻飛,翼角伸挑,宛如大鵬展翅,美不勝收。整……[詳細] |
![]() | 魏家院魏氏祠堂位于河津市樊村鎮(zhèn)魏家院村,整體建筑呈四合院形式,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55平方米。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南房、牌坊門、北房及兩側東西廂房。據(jù)北房內東山墻碑碣記載,1830年購置院落及建造北房,又據(jù)東廂房前檐墻碑碣記載,1914年建造東西廂房。2012年12月28日,魏家院魏氏祠堂被公布為河津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21日,魏家院魏氏祠堂被公布為運城市文物保護單位。魏家院魏氏祠堂是河津市保存最完整的祠堂,對研究河津及晉南地區(qū)祭祀文化和祠堂建筑形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時代:清道光九年(1829)、民國三年(1914)地址:河津市樊村鎮(zhèn)魏家院村保護范圍:東至東廂房后檐下,南自南……[詳細] |
![]() | 河東道臺衙門占地面積392.83平方米。原有的大部分建筑早已被毀,現(xiàn)僅存譙樓和大堂。譙樓,坐北朝南,城樓置式,雄偉高大,磚砌拱券基座;鶘|西長19.21米,南北寬11.86米,臺基高4米,占地面積227.83平方米。上建樓閣1座,面寬五間,進深四椽,重檐歇山頂,上檐下施三踩單昂斗拱七攢。梁記記載,建于清道光丙申年(1836)。大堂距譙樓約70米,東西長15米,南北寬11米,占地面積165平方米,面寬各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前檐柱頭均施一大斗。由于現(xiàn)代裝飾天花,看不到梁記,從外觀看,應晚于譙樓年代,為民國時建筑。2004年被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運城市文物保護單位。時代:清至民國地址……[詳細] |
![]() | 結義廟原名五安王祠,始建年代不詳,后人為紀念劉關張?zhí)覉@結義時的英雄義氣,便擴大了建筑,增塑了劉關張塑像,隨改名結義廟。據(jù)現(xiàn)存碑刻記載,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明永樂六年(1408年)、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均有重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地震大部分建筑損毀,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重修,明隆慶五年(1571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又重修。結義廟原有山門、腳門、過殿、獻殿、樂樓、正殿以及配殿,廟后還有數(shù)十座道士墓塔,建筑規(guī)模宏達。原有建筑抗日戰(zhàn)爭期間損毀,僅存過殿一座和碑刻三方。過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梁架為四架椽……[詳細] |
![]() | 杜馨山老宅位于柴家鎮(zhèn)下牛村,年代為民國二十年(1931),為河津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名。杜馨山老宅位于河津市柴家鄉(xiāng)下牛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長 20.84 米,東西寬 14.08 米,占地面積 293.42 平方米,F(xiàn)存北房和后罩院北房。梁脊板記載,民國二十年(1931)宅主杜馨山創(chuàng)建北房五間。北房面寬五間,兩稍間較小,進深二椽,單檐硬山頂。梁架為三架梁上立脊瓜柱承托脊檁。檐下僅有明間平身科一攢,為雕花斗口出花葉裝飾。明間設六抹頭隔扇門六扇,兩側施抱框,兩次間各設直欞窗,兩稍間各辟一門,東稍間門直通后罩院。后罩院北房面寬五間,進深二椽,單坡硬山頂。梁架為三架梁上前后施蜀柱承托中檁和后檁。檐下明間……[詳細] |
![]() | 任家祠堂位于樊村鎮(zhèn)任家窯村,年代為清同治六年(1867),為河津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名。任家祠堂位于河津市樊村鎮(zhèn)任家窯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長 6.5 米,東西寬 14.25 米,占地面積 235.13 平方米。現(xiàn)存北房和東房。據(jù)梁脊板記載清同治六年(1867)創(chuàng)建。北房面寬三間,進深三椽,單檐硬山頂,布灰筒板瓦屋面,四檁前出廊結構。無斗栱裝飾。東房面寬三間,進深二椽,單檐硬山頂。東房南次間辟門樓。祠堂內有創(chuàng)建祠堂石碑 1 通,通高 1.93 米,碑高 1.6 米,寬 0.65 米,厚 0.12 米,青石質,圓首,方座,碑額中書“流芳百世”,碑文記載布施花名及銀兩,碑文磨損嚴重。2021 年秋汛……[詳細] |
![]() | 樊村堡古村落是河津市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的惟一一處建筑考究的四合院,整個院落雄偉壯觀,具有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風格。此外,院落內還有各種內容豐富的匾額,對于研究清代民俗建筑風格和當?shù)孛耧L民俗有重要指導作用。2017年11月21日,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樊村堡古民居群”為運城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6月6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建部列入第5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時代:清代地址:河津市樊村鎮(zhèn)樊村堡村保護范圍:東自1號民居東房后檐下向東52米,南自10號民居南房后檐下向南35米,西自9號民居西山墻外皮向西25米,北自樊村堡關帝廟正殿后檐下向北27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圈起,向東延伸45米,向南延伸80米……[詳細] |
![]() | 河津劉家祠堂位于樊村鎮(zhèn)東崖底村,年代為清,為河津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劉家祠堂位于河津市樊村鎮(zhèn)曹家窯村東崖底自然村東。祠堂坐西朝東,原為三合院布局,北房于 20 世紀 60 年代拆除,現(xiàn)存西房(正房)東房。院落南北 11.58m,東西 18.95m,占地面積 219.44 ㎡。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東房明間題記板上隱約可見咸豐二字。西房面寬三間,進深三椽,梁架結構為前單步梁對后三架梁形式,單檐硬山頂,筒板瓦布屋面;東房面寬三間,明間為院門, 兩次間為倒座,進深兩椽,梁架結構為三架梁通貫前后檐形式,單檐硬山頂, 筒板瓦布屋面。2021 年秋汛受災,2023年全面修繕。劉家祠堂的建筑布局、空間組合、規(guī)……[詳細] |
![]() | 院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積869.11平方米,前后兩進四合院,整個院落雄偉壯觀,布局嚴謹,共有南北二進院落。南院有大門與東西廂房,北院有東西廂房與正房,兩院間用穿堂門相連。四周磚砌圍墻高大森嚴,大門兩側、影壁、柱礎石、門沿均有雕刻精美的石雕和木雕裝飾。院內設置和布局科學實用,俯瞰大院重樓屋疊,斗拱翹檐,是晉南古代建筑官宅私邸代表。時代:清代地址:萬榮縣榮河鎮(zhèn)劉村保護范圍:東自正房東山墻外皮向東24米,南至影壁后檐下,西至正房西山墻外皮向西20米,北自正房后檐下向北1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圈起,向東延伸167米,向南延伸131米,向西延伸100米,向北延伸162米![詳細] |
![]() | 三官廟位于永濟市城東干樊村,坐北朝南,南北長45米,東西寬25米,占地面積1125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原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分布有山門、二門、三門、戲臺、牌樓、獻殿、娘娘殿,現(xiàn)僅存戲臺、獻殿,均為明代建筑。1985年1O月1日被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時代:明代地址:永濟市城東街道辦事處干樊村保護范圍:東自獻殿東山墻外皮向東13米,南自戲臺后檐下向南32米,西自獻殿西山墻外皮向西 6.9 米,北自獻殿后檐下向北2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圈起,向東延伸45 米,向南延伸9.7米,向西延伸 44 米,向北延伸 27 米![詳細] |
![]() | 河津張氏祠堂位于僧樓鎮(zhèn)小張村,年代為清道光十一年(1831),為河津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張氏祠堂位于河津市僧樓鎮(zhèn)人民村。坐北朝南,南北長 22.5 米,東西寬 11.53 米,占地面積 259.43 平方米。據(jù)梁脊板記載,創(chuàng)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一進院落布局,現(xiàn)存南房、北房、西廂房,東廂房已毀。北房磚砌臺基,寬 11.53 米,深 7.32 米,高 0.20 米。面寬三間,進深三椽,單檐硬山頂。四檁前出廊結構,檐下施有雕花斗栱,明間施隔扇門,兩次間設隔扇窗。為研究運城祠堂式建筑提供了最原真的實物資料。……[詳細] |
![]() | 牛家院摩崖石刻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發(fā)現(xiàn)記載河東鹽池歷史最早的實物資料,它比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的《大唐河東鹽池靈慶公神祠頌并序》還要早217年,而且是記載河東鹽池運銷方西唯一的石刻。對研究我國鹽業(yè)史和河東鹽池的發(fā)展演變,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時代:北周地址:鹽湖區(qū)劉范窯村南中條山古鹽道山崖上保護范圍:自摩崖石刻中心向東、南、西、北各延伸40 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圈起,向東、南、西、北各延伸50 米![詳細] |
![]() | 在山西河津市城東10公里修村為唐代大將薛仁貴故里。薛仁貴(614-683),唐大將,名禮,龍門(今河津)人。出身農民,貞觀時從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村東有一土崗,形似伏虎,名白虎崗。崗側土窯傳為薛妻柳氏寒窯遺跡。窯南有洞一孔,因薛仁貴征東時為白袍將軍,故名白袍洞,內塑薛氏夫婦坐像兩尊,乃鄉(xiāng)人懷念而奉祀。村南汾河奔流,白虎崗東向2里百底村東側,即當年薛仁貴汾河灣射雁處。時代:唐代地址:河津市城區(qū)辦修村保護范圍:西自窯洞西門起向西15米,東自窯洞門口一線斷崖上向東30米,南自窯洞南壁起向南30米,北自窯洞北壁起向北1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圈起,向東、南、西、北各延伸20米![詳細] |
![]() | 蚩尤村遺址位于運城市鹽湖區(qū)東郭鎮(zhèn)蚩尤村村南1500米的中條山北坡上,距運城市區(qū)8.5公里。蚩尤是我國歷史傳說中黃河中游的一個部落首領。人們將蚩尤與天、地、日、月諸神相并列,稱其為主兵之神。蚩尤村遺址東西約200米,南北約150米,分布面積約3萬平方米。采集有夾砂灰陶、紅陶片等,為新石器時代遺址。2004年被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運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時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地址:鹽湖區(qū)東郭鎮(zhèn)蚩尤村南保護范圍:東至東溝東100米一線,西至西溝西100米一線,南至海拔599.8米山峰南坡一線,北至山前原李家窯村北一帶。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圈起,向東、南、西、北各延伸200米![詳細] |
![]() | 喬家民居時代:清嘉慶五年(1800)地址:新絳縣城內仁義路保護范圍:西自民居西廂房后檐下向西10 米,東自民居東廂房后檐下向東 10 米,南自門樓前檐下向南 10 米,北自北房后檐下向北10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圈起,向西延伸15 米,向東延伸12 米,向南延伸 15 米,向北延伸 20 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