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视频77|亚洲免费一级字幕|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button id="kgiii"></button>
    • <bdo id="kgiii"></bdo>
    • <code id="kgiii"></code>
      <button id="kgiii"><source id="kgiii"></source></button>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南京大墩子古文化遺址為典型臺形遺址,高15米,面積8000平方米。是六合縣程橋鎮(zhèn)東北2.5公里羊山村一商周古文化遺址。距六合縣城9公里。1984年8月,南京博物館、六合文委會及南大地質系聯(lián)合對大墩子進行過調查,并采集了大量石器、陶片和貝殼等文物,經(jīng)驗證為商周時代遺址,是滁河水系重要的古文化遺址。1992年10月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南京市博物館在大墩子布5x5米考古探子8個,面積200平方米,對大墩子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試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的玉、琮、石錛石斧、石鑿、石鏃等石器,漁網(wǎng)墜、罐等陶器;針、錐、鏃等量器;龜板、骨雕、鳥型圖騰等珍貴文物和各類陶片約1500余個。1992年12月24日,國家文物……[詳細]
        北京西路27號埃及駐中華民國大使館建于1912-1937年前,原為黃子廉化名其妻陶筱眉購地1200平方米,并在此建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洋樓1幢,平房數(shù)間,建筑面積406.46平方米,1947年5月埃及大使館租用,租期3年至1950年5月止。因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房主不知去向,合同期滿后于1950年12月市房管局對該房實行代管。目前,該處現(xiàn)有主樓1幢,平房2幢,其主樓依坡而建,坐北朝南,假三層,米黃色外墻,人字頂,青瓦,1樓東南側為半圓形平房連接主樓,上為半圓形露天平臺,二樓東側、南側、三樓東側均為露天陽臺,一樓四周均設大門,西側2間平房也與主樓相連,院內原有防空洞1座,因塌陷而在不久前改為走……[詳細]
        位于瑯琊路9號,整個宅院占地面積1525.6平方米。西式鐵制大門,坐西朝東。公館主樓建于宅院西北部,為尖屋頂別墅式三層洋樓,磚混結構,鋼門鋼窗,黑色平瓦屋面,米黃色灰粉外墻,淡雅和諧,宛如畫境。院內松杉棕竹,梅蘭菊桂,花樹繁茂,生氣盎然。院內還建有附屬建筑六幢25間,總建筑面積698.2平方米。周至柔(1899-1986年),名百福,字至柔,浙江臨海人。1919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1922年畢業(yè),到浙江陸軍第二師見習。1924年任黃埔軍校上尉教官,參加了東征和北伐。1927年后,歷任團長、師參謀長、師長、第十八軍副軍長。1933年,為建航空學校出訪歐美,考察各國航空事業(yè)。回國……[詳細]
        治平寺位于蘇州市郊上方山麓,東臨石湖,隔水與越城遺址相對。根據(jù)《橫溪錄》記載:“治平寺左帶石湖、越來溪,右繞橫山群巒,背負茶磨嶼,前臨上方山。”南北朝梁天監(jiān)二年(公元503年)僧法鏡所建,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今名。在上方山頂有楞伽寺,寺旁有楞伽塔,始建于隋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如今屹立山頂?shù)氖且蛔叨住⑵呒壈嗣、塔身為磚結構的宋塔。在治平寺南,寶積山麓,原有寶積寺,為隋大業(yè)四年(608年)僧永光所建,現(xiàn)寶積泉景點建筑是在原寶積寺舊址上新建。楞伽寺、治平寺、寶積寺,合稱楞伽寺上、中、下三院。治平寺內原有眾多建筑,如環(huán)翠軒、得月軒、湖山堂等,現(xiàn)有大雄寶殿、觀音殿、治平草堂、越公……[詳細]
        禹跡橋位于蘇州市吳江區(qū)震澤鎮(zhèn)寶塔街東,跨古頔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當?shù)厝耸繛榧o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南北走向,單孔石拱結構,拱券以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法砌筑。橋面寬4.30米,橋全長43.50米,南堍寬6.20米,北堍分設東西兩向石級踏跺?鐝10.45米,矢高5.56米。禹跡橋頂面石和拱券內龍門石分別雕刻“輪回”、“云龍”圖案,東西兩向各刻對聯(lián)一副,東面橋聯(lián):“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跡;隆時特起,重恢古制值堯巡”,西面橋聯(lián):“市近湖漘,驕肩無俟臨流喚;地當浙委,繡壤應多題柱才”。橋面石級刻有各類吉祥圖案。不遠處有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詳細]
        在珞珈路5號,原主人是林宛義。1946年7月湯恩伯以其妻王竟白之名,從姓林的手中購得。小院占地748平方米,主樓為一西式三層磚混結構的樓房,有客廳、書房、臥室等房間12間。小樓外觀是紅瓦紅色拉毛水泥墻面,院內綠樹成陰,曲徑通幽。現(xiàn)為南京軍區(qū)使用。湯恩伯(1899-1954),原名克勤,浙江武義人。歷任師長、軍長、集團軍總司令、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南京警備司令、京滬杭警備司令等職。湯恩伯寫有一手極好的鋼筆字,又常向蔣介石呈送手本,獻策取媚。他的手本頗受蔣的青睞,戴笠曾說:“老頭子(指蔣介石)面前以湯恩伯的手本最為吃香,他一揮而就,鋼筆草字,寫了即交,我寫的就非墨筆工楷不可!1949年4月21……[詳細]
        洞虛宮玉皇殿位于無錫市公園路十號,其古井在人民路和圖書館路交會處。洞虛宮原名青元宮,是無錫早期道教宮觀,梁大同二年(536)始建于邑東鄉(xiāng)膠山,后荒廢;約在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遷建城中崇安寺左側,易名洞虛宮。宋時、元明間及萬歷中,三度焚毀,三度重建,規(guī)模有所增益。清咸豐十年(1860)復遭兵毀,全宮毀廢。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三清、靈宮、火神、雷尊(即瞎于阿炳故居)、長生和祖師六殿。光緒二年(1876)道士秦瑞芳募建玉皇殿,位置在今公園路16號。大殿坐北朝南,雄峙高聳;四角各建對稱觀舍,前后兩舍間留出天井;合計建筑面積250平方米。建國后該殿曾辟作“少年之家”。1984年納入城中公園范……[詳細]
        回溪摩崖石刻位于越溪吳山“畫眉泉”!爱嬅既睘榍宕K州名醫(yī)徐靈胎晚年隱居地。“畫眉泉”依北朝南,石壁上刻滿題詞,崖石上鮮苔叢生,點點清泉從石縫中滋出。泉池已經(jīng)被亂石湮沒,正上方有“古畫眉泉”幾個大字,落款是洄溪老人,系徐靈胎本人所寫。字跡渾厚有力、灑脫豪放。眾多石刻碑文一字排開,參差不齊,總計有25處之多。石刻以陽文為多。碑文字體各異,筆峰蒼勁,頗有古樸風韻。題字者除徐氏父子外,比較著名的有袁枚、王昶等名士,還有皇親的題詞及僧人題詞。從碑文內容上分,描寫景致的有:仙境、云根、跡留千古、云壑、別有天、人地相宜、翠滴春山、環(huán)翠、小匡廬、棲遲空谷等;描寫意境的有:夢游處、畫壁忘機、妙境依空、不信在……[詳細]
        下草灣文化遺址位于泗洪縣雙溝鎮(zhèn)東南8公里處的下草灣引河東岸,南臨淮河,北濱洪澤湖,是江-蘇省發(fā)現(xiàn)最早的古人類遺址。遺址現(xiàn)狀為普通河坡,2002年被市政府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6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楊鐘健教授在下草灣考察時,采集到一段長15.27cm的猿人股骨化石,是新世晚期人類化石,距今約4—5萬年,屬晚期智能人,命名為“下草灣新人”。近年來,專家多次對下草灣地區(qū)進行考古調查和科學發(fā)掘,發(fā)現(xiàn)更新世和中新世古脊椎哺乳動物化石近百種,很多為新種新屬,被稱為下草灣動物群,特別是出土的雙溝醉猿、½-淮寬齒猿,對研究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具有重要價值。地質學家……[詳細]
        九龍橋由南天門下行抵九龍橋。九龍橋為花果山的主景之一,位于群山環(huán)抱的幽谷之中,有九條大澗在這里匯合,然后奔流向山下的大海。過去香客從南天門小路下至谷底,稍事休息便可鼓氣繼續(xù)向上攀登。這一降一升雖增加了登山的艱險,但卻平添了跌宕起伏的情趣。九龍橋建于明代,為體量較大的磚構拱橋,它不僅方便了過往行人,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一座藝術精品。橋旁的大銀杏已近千年,是宋代的遺物。它用濃密的綠蔭籠罩著九龍橋,橋上山風陣陣,橋下流水潺潺,松濤盈耳,鳥語花香,把游人的疲勞消除得一干二凈。橋南有九龍將軍廟,也就是這座橋的橋神廟;北面高處是茶庵,過去專供游客休息品茶,現(xiàn)辟為吳承恩紀念館![詳細]
        南京孫權墓南京孫權墓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區(qū)最早的六朝陵墓。孫權墓史稱蔣陵,又名吳王墳,在南京市鐘山南麓,古稱孫陵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米。在南京民間還流傳說,明太祖建造孝陵時,下令遷移這一帶墓冢,寺廟時曾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就讓他給我守門吧”。故此在建明孝陵時孫權墓沒有被破壞,而明孝陵的神道只好繞過孫陵崗,這就是明孝陵的神道為什么不是筆直的原因。現(xiàn)僅存一小型墓冢,不見碑表。如今的孫權墓遺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崗內。僅存一個石碑,一座石橋,一個注釋牌,一座石像。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金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議把孫權墓移開,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詳細]
        位于吳江市桃源鎮(zhèn)青云村28組,跨沈莊漾。始建無考。民國13年(1924)重建。(橋額上鐫有“甲子”和“里人重修”字樣)梁式五孔石橋,南北走向。全長31.4米,寬2.1米,跨徑20.04米。中孔跨徑6.05米,中孔高3.6米。有4組排柱,排柱中為花崗石,兩側為武康石,金剛墻基本上為青石與少量花崗石砌筑,橋面兩邊的面石為花崗石,中間的為武康石,余為花崗石,傳遞著此橋歷代修繕的信息。(江南一帶造橋,宋元時常用武康石即紫石,明代時常用青石,清代和民國時常用花崗石)福事橋橋名的解釋,一謂“幸福的事”!盾髯印ぶ倌帷分性疲骸案J轮羷t則和而理,禍事至則靜而理。”另一謂“祭祀齋戒等求福的事”,《明史·后妃轉一……[詳細]
        營盤山古墓葬群遺址[浦口區(qū)泰山街道黃姚村北門二組營盤山·新石器時代·市文物保護單位]東西向橫列于山之北坡,面積約4000余平方米。1982年發(fā)掘265平方米,共發(fā)掘31座排列有序的墓葬,墓葬東西向排列,頭向朝南,多為單人仰身直肢葬,僅有6座系雙人合葬。出土隨葬品有陶器、石器、玉器等600多件。陶器有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器形有帶翹角狀把手的盉形鼎、敞口球腹罐、盆、壺、淺盤凸節(jié)豆、缽、觚形杯等。石器有舌形、“風”字形穿孔石斧,石錛數(shù)量最多。玉器占隨葬品總數(shù)的一半,有環(huán)、璜、鐲及橫擬動物形象玉件和其他飾件。90年代中期南京市舉辦金陵旅游月活動時,選中營盤山出土的一個陶塑男性面具為吉祥物,并命名為“金……[詳細]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全稱敕封顯佑伯行宮,位于通靈街(今財神廟東街)北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顯佑伯行宮的建筑布局,前為山門,面闊3間10米,進深5檁5.5米,脊高6米。磚木結構,硬山頂。山門分上、下兩層,上為戲臺,下為出入大門。門正面上方嵌石匾一塊,上 書--端楷大字:“敕封顯佑伯行宮”。這種門樓上面帶戲臺的建筑,今已罕見,因此文物專家稱:宿遷的敕封顯佑伯行宮,對研究古廟宇和戲臺建筑有一定價值。進山門,迎面的便是行宮的主體建筑正殿。正殿為3間,磚木結構,石階高1米。殿內塑有供奉的主神城隍像和判官、皂隸像。殿前設有平臺,供看戲用。正殿東側有附樓3間,西側有附樓6間,供接待地方長官和看管人員寢食之用……[詳細]
        無錫市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53年,座落于惠山北麓紅光村嚴家棚(現(xiàn)惠錢路45號),占地面積103畝。陵園綠化覆蓋率達72%,全園共有各類樹木15萬棵(枝)。陵園內的大門廣場、紀念塔、烈士墓區(qū)、烈士紀念碑亭及烈士事跡陳列館等構成了陵園烈士紀念建筑群,園內共安息著200多位英烈的忠魂。烈士陵園在被列為第三批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后,又獲得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等榮譽,并成為江南大學素質教育基地、無錫市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無錫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期間,市領導及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yè)單位等社會各界人士都要來園祭掃革命先烈。景區(qū)地址……[詳細]
        高鳳英烈士紀念碑亭姜堰區(qū)羅塘街道前堡村,占地20平方米,碑位于亭中心點,高1.7米,長1.25米,寬0.30米,碑文豎寫正楷“蘇中杰出的女英雄”。高鳳英(1925-1947),女,姜堰前堡村人,家庭貧苦,以捕魚為生。1944年參加革命,任泰縣姜北區(qū)雙堡鄉(xiāng)婦抗會主任。1946年5月入黨,多次以賣魚商販身份潛入敵占區(qū)姜堰鎮(zhèn),收集情報,散發(fā)傳單,捉拿反動鄉(xiāng)保長,平時為戰(zhàn)友們縫洗衣衫,孤身從水路護送傷員到我后方醫(yī)院救治,憑借漁家人的水上硬功,多次于湖蕩中搏殺、擒拿敵人,不幸在1947年1月14日的一次阻擊戰(zhàn)中被捕,受盡國民黨還鄉(xiāng)團的酷刑摧殘,于次日壯烈犧牲。同年延安《解放日報》在紀念“三·八”國際婦女……[詳細]
        定山寺[浦口區(qū)珍珠泉風景區(qū)大頂山下·南朝梁·市文物保護單位]梁天監(jiān)二年(503),梁武帝為高僧法定建精舍,敕名“定山寺”。據(jù)《江浦埤乘》記載:“定山寺,……四周山繞,南辟如門,與雉堞樓櫓掩映相望,禪宗始祖達摩北上少林時曾在此駐錫”。寺后山崖名“達摩巖”,曾有“面壁處”“宴座石”,石上達摩的趺痕、掌痕清晰,此外還曾有“定山石”摩崖石刻。傳說達摩思念家鄉(xiāng)西域泉水,以杖卓地得至今仍汩汩流淌的卓錫泉。定山寺于1954年倒塌,“達摩巖”、“定山石”也毀于采石生產(chǎn)。遺址上現(xiàn)尚存達摩碑,圓首、方座后配,達摩絡腮圓眼拱手立于渡江蘆葦上,碑文為“明弘治四年定山釋子八十翁立”。此外還遺存石塔、石鍋、柱礎、“卓錫泉……[詳細]
        海州東漢二號墓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朐陽街道雙龍村石棚山風景區(qū)。墓系東漢晚期磚石結構,由甬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組成。東西長7米,南北寬3.12米。甬道土坑為斜坡式,墓底以磚鋪作人字形紋。墓頂用磚石迭砌,墓壁系采用一順一丁法以青磚砌成。前室平面近于正方,頂為四隅卷進的構造方式。后室平面作長方形,頂以十三塊塊石逐步內收迭砌而成。墓門開于前室西壁,以兩塊石封門,封門石外有磚砌門垛,上置條石為額,下置墊石為礎。前后室有門相通。門由兩塊條石作立柱,上置條石作楣,門柱與楣間有鑿槽咬合,后室東西兩壁皆有石柱,柱下有礎。整個墓的結構嚴密合理,至今仍極穩(wěn)固。根據(jù)出土文物推斷,此墓大致筑于東漢晚期。我市歷年出土的漢墓……[詳細]
        張學瀚故居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朝陽街道新縣居委會。坐北朝南,現(xiàn)存二層石木結構,硬山,面寬20.4米,進深6.15米。三架木質結構,保存較完整,梁為圓梁,用料壯實,整座房屋有較明顯的民國時期建筑風格。張學瀚(1868-1940),字百川,朝陽新縣人,出身于書香門第,是1897年秀才,1900年科試貢生。他年少好學,猶喜鉆研苦練,勤習書法,成就出類拔萃。中年,已立于海州著名文人之列!懊康揭惶,他必考其道理,覓其史存,而后以詩頌之”。其宅為清代晚期建筑,無論在建筑工藝還是在用料方面都極其考究,因此該宅不但對研究張學瀚的生平有著較為重要的價值,而且也是研究新縣地區(qū)建筑構造的重要資料。2010年被公布為……[詳細]
        云薖園位于無錫市崇安區(qū)長大弄,系近代著名工商業(yè)家楊味云之宅園。楊味云(1868-1948),無錫人名壽(木丹),字味云,光緒十七年(1891)中舉,曾一度在伯父楊宗瀚開辦的業(yè)勤紗廠內主管廠務,民國初年任山東省山東財政廳長,北洋政府財政部次長等職。后專心經(jīng)營華新實業(yè),發(fā)展為雄踞北方的紡織資本集團。該宅園建于1926年,由內外兩部分組成。西部內園以坐北朝南的裘學樓三楹為主體,與樓西晚翠閣、樓東杏雨樓連成一組,均為兩層,西洋風格;樓前有泉池、石橋、假山、停琴榭等,榭壁嵌園主所撰《云薖園記》碑文,屬江南庭園傳統(tǒng)風格。園外東部有門廳、轎廳、保滋堂、云逗樓、延秋軒、滄粟齋等,是一組以傳統(tǒng)風格為主的廳堂建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