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戲馬臺AAA ![]() 徐州現(xiàn)存最早的古跡之一。公元前206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許的南山上,構(gòu)筑崇臺,以觀戲馬,故名戲馬臺。歷代在臺上營建了不少建筑物,諸如臺頭寺、三義廟、名宦祠、聚硅書院、聳翠山房、碑亭記等。•是徐州現(xiàn)存最早的古跡之一,依山崗地形,逐步上遞,錯落有致。景點介紹戲馬臺是徐州現(xiàn)存最早的古跡之一。公元前206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許的南山上,構(gòu)筑崇臺以觀戲馬,故名戲馬臺。戲馬臺依山崗地形,逐步上遞,錯落有致。歷代在臺上營建了不少建筑物,諸如臺頭寺、三義廟、名宦祠、聚硅書院、聳翠山房、碑亭記等。戲馬臺北側(cè)有曲廊、追勝軒、集……[詳細] |
![]() | 大士巖位于云龍山北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徐州知州姜焯始建,光緒十七年(1891年)修繕,后被毀廢圮,1979年修復。正門北向,由山門、圓通寶殿、千手觀音殿、韋馱殿、試衣亭、送暉亭、鐘亭、鼓亭等組成。大殿坐東向西,面闊三間10.6米,進深6.22米,硬山卷棚頂,內(nèi)祀觀音大士像。石牌坊方形抹角石抱柱,石抱柱陰刻乾隆御書楹聯(lián)。山門面闊三間10米,門上嵌石刻“大士巖”三字。院內(nèi)有5棵古樹,碑十余通。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時任徐州知府的姜焯即將卸任時在重修放鶴亭之后,又讓工役在西坡修建僧寮。在挖房舍的地基時,發(fā)現(xiàn)一天然巨石,石質(zhì)精美,狀如觀音。于是姜焯從山東請來技術(shù)精良的石匠,讓其仿照……[詳細] |
![]() | 東坡石床,位于云龍山的西麓。相傳北宋徐州太守蘇軾曾醉臥此石,因而得名。在云龍山的西麓峭壁下有一塊長3.3米、寬1.75米、厚1.30米的天然平臺,上刻有“石床”二字,每字高0.2米、寬0.18米,楷體,為蘇軾醉臥處,其旁斷崖壁上刻有蘇軾《登云龍山》詩碑等九方。蘇東坡在徐州任知州期間經(jīng)常攜幕僚友人登臨云龍山,并寫下了著名的《登云龍山》詩:“醉中走上黃茅崗,滿崗亂石如群羊。崗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聲清谷秋風長,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边@首詩鐫刻在“石床”刻石崖壁的旁邊上,跋文有:“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十九日張?zhí)祗K、蘇軾、顏復、王鞏始登此山”。顏復、王鞏當時都頗有名氣,他們……[詳細] |
![]() | 徐州藝術(shù)專科學校(簡稱徐州藝專),創(chuàng)辦于1924年,校址設在當時徐州東南隅的浙江會館(原市政府南樓機關(guān)事務管理局)。現(xiàn)存西式樓房一座,主體兩層,坐西向東,面闊15米,青石基礎,青磚墻體,歇山屋面。二層原有陽臺,現(xiàn)已改造。樓內(nèi)為木質(zhì)樓梯、木地板。創(chuàng)辦徐州藝專的發(fā)起人共有七人,他們是:閻詠伯、王琴舫、王繼述、蕭龍士、王子云、王壽仁和張金石。1917至1921年,王繼述,李可染,蕭龍士等人先后在上海美術(shù)院(后改名為上海美術(shù)?茖W校)主修繪畫。這所學校實行的美術(shù)教育思想在當時較為先進,第一次系統(tǒng)地把西洋繪畫藝術(shù)引進中國的美術(shù)教育;開創(chuàng)中國的新美術(shù)。通過學習他們領(lǐng)略了中國的新美術(shù)概念及思想,并決心將其傳……[詳細] |
![]() | 云龍山碑廊位于云龍山放鶴亭的背后,坐東向西大約十間面積的敞廊。這里原為三間僧房,1959年擴建為碑廊,占地面積225平方米,建筑面積135平方米,將云龍山原有的碑碣及市內(nèi)各處零散的石刻共42方鑲嵌于此,加以保護。1998年重新維修。其中重要的碑刻有,碑廊南間正中鑲嵌的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的《戶部重修云龍山放鶴亭記》,正中北面是明代水利專家潘季馴的《同江司徒小酌云龍山》、《再登云龍山》兩首詩碑,碑廊最南端則是七塊重摹王羲之的《圣教序碑》,碑廊南間最北端有黃公望的隸書《過武侯祠》碑刻,旁有姜焯書“九州之一”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原在州署衙門前照壁上,后移遷于此。碑廊北間有兩塊刻繪有蘇軾畫像的石碑《坡……[詳細] |
![]() | 權(quán)謹牌坊原位于徐州市統(tǒng)一北街后遷建于戶部山東坡。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奉旨建孝子牌坊,也稱“權(quán)氏祠堂”。原有大殿,左右配房,門樓和石碑等設施。因天啟四年(162年4)徐州大水原建筑被淹,清順治初年,地方官吏奉旨重建。后又屢遭破壞,光緒時重新修葺,為前后兩進院落,有門樓、享堂、左右?guī)康取?980年享堂、廂房被拆,僅存硬山頂?shù)拈T樓,面闊三間8.12米,進深五檁6.55米,頂覆灰筒瓦,建筑面積50平方米。1990年按明代牌坊的樣式進行修復,2004年因城市建設需要遷建于戶部山東坡,按照原有格局重建,恢復權(quán)謹牌坊原貌。權(quán)謹,字仲常,祖籍天水略陽,明洪武初年隨父遷居徐州,十歲喪父,在母李氏的辛……[詳細] |
![]() | 云龍山石牌坊現(xiàn)存二座牌坊位于云龍山北門西側(cè),偏北部的牌坊較完整,為二柱沖天式,高3.37米,寬2.75米,橫梁及柱框上的內(nèi)外均有銘文,牌坊前有石抱鼓。南邊的一個牌坊僅存東邊一個側(cè)柱,亦有銘文。云龍山舊有石牌坊20余座,舊時的石牌坊是騎著山道由下往上建造的,座座都是石墩,石柱,石梁,雕空石刻插花翹角牌頂,每座均在5~6米高。有資料說明,這些牌坊是明清兩朝歷經(jīng)400余年才建成的,是徐州的古建筑群之一,代表了徐州地方古建筑的多彩風格,是研究徐州建筑史的立體史料。20余座牌坊由于建筑時間不同,又體現(xiàn)了徐州古建筑的不同年代的風格。研究起來,更會豐富徐州古建筑的風貌和變遷。另外,所有牌坊的柱,梁,尤其是檐……[詳細] |
![]() | 劉習墓于1992年發(fā)現(xiàn)并發(fā)掘。有墓葬2座,一號墓封土直徑約10米,存高0.5米。石坑豎穴結(jié)構(gòu),豎穴長3.2米,東西寬2.1米,深4.5米,內(nèi)填土夯實,夯土間置二層石板,每層4塊。豎穴底部置一棺,頭南向,已朽。出土刻有“劉習”玉印1方、玉握具、塞、璧及頭套、足套,還有鐵劍,鼎、盆、矛等銅器,鼎、壺、鈁等陶器,另有漆器、滑石璧、鉛錫小編鐘、編磬等。二號墓位于一號墓西北,規(guī)模很小,古代曾被盜掘。保護范圍:四至本體區(qū)域向外30米。建設控制地帶:北至采石區(qū)南側(cè),東、南、西至山林紅線。……[詳細] |
![]() | 拖龍山漢墓群位于徐州市云龍區(qū)拖龍山南端山頂及山脊,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四至本體區(qū)域向外30米。建設控制地帶:北至規(guī)劃道路南側(cè)紅線,東、南、西邊界至山林紅線![詳細] |
![]() | 翠屏山漢墓位于徐州市云龍區(qū)翠屏山頂部,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四至本體區(qū)域向外30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至現(xiàn)狀山間路西側(cè),西側(cè)至山林紅線,南至山體36米等高線,北至山體54米等高線。……[詳細] |
![]() | 招鶴亭距放鶴亭南20米,建在高聳之處。招鶴亭為磚木結(jié)構(gòu),四柱挑檐,檐角欲飛,小巧玲瓏,是登高遠眺的好地方。招鶴亭是因《放鶴亭記》最后的招鶴之歌而得名。蘇東坡在招鶴之歌中寫道:“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飽汝。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久留!狈批Q歌音韻和諧,抒情婉轉(zhuǎn)。表達了蘇軾本人及對張山人超凡拔俗,-,過著如野鶴閑云逍遙日子的贊頌和向往。為千古所傳頌。為此云龍山上既有放鶴亭又有招鶴亭,同樣為人所矚目。保護范圍:東至北魏石佛東側(cè)石臺東邊界,西……[詳細] |
![]() | 唐史院新修石幢位于徐州市云龍區(qū)和平路101號(博物館內(nèi)),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南至和平路北側(cè)道路紅線,西至回廊西側(cè),北至回廊北側(cè)。(同唐史院新修石幢重合)。建設控制地帶:東至彭城路西側(cè)道路紅線,西至乾隆行宮回廊向西5米,南至和平路北側(cè)道路紅線,北至二層辦公樓北側(cè)5米![詳細] |
![]() | 遠東旅社及日本國銀行始建于1937—1942年,為日本在徐州設立的日本國銀行和遠東旅社,長80米,寬20米,由北向南分為一、二、三、四組建筑。一、二組為遠東旅社,三、四組為日本國銀行。遠東旅社三層樓房,磚石結(jié)構(gòu)。日本國銀行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四合院圍樓,有走廊相連,二層,院中心各有一天井,周圍是木柱檐廊,回廊外均為單間。建筑面積914平方米。銀行的大門為鑄鐵門。1937年—1942年日本在徐州設立的金融機構(gòu)和遠東旅社,日本曾在徐州開設過日本正金銀行、華興銀行、三菱洋行及遠東旅社。上世紀60年代,在文化路12號發(fā)現(xiàn)了一處日偽時期一家日本銀行的地下室或金庫,為內(nèi)外兩間套房,室內(nèi)總面積約50平方米。日本投降……[詳細] |
![]() | 湖山楊氏石刻現(xiàn)存徐州博物館碑園內(nèi),刻石共有86方青石質(zhì),其中有摹刻蘇軾書《前后赤壁賦》和《楚頌》、岳飛書諸葛亮《前后出師表》、歐陽詢書《陰符經(jīng)》、米芾書七言詩《重九回郡樓》和虞世南書《道德經(jīng)》,另有唐寅、祝枝山等人所書的跋文。這批刻石原為道光十一年(1831年)山西絳州楊映權(quán)珍藏,保存在徐州南二十余公里的安徽褚蘭鎮(zhèn)湖山村的湖山楊氏帖園內(nèi)。1951年楊氏家族捐獻給國家,先置于云龍山頂興化寺內(nèi)陳列。后移至徐州博物館建碑園鑲嵌。楊氏石刻及楊氏帖園的主人楊映權(quán)(1761—1835年),字緯中,號蘭圃,銅山縣人。清嘉靖年間曾任山西絳州知州,58歲丁憂還籍,不復為官。揚映權(quán)愛好書法碑帖,在任期間,收集到一……[詳細] |
![]() | 津浦鐵路抗戰(zhàn)殉難員工紀念碑亭位于徐州市云龍山主山第一節(jié)山北坡,始建于1947年5月,為紀念津浦鐵路抗戰(zhàn)死難員工而立碑建亭。由于年久失修,1995年8月,值抗戰(zhàn)勝利50周年之際徐州鐵路分局募捐集資重修紀念碑亭。碑亭六角重檐,石碑為三角形錐體,高2.6米,底部寬0.73米,上部寬0.58米。碑面三面,正面面向西南,上刻“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彀旦,津浦鐵路殉難員工紀念碑,陳舜耕題”,正面偏南一側(cè)刻有沈文泗所撰碑文,記載事件的經(jīng)歷及立碑的意義,另一側(cè)刻以殉難員工的姓名和職務。碑亭一側(cè)有1995年所立“重修碑記”石碑。1938年5月,日寇漸迫徐州,徐州機務段的鐵路員工不甘做--奴,他們駕駛機車分津浦、隴海兩……[詳細] |
![]() | 花園飯店建于1916年,現(xiàn)仍作賓館使用,主樓為淺褐色西式二層樓房,坐北向南,有10多個房間,20多個高檔床位,保存完好,樓外已被貼上瓷磚。1916年,蘇州籍英美煙草商人吳繼宏、吳繼昌兩兄弟出資兩萬銀元,從上海請來建筑技師,仿照當時最時興的德式別墅樣式,興建了花園飯店,廳堂內(nèi)設紅木家具,房內(nèi)設施壁爐取暖,設有西式衛(wèi)生間,同時雇請南北名廚,主理中西餐點。典雅華貴的西式設施,各式中西精烹美食,使花園飯店一時名噪省內(nèi),成為當時國內(nèi)軍閥權(quán)貴、士紳名流們來徐后入住、宴請首選之地。這座飯店從她在1916年建成之日起,就不斷經(jīng)歷著中國近現(xiàn)代的變幻。1916年,“辮帥”張勛曾在此籌謀復辟大業(yè)。1927年,著名的……[詳細] |
![]() | 徐州鐘鼓樓又稱觀火樓,始建于1930年,次年建成。樓高18.8米,四面五層,底寬頂窄,塔式結(jié)構(gòu),平頂。門窗結(jié)構(gòu)為西式風格,建筑面積約120平方米,是當年徐州城內(nèi)最高的建筑,用以觀望東、南、西、北四區(qū)火警?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五樓上又裝上了防空警報器,負責全城的防空警報任務。鐘鼓樓原來有兩座鐘,一個機械鐘,一個鑄鐵鐘,鑄鐵鐘因為年代久遠腐蝕的比較厲害,摔壞以后無法再掛,2011年徐州市政府重新仿制一個鐘,掛在上面(樓頂),原來的鐘準備放在二樓陳展。機械鐘是上世紀德國造的,年代久遠,已經(jīng)不準了,修復過后走時準確。1930年,時任銅山縣長佘念慈倡議在當時徐州中心位置建一座觀火樓,并責成大彭市(當時的徐州市……[詳細] |
![]() | 飲鶴泉位于徐州云龍山上位于放鶴亭西側(cè)10米處。1997年疏浚時,有泉水涌出,測得井深25.74米。井壁系穿鑿巖石而成,圓形,井的直徑上部1.2米,下部2米。據(jù)推測此井與山上北魏石佛系同一時代鑿成,(唐時已有此井)明嘉靖戊申年重新疏浚。因井靠近放鶴亭而將其更名為飲鶴泉。明天啟三年(1623年),戶部分司主事張璇疏浚后立碑于井南。碑圓首、方座,通高1.77米、寬0.81米,額題“古跡”,豎書明天啟三年(1623年)徐州戶部分司張璇題寫的“飲鶴泉”三字楷體。井四周環(huán)筑方形石護欄,青石質(zhì),長2.5米、寬2.5米、高1.2米、石欄間距0.6米。北宋年間蘇軾好友張?zhí)祗K寓居于此,在此養(yǎng)鶴,建有放鶴亭,飲鶴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