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飛泉洞摩崖石刻位于廣州市增城區(qū)增江街光輝村湖塘埔自然村后山崖壁上(土名:石寨)。山崖南面為溪澗,溪水從高處潺潺流入水潭,猶如清泉注入杯中,故此處風光又稱“曲水流杯”,明永樂年間就有“增江八景”之一的美譽。潭邊為崖壁,崖壁上上現(xiàn)存有文字石刻十處,以水流為中心分南北,北崖三處,南崖七處,每處自成一幅。其中有紀年的石刻中,最早的刻于北宋熙寧四年(1071),最晚的刻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其間還有南宋乾道四年(1168)、明天順三年(1459)、明正德十六年(1521)和明萬歷四十年(1612)的文字石刻,前后共跨越五個朝代計710年。飛泉洞摩崖石刻字體多種,有楷書、行書、行草、隸書等;體裁有……[詳細] |
![]() | 牌坊近似牌樓,本是用來裝點或慶賀用的建筑物。但在封建社會里,牌坊卻是崇高榮譽和權威的象征,它是歷代統(tǒng)治者表彰顯宦節(jié)婦、功臣世家而建立的,樹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舉,是人們一生的最高追求。巨大的石牌坊不僅是難得的藝術珍品,而且也反映了大家族盛衰變遷的歷史。今天只要有錢,誰都可以建造牌坊,廣州市幾乎每個村都有牌坊,人們見多不怪,習以為常。不過,在海珠區(qū)龍?zhí)洞逵幸蛔皹飞坪檬迸品,因這座牌坊是秉承皇帝旨意修建、上刻“圣旨”二字,又稱“圣旨牌坊”,這廣州市并不多見,故而曾經令人稱奇和仰慕。今天,它成為廣州市的歷史文物之一。一座牌坊是一段歷史,一座牌坊是一個故事。龍?zhí)洞暹@座牌坊是為表彰白綸生……[詳細] |
![]() | 龍?zhí)洞骞沤ㄖ,在海珠區(qū)華洲街龍?zhí)洞澹d仁書院、東湖祖祠、旌表節(jié)孝牌坊、迎龍橋、利溥橋、匯源橋、康濟橋。龍?zhí)洞逦挥诤V閰^(qū)東南部,遠古時是古海海底,在一千多年前,這里才漸漸浮現(xiàn)為陸地。在清代,龍?zhí)洞鍖購V州府番禺縣茭塘司河南堡管轄,慢慢發(fā)展壯大,成為珠江南岸一條有名的水鄉(xiāng)村落。但令龍?zhí)洞迓暶h揚的,是一位叫白綸生的慈善家,他使龍?zhí)洞鍝碛辛藦V州唯一一個慈善牌坊,村里的白氏宗祠,也是廣州市內清代建筑中保存最完善的。此外,龍?zhí)洞逖睾舆有黃氏大宗祠等多座祠堂,百年細葉榕也遍布村中,堪稱一景![詳細] |
![]() | 粵海關是我國政府最早設立的海關。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廣州設立粵海海關作為管理對外貿易的行政管理機構,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粵海關稅務司在現(xiàn)關址正式建立公署;浐jP大樓(俗稱大鐘樓)就位于廣州沿江西路。它原建于1860年,是兩層簡陋的樓房。1872年,樓房因被白蟻蛀蝕改建。1899年又遭火災毀壞重建。民國元年12月9日,又遭大火,樓層嚴重受損,已難修補。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粵海關大樓工程在現(xiàn)址奠基,民國五年落成。1913年政府重建,于1916年秋建成;浐jP大樓由英國建筑師戴衛(wèi)德•迪克設計,建成一座白色古羅馬風格的建筑,成為近代西方新古典主義建筑代表作之一……[詳細] |
![]() | 友蘭公祠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六年(1801年)、民國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2.2米,建筑占地50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六年(1801年)、民國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2.2米,總進深39.4米,建筑占地50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門前地坪寬闊,有一口半月形水塘,水塘邊有2棵粗壯的龍眼樹,樹下豎有旗桿夾兩對,分別為咸豐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鄉(xiāng)試第五名副榜黃湛瑩、咸豐三年(1853年……[詳細] |
![]() | 史堅如墓,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3月公布。史堅如墓位于黃花崗公園內。原墓葬在先烈路青菜崗,1913年建成,1978年因建設需要,遷葬至現(xiàn)址,F(xiàn)墓園門樓石額為原物,上刻“史堅如先生祠”,上款為“民國二年”,落款“胡漢民題”。過一花崗巖石砌的三級平臺和石階,置史堅如立像。像與方形石座均由白云石雕成,基座的正面刻有烈士的生平簡介,末署“中華民國二年七月孫文等公建”,均是從原墓葬遷來的![詳細] |
![]() | 省港-委員會舊址位于廣州市越秀南東園橫路一號。1925年,為-帝國主義制造的上!拔遑Α睉K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爆發(fā)了震撼中外的省港大-。-工人清除東園的野草瓦礫,蓋起了一座座葵蓬竹寮,東園成為世界-史上時間最長的-——省港大-的指揮部。在東園大門掛著“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大-委員會”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大-委員會糾察隊本部”兩條長匾。蘇兆征任委員長,何耀全等任副委員長。廖仲愷、鄧中夏、黃平受聘為顧問。-委員會下設干事局、法制局、審計局、會審處、財經委員會、監(jiān)獄、醫(yī)院、學校等辦事處機構。-堅持長達16個月之久,--了香港,沉重地打擊了英帝國主義,這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工人運動……[詳細] |
![]() | 明增城湛若水墓位于增城市永和鎮(zhèn)陂頭的天蠶山麓。全墓用灰沙三合土板筑,氣勢恢弘。隨山勢而下分成四級,每級平臺低下0.55米~0.85米,逐級擴展。從第一級的墳頭而下至第四級的池座總長21.3米。墳頭由高2.2米、墻體厚0.6米的版筑墻繞成半圓筒形,口寬5.5米,正中處為一座四柱三間的碑樓,分上下兩層。下層寬廣,正間辟碑龕,高1.46、寬0.76米。上層亦四柱三間,四面縮減,兩層的立面如“凸”字形。上層正間有篆文“諭葬”二字。第二級為拜臺,左右兩邊的版筑墻上分列雙鉤篆文“山斗八座貞儒千載”,“九十五年全歸不朽”16字。拜臺在正中間,版筑,橫長5.15米、寬2.55米、高1.13米,墓主棺具深埋在拜……[詳細] |
![]() | 綸生白公祠(亦稱白氏公祠):此祠座落于新滘(現(xiàn)華洲街)龍?zhí)洞鍍,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祠為本村白姓后人為紀念其先祖白綸生而建。白出身貧苦,后經商致富。他宅心仁厚,為社會作過許多善舉。曾設壽材店河南,凡貧苦而無法成殮者都施贈棺木。有一年湖南水災,他當即匯去大筆款項救濟。一次鄰村西滘遭災,農民因交不出地租而被地主強行收去土地,他便斥出巨資買下這些土地,免租轉給農民耕種,還資助農民恢復生產。他的善舉為清廷所悉,賜給了他一座“樂善好施”的牌坊,以表褒獎。后人為紀念他乃建有此祠。祠宇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致,祠內有以各種動植物圖像與民間傳說故事為題材的石、木、磚、灰雕,俱栩栩如生,其建筑風格與“陳家祠”頗為相似,……[詳細] |
![]() | 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紀念陵園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山馬頭崗,面積100多畝,由公墓、紀功亭、紀念塔3部分組成。 由著名設計師楊元熙設計,1945年10月5日始建,1947年9月7日落成。陵園內的紀念塔矗立在一座平臺上,方型的底座高4米多,正面開有一門進入塔內。門的上方鑲嵌著孫立人題寫的“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紀念塔”石碑。新一軍駐防廣州期間,孫立人用3千日本戰(zhàn)俘修建了位于白云山馬頭崗的新一軍陣亡將士公墓,該公墓由著名設計師楊元熙設計,1945年10月5日始建,1947年9月7日落成。公墓原面積100多畝,由墓門、紀功亭、紀念塔3部分組成 。新一軍征緬陣亡烈士公墓,四柱紀念塔與豎井墓……[詳細] |
![]() | 盧廉若墓,位于廣州市白云山雙溪別墅后面的青龍崗上,為盧廉若及其妻妾合葬處。墓葬雖建于1927年,但整座墓按清代墓葬的形式用花崗石砌筑,為抄手墓,分墳頭、山手、月臺和后土護嶺等部分。墓依山勢而建,氣勢恢弘。墓葬雖建于1927年,但整座墓按清代墓葬的形式用花崗石砌筑,為抄手墓,分墳頭、山手、月臺和后土護嶺等部分。墓依山勢而建,氣勢恢弘。墓碑文刻:“清誥授資政大夫廿一世廉若盧公封夫人盧母陳太夫人合墓”。山手兩邊立石碑。石碑文:“廿一世庶妣盧母郭氏張氏黃氏孺人墓”,左碑文“廿一世庶妣盧母區(qū)氏陳氏孺人墓”。民國盧廉若墓坐西北朝東南。由花崗石砌筑。交椅墓。分墳頭、墳山手、月臺、后土護嶺等幾部分。前后總長3……[詳細] |
![]() | 仲元圖書館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解放北路越秀公園越秀山鎮(zhèn)海路,是為紀念辛亥革命將領鄧仲元而建,占地面積253平方米,1930年建成。1927年由國民黨元老李濟深提議創(chuàng)建,由建筑師楊錫宗設計,式樣仿北京的文華殿,民國十八年(1929)奠基,次年建成。坐北朝南,大樓占地面積253平方米,總面積760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富麗典雅,具有民族特色。門樓建在正面小山岡前,立柱采用水磨青磚砌建,鐵門和柱頂裝飾為中西合璧建筑的特色。主樓總面闊41米,總進深22米,建筑面積2241平方米,高兩層,重檐廡殿頂,綠色琉璃瓦。水磨青磚砌墻,花崗巖石墻腳,以水泥仿木構斗栱和飛檐翹角,額枋、雀替用彩繪的瓷片裝貼,門框飾雕……[詳細] |
![]() | 市立中山圖書館舊址位于越秀區(qū)文德北路71號。年代為1933年。1927年6月,當時的市政委員長(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市長)林云陔提出籌建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后獲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四國1.5萬名華僑捐贈20多萬美元(合當時的廣東毫洋30多萬元),最后定址久負盛名的廣府學宮———此地從宋紹圣三年(1097年)起,先后是廣州府儒學(文廟)、番山書院、萬木草堂所在地。工程由當時著名的建筑學家林克明設計,于1933年10月落成,系宮殿式建筑物,綠瓦朱檐,頗為壯麗。1938年,廣州被日軍攻陷,幸而早在抗戰(zhàn)之初,該館就將藏書中的珍善本及重要資料5萬余冊疏散到市郊龍歸及廣西象縣保存。1946年圖書館復館,接收……[詳細] |
![]() | 清廣州石井橋位于廣州市白云區(qū)石井街道。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東西向,長68米、寬3.8米,為6墩的梁式石橋。橋的兩旁有石欄。橋的兩端原來各建一亭,亭為歇山頂,綠琉璃瓦蓋。橋兩頭有“道光歲次辛卯”紀年石刻;兩側還有“好進仙人履,能通駟馬車”一副石刻對聯(lián)。此橋至今尚保存完好。它是近代史上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咸豐六年九月(1856年10月),英國以“亞羅”號船事件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戰(zhàn)爭。次年,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與英國組成侵華聯(lián)軍,于十二月十三日(1858年1月27日)攻陷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廣東巡撫柏貴等官員投降,英法聯(lián)軍組成“三人委員會”對廣州實行控制,清官府成了地方……[詳細] |
![]() | 民國廣州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位于廣州市沙河燕塘廣汕公路側的牛眠崗。坐東向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砌花崗巖石,高約38米。全碑分兩部分,下部是長方體臺座,內為1-3層,四周建有氣窗,底邊長15.2米、寬12.9米;上部4-9層是碑身,呈方錐形,第4層邊長各6米。碑身正面最高處飾“青天白日”國民黨黨徽。正中鐫刻“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十一個大字及“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九月”年款。1917年孫中山南下-,雖有海軍支持,本身并無基本武裝力量,被桂系掣肘。為此以原省防軍20營約5000人為基礎成立粵軍,陳炯明為總司令,鄧仲元為參謀長。成立后即進軍“援閩”,1920年回粵,克復廣州,驅走桂系……[詳細] |
![]() | 柏園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恤孤院路 12 號西座 1—2 層。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的始創(chuàng)地!笆氛Z所”是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負責中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和語言學研究機構,由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顧頡剛于1928年創(chuàng)立于廣州。史語所是中國第一個以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國立研究機構,是中國近代人文科學的起始點,貢獻和意義都十分重大。柏園分為東西兩座,中部是伊斯蘭風格的拱門,室內保留著民國時期的花磚地面和色彩艷麗的滿洲窗。一樓內部則是一個免費的圖書館。二樓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常設展,這個展覽分為三大部分,清晰地講述了史語所在廣州的歷史,史語所的創(chuàng)辦、研究,對柏園的保護修繕……[詳細] |
![]() | 南石頭監(jiān)獄遺址與海港檢疫所舊址位于海珠區(qū)南石頭街道棣園社區(qū),年代為民國,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南石頭監(jiān)獄遺址與海港檢疫所舊址為第九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柯拜船塢遺址位于黃埔區(qū)長洲街道黃船社區(qū)黃埔造船廠,年代為1845年,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999年7月,被公布為第五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船塢遺址邊界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