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潕溪書院始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原名沅溪書院,由苗族教育家吳鶴創(chuàng)建。吳鶴是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湖南吉首(鎮(zhèn)溪)人。曾隨大思想家王陽明游學江西,為其著名弟子。耿直不阿,不樂仕途,拒官不就,堅持在鄉(xiāng)里設館辦學,為唐宋以來苗族第一代漢文化知識分子。后人為其建祠立碑,開設沅溪書院以為紀念。清乾隆三年(1738年),乾州廳同知王瑋在書院內設立義學,聘請常德龍陽舉人龍升明講學,高朋滿座,人才濟濟,盛況空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書院改建。乾隆六十年(1795年)苗民起義,書院被毀。光緒年間,在外做官的徐鳳翔為給家鄉(xiāng)子弟營造讀書環(huán)境,募集股金籌建書院,其中一股作為“文昌會”經費,仿照……[詳細] |
![]() | 依山而建的中黃村曾有“五嶺七寨八百家,三個巖門打不開”之說。依山傍水的獨特民居、飛檐翹角的大院、防匪保安的四合院落、木質結構的亭臺樓閣,都是難得一見的風景。中黃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鎮(zhèn),距吉首市區(qū)19.8公里,屬典型喀斯特巖溶地貌。特色中黃村原名“重午”苗寨,“重午”即純樸的苗族語言,意味著吉祥美麗的地方。中黃村全村使用苗語,被業(yè)界認定為最具典型性的純苗寨,是湘西苗族文化研究的“活化石”。建筑現存留苗族古建筑民居68棟,200多間,約13000平方米,村內有保寨樓及崗哨,設垛口、槍眼,地方建筑特色明顯。文化遺產保存有苗族古老的原生態(tài)祭祀娛神節(jié)目,如猴兒鼓、舞獅、法術等;傳統(tǒng)的民間……[詳細] |
![]() | 楊岳斌故居位于乾州古城,為陜甘總督、太子太保、光復臺灣的一代名將楊岳斌于同治、光緒年間所建。故居座北朝南,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三間五進,烽火墻式磚木結構庭院,住宅深邃,院中有院,是乾州古城統(tǒng)一建筑格局的典范。楊岳斌原名楊載福,苗族人,為晚清愛國將領,曾于中法戰(zhàn)爭期間率軍赴臺抗擊法軍。據古文獻學專家、吉首大學教授呂華明介紹,楊岳斌故居修建于清光緒年間,占地千余平方米,青磚黑瓦,庭院深深,如今已成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岳斌故居門上的匾額寫著“宮少保第”四個大字,講述著主人曾經的榮光與地位。走進門內,人們更能強烈感受到這名湘軍驍將生前的威望和功勛。故居雖已無當年的華麗陳設,但一塊光緒帝手……[詳細] |
![]() | 乾州古城位于吉首市內。古城十里盆地、二水繞州,堪稱萬榮之地;三陸橫陳,狀如乾卦,是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城中的九福堂是當地望族楊家的祠堂,建于清代。 九福堂整體建筑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由高大的門樓、戲臺、廂房、正殿、天井構成。過了門樓就是戲臺,木質結構,翹角飛檐,雕龍畫鳳,戲臺兩邊有耳房、后臺,專供演員化妝休息。戲臺藻井盤龍結鳳,雀替、臺柱等構件都精雕細刻,鏤空和飛檐陽刻的技藝高超,每一幅畫都表現了一段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戲臺前是占地約40平方米的小天井,紅砂條石鋪地。廂房均為二層,是地位較高的家人看戲之處,唱戲之時,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穿過小天井,走三步臺階就進入正殿,正殿中用長方形天井石板鋪地……[詳細] |
![]() | 羅榮光故居:始建于清光緒年間,位于乾州古城解放路51—53號。穿斗抬梁、烽火墻式庭院。占地面積1500m2左右,原故居臨街一面均為鋪面,二進以后均為居室,中有天井,后有山石和花園,構筑十分新穎,門窗雕花刻木,工藝精湛,庭院內外十分別致![詳細] |
![]() | 矮寨位于吉首市西15公里處。四周皆為險峻巍峨的大山,其北坡,垂直高度440米,坡度70~90度。汽車從坡下到坡頂,盤旋而上,需轉13道大彎,人坐車上,萬千景色,盡收眼底。矮寨為湘川公路最險要關卡,30年代修建。1987年地方政府在山頂處立有“開路先鋒”銅像一尊,高5.7米,重近一噸,以紀念在修此公路中犧牲的民工。矮寨坡下,有一獨具湘西特色的苗寨,村寨內,鱗鱗的灰瓦吊腳樓,青青的石板路,十分和諧統(tǒng)一,恬適幽靜![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