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宮巷劉家大院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南街街道宮巷,年代為清。一座二進為二層木屋的建筑格局較為罕見。三座花廳采用明三暗五格局,一進內廳堂上的補間鋪作為卷書聯接夔龍狀一斗三升的雕刻頗為特別。二進的豎狀藏書樓亦為少見,具有一定的保存和研究價值。建筑群共三座,每座三進。主座朝東開正門,石門框上施單坡頂門罩。門內天井三面環(huán)廊。首進正廳面闊三間,中為廳、兩側為房,插屏門隔為前后廳。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鞍式山墻。進與進間覆龜亭聯接。二進三開間,進深七柱,二層木構樓房,正面走廊頂部施卷棚,做工精細。三進廳堂面闊三間,東側有矮樓,西側有門通花廳,花廳內有假山、魚池和三椽小屋,池內有泉。二座部分被郵電公寓占用……[詳細] |
![]() | 辛亥革命前敵指揮部舊址位于鼓樓區(qū)于山上,為建于清代的宗教建筑群,全殿共三進,占地3000余平方米。1911年11月,福州革命黨人起義,設“前敵指揮部”于此。后曾辟為福建省階級斗爭展覽館、福州市博物館。1992年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大士殿又名觀音閣,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改為萬壽亭,乾隆二年(1737)更為今名。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各省紛起響應。大士殿后山九日臺可俯瞰福州城,是當年扼控清軍聚居地“旗下街”的制高點。同年11月9日,起義軍占領于山,設前敵指揮部于大士殿,總指揮部則設在花巷(現基督教花巷堂內,2013年7月被教會私自拆毀)向清……[詳細] |
![]() | 光祿坊劉氏民居位于鼓樓區(qū)光祿坊28、30、32號。建于清代。自東而西并列四座毗鄰,其范圍東至道南祠,西至早題巷,南臨光祿坊街,北至大光里,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為福州市區(qū)最大的單姓住宅。東側兩座原是清初著名畫家許友故居——米友堂;西側兩座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進士、內閣中書林佶故居,后數易其主。清道光年間為“一胎同榜兩進士”劉齊衢、劉齊銜兄弟改建。四座大院一字排開,皆坐北朝南,四面風火墻,硬山屋頂。臨街六扇門,入石框門,三面環(huán)廊,廊下有庭院,上庭院為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廳堂,明間為廳,次間、梢間為房,從后廳堂、后天井而至二進、三進。四座大院隔墻相鄰,小門相通。共有12間大廳、48間廂……[詳細] |
![]() | 螺洲陳氏五樓位于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店前村后門埕(螺洲鎮(zhèn)政府邊),是陳寶。ㄇ宕笕澹蝺乳w學士、禮部侍郎、太傅,是福州新式教育奠基者之一)貶官后回鄉(xiāng)興建的住所。五樓始建于清光緒間,民國初竣工,歷時25年,包括滄趣樓、賜書樓、還讀樓、北望樓、晞樓等建筑,規(guī)模宏大,有魚池假山、庭院花園等,占地面積4113平方米。建筑群中大部分建筑南偏西20度;其中賜書樓,前后兩進,封火山墻,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二層樓房,均面闊七間,進深三柱帶前后廊,內珍藏御賜陳若霖的書籍;其后為還讀樓,二層樓房,封火山墻,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七柱,樓下架空,樓上為陳寶琛藏書之所;東側為晞樓,單檐歇山頂二層樓房,穿斗……[詳細] |
![]() | 陽岐尚書祖廟位于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上岐村鳳鳴山南麓,建于明天啟七年(1627),原為鳳鳴寺,民國9年(1920)由嚴復倡資重建,改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陳文龍的“尚書祖廟”。建筑群占地3805平方米,由尚書祖廟大殿、毓麟宮、忠肅祠三座建筑組成。毓麟宮曾全部倒塌,忠肅祠曾為工廠,現均已恢復重修。祖廟封火山墻,門額有嚴復題字,內有陳寶琛、鄭孝胥、李厚基、葉大慶、王仁堪等書寫的石楹聯,廟祀南宋愛國志士陳文龍。由戲臺、藻井、祭廳、中天井、大殿組成,第二進、三進主建筑均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石柱木梁架,構架為抬梁穿斗式。東側為敏麟宮,由、天井、酒樓、三寶殿、毓麟宮、觀音殿組成。第二進、三進主建筑均面闊三間,進深五柱……[詳細] |
![]() | 大湖戰(zhàn)役遺跡的所在地為福建省閩侯縣,類型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批號為35010059,具體地址位于閩侯縣大湖鄉(xiāng)大湖村。1941年5月21日,盤踞福州的日軍派出一個加強聯隊,分兵兩路進犯閩侯縣大湖鄉(xiāng),計劃在大湖會合后進入古田,繼而攻取閩北重鎮(zhèn)南平,并與浙江、江西的日軍取得聯絡。國民黨第二十五集團軍第一縱隊司令李良榮,率部在秦洋與日寇激戰(zhàn)數小時后主動撤退,在大湖通往古田沿線設伏。經過三晝夜阻擊戰(zhàn),傷亡敵人600余(其中佐級以上軍官7人),繳獲戰(zhàn)利品1300余件。日本侵略軍從此不敢進犯福建內地。1945年,在大湖鄉(xiāng)浮島上建立“大湖抗日陣亡將士墓”,埋葬200多名陣亡將士遺骨。為紀念在爭奪寨上……[詳細] |
![]() | 嚴復墓位于福州市郊蓋山鎮(zhèn)陽岐村鰲頭山。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嚴復生前親自擇地營造,內葬有嚴復妻王氏。東北向,風字形,土石結構,五層墓埕,占地面積1680平方米,環(huán)以圍墻。墓前石墻護衛(wèi)墻中洞開二門,門上覆以石構歇山頂,沿門可拾階而上至封頂。第三層墓埕中立一石橫屏,屏上陰刻“惟適之安”4字楷書。封土形如覆釜,封土前豎一青石墓碑,碑面楷書:“清侯官嚴幾道先生之壽域”。墓柱為瓜頂龍柱,飛龍盤柱。墓柱兩側立卷形石圍屏,雕有梅、雀、松、鶴等圖案,雕工精致。圍屏西側豎有土地、財神兩尊造像,形態(tài)逼真。墓塋莊嚴雄偉,為福州近代大型墓葬。嚴復(1853~1921年),字幾道,號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早……[詳細] |
![]() | 張鈺哲故居位于福州市法海路芙蓉弄。約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四面圍墻,坐東朝西偏南,房屋為單層木構建筑,單進五間排,四房一廳。1902年2月張鈺哲就出生在后廂房的小披榭中,在此生活了17年。1991年市人民政府掛牌保護,后又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張鈺哲故居位于法海路芙蓉弄7號,房屋是福州傳統(tǒng)五間排結構。故居現主人主要是金秀芳三姐妹,金秀芳是張鈺哲的侄孫女。50年代國家實行“私房房改”時,張鈺哲故居被國家征用,只留有五間私用,其他的變?yōu)楣俊?986年,福州市協(xié)和醫(yī)院蓋宿舍樓,又有一半被征用。這一次被征用的一半故居被拆掉了。從此,張鈺哲的故居便只剩下一半了。精致的小花園成了小過……[詳細] |
![]() | 瑞云塔位于福清市融城東南龍首橋頭,由葉向高之子、符丞葉成學與知縣凌漢聊募捐鳩工,名匠李邦達負責設計施工,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興建,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竣工。傳說卜基之日,五色云自太保山來覆其上,爛漫輝映,故塔成后名為瑞云塔。塔高34.6米,花崗石材質,仿木結構閣式,七層八角。塔座周長二十四米,塔基由八塊青石圍成,狀似八條案幾腳,承托著角形的蓮花座。座上依次以長短不一的八塊一組青石疊加而上。飛檐八角浮雕彌勒,飛檐下是步廊,八面圍上石欄桿,石匾上鐫“凌霄玉柱”四字。第二層至七層兩面開門,每個門各有兩尊守門神,全身披掛,威武雄壯,全塔共有二十六尊。每層塔吣還設有佛龕,雕有佛座像,后佛像……[詳細] |
![]() | 懷安窯址(淮安窯址)位于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淮安社區(qū)天馬嶺,1953年發(fā)現;1962年普查發(fā)現南朝遺物。窯址面積8萬多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石岊山山南端。1982年發(fā)掘,發(fā)現兩個厚1~3米的文化層堆積,年代分別為南朝和唐代。其0-土的南朝器物3000余件,有短流注子、缽、盤、杯、碗、盅缸、茶盞、茶托、菜壇、盤、壺、罐等日常生活用具和多足硯等文具、鐎斗、火盆等明器以及大量的窯具,一件支座上有“大同”紀年。瓷器均灰白胎施青釉。唐代斜坡式龍窯窯床遺跡,在南朝堆積南約5米處。窯床殘長8.5米,寬2.4米,兩壁殘高0.1~0.15米,出土器物2000余件。除繼承南朝遺制外,還有長流注子、瓜棱形注子、多咀塔式谷倉、五……[詳細] |
![]() | 歐陽氏民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清初為某鹽商住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歐陽瑸、歐陽玖兄弟購置后重修,一度典賣給他人,又經歐陽瑸四子歐陽勣贖回,后由其十二子歐陽推居住。歐陽推,曾是建筑工程師。主座第一進建筑面闊3間,進深7柱;第二進建筑面闊3間,進深6柱,穿斗式木構架。主屋建筑兩邊封火墻上有泥灰塑圓月,月內“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為全市僅有。西花廳由坐向相背、圍墻相隔的前后兩座組成,占地400平方米,沿中軸線從北往南為書房、覆龜亭、前后花廳,具有大、奇、精、巧等特色,匯聚了整座宅院的精華。書房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2柱。中間為廳堂……[詳細] |
![]() | 八都合龍橋位于閩清縣省璜鄉(xiāng)省璜村,是一座建筑壯觀、融交通休閑于一體的古代亭橋。橋長53米,寬3.2米,兩岸砌石作墩,兩端各架圓木,鱗次櫛比。東端鋪石階8級,西端左右各鋪石階31級,均有扶手欄桿。橋面鋪設有色地磚,兩旁用46根立柱分里外兩行,構成11個亭架,每架有4根立柱,用橫枋、額枋貫串而成。亭頂有5個亭翼蓋以青瓦,亭脊裝飾美觀,造型古樸、典雅、大方,頗具藝術觀賞價值,為福州地區(qū)現有亭橋中最長的一座。兩孔跨度有別,東跨為三、四節(jié)苗組合,西跨為三、五節(jié)苗組合穿插構成;廊屋11間,用柱46根;屋頂五個亭翼呈雙坡倒水;橋墩青條石干砌,舟狀,尖端逆流。該橋為國內唯一一座兩跨不同節(jié)苗組合結構的木拱廊橋![詳細] |
![]() | 故居位于宮巷北側24號,福建省文史研究館、中國新聞總社、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曾設于此,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故居始建于明代,清順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帝位時,在此設大理寺衙門。道光間,為林則徐次子林聰彝所購置。他晚年居此,直至病終。故居氣魄恢宏,庭院深深,活動空間寬廣,在福州古民居中并不多見,至今原布局基本保留完好。房屋坐北朝南,毗鄰三座,占地面積3056平方米。臨街設6扇大門,木構架,斗拱、雀替、懸鐘等雕刻精致,墻檐下有精美的灰塑雕像;主座四進,第一進南面照墻上堆塑獬豸,為明代大理寺衙門的標志。各進之間隔以高墻,過道設覆龜亭遮雨,每進東邊都有小門通東墻外花廳……[詳細] |
![]() | 陳紹寬故居位于福州市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臚雷村,年代為民國。簡介:民國十年(1921)陳父伊犁主持興建,1960年重修。陳紹寬退出國民黨海軍后,一直居于此。故居為三進合院式民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積754平方米。一進為門房立面做拱券門窗,女墻,立面墻體刷海軍藍。二進設前天井、披榭、主廳。三進設天井、披榭、后罩房。主廳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馬鞍山墻。明間廳堂內條石鋪地。花格門窗上雕有“周公六行、管子四維”“世守共和、家傳孝友”等字。西側有花園,園中設涼亭、假山、魚池等。陳紹寬(1889-1969),字厚甫,閩縣(今福州)人,江南水師學堂畢業(yè)后被選送英國留學,歷任海軍部長、海軍總司令、國……[詳細] |
![]() | 名山室石刻,位于永泰縣大洋鎮(zhèn)棋桿村東北4公里高蓋山名山室靈龜洞內,周圍有峰、巖、石、臺、殿、洞、室、潭、池、泉等眾多景觀,相傳為漢代徐登、趙炳學道飛升處。唐文德元年(888年)始建,五代唐天成年間(926~936年)賜額名山室。1926年重建殿堂、樓閣。石窟造像淺浮雕在靈龜洞北側巖面上,高約2米,寬10余米,分宋、元兩期。宋雕殘存“華嚴三圣”像的大象頭部及象鼻等。元代雕刻當是鑿在“華嚴三圣”像磨損之后,有“薩埵那太子舍生飼虎”、“太子宣言”、“鹿野苑說法”、“天人贊鶴”、“石佛浮江”等佛教故事系列造像及佛龕、石柱、石香爐、須彌座等。其中尤以一說是元代民間信奉的“白蓮菜”蓮社七祖造像較為罕見。整……[詳細] |
![]() | 寶林寺法堂年代:唐、清座落地點:連江縣丹陽鎮(zhèn)坂頂寶林村簡介: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7年),寺院歷經興廢。原有13座殿堂,現尚存唐代大殿須彌座、15根高4.4米的石柱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住持隆悟大師率弟子募緣重建法堂。乾隆十年(1745年),殿宇盡毀于火。宣統(tǒng)三年重建法堂及兩廂僧房,留存于今。1999年在原有須彌座、石柱的基礎上,重建了新的大雄寶殿等建筑。寶林寺是連江縣有史記載的一座千年名剎,《三山志》譽之為福建四大叢林之一。連江縣第一位進士唐代禮部尚書張瑩曾在寺中就讀,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也曾在此講學。寺中存有清康熙帝御書的“敕賜大中寶林禪寺”碑。來保護范圍:東至唐代張氏墓,約200……[詳細] |
![]() | 臺嶼陳氏宗祠年代:清座落地點:福州市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臺嶼村位于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臺嶼中截村,始建于宋代,明、清年間曾進行擴建;1989年又對宗祠進行重修、改建。宗祠前后五進,依次為墻門、石埕、思親樓、儀門、叢桂堂、高士堂、魁星樓(書隱樓)、臺山閣,縱深125米,橫寬19米,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四面風火墻,前圍墻面街,后護墻倚山,左右墻各延伸八米。祠內存有明天順年間的平首圣旨碑一通,碑額刻“圣旨”二字,西側浮雕雙龍紋。碑身刻“旌表義民陳三信愿出米二百石”等字,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建筑內部叢桂堂為橫撐減柱式,高士堂為杠梁減柱式,結構嚴整。1995年4月經福州市郊區(qū)人民政府認定為福州……[詳細] |
![]() | 高爺廟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安泰街道天皇嶺南麓,年代為清。高爺廟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天皇嶺,建于清道光、同治(1821一1874年)間,原名天皇寺,俗稱上殿,是南澗報國寺之一部分。坐西向東,面積約1000余平方來,祀高爺(道教神靈黑、白無常)和五靈公。原來主要建筑三進,四面圍墻,六扇大門朝東,首進為前殿,中間為戲臺、酒樓,后進為大殿。前殿五十年代初倒塌改建為廠房。今保留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單檐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大殿前是拜亭兼做戲臺,有四根石柱和四塊長方形石欄浮雕,臺頂藻井、天花絢麗,斗拱、駝峰、雀替等木雕均描金;兩邊酒樓精雕細刻,結構嚴謹。偏殿也獨具特色,F為社區(qū)文化站。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詳細] |
![]() | 龍瑞寺大殿位于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梁厝村池墘自然村,唐天復元年(901年)始建,宋元豐年間修,清光緒年間重修。占地1303平方米,坐北朝南。山門為廡殿頂,琉璃瓦墻面,共三進,由天王殿、塔院、大雄寶殿、觀音閣等組成,兩廂為僧寮,周以封火院墻。一進水泥磚結構,供奉彌勒佛、韋陀佛、四大金剛。大廳西側有兩個清光緒重修碑;二進懸山頂,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單檐歇山頂。大殿基座為石構須彌座,束腰嵌12面高浮雕,雕有胡人進象、龍宮獻寶、龜壽鶴齡、雙獅戲球及鳥獸、花卉等紋飾。殿堂有瓜楞形圓石柱、覆蓮礎石等均為唐宋舊物。兩旁游廊已壞,現改建為辦公場所;三進為二層院落,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詳細] |
![]() | 福州商務總會舊址年代:清座落地點:福州市臺江區(qū)上杭路位于福州市臺江區(qū)雙杭街道上杭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福州富商張秋舫、羅筱坡(羅金城)、李郁齋等首倡組織“福州商務總會”。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福州商務總會以白銀11350兩向楊孫耀購買上杭街48號房屋作為商會新會所。會所位于上杭街后山——彩氣山上,系以占地36平方米的魁星樓(八角亭)為核心的園林建筑群。俗稱八角亭,又稱魁星樓。占地面積480平方米,坐北向南,雙層,穿斗式木構架,重檐歇山頂,上層0-內頂有藻井。亭前有花圃、假山;亭后為三開間廳堂,后有三開間披舍、假山;西側另有廳堂兩座,面闊三間,進深五柱,且有前后天井,占地約1070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