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宅位于錦溪鎮(zhèn)丁家弄,坐西朝東,臨錦溪市河,宅院長達百余米。丁宅始建于清順治年間,是江南典型的十一進深宅大院。光緒年間,丁氏子孫又重修前七進院落,并擴建了磚雕門樓和走馬樓,F(xiàn)存轎廳、正廳、堂樓等五進![詳細] |
![]() | 石板街始建于南宋年間,明清年代進一步延伸修繕。民國初年,由方遠清發(fā)起、聘請朱家角名師王世昌設計修建,共鋪有石板2072塊,全長1500米,人稱“三里石板街”,是江南古鎮(zhèn)保存最長、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石板街所用之條石稱為“胭脂紅”![詳細] |
![]() | 錦溪古內河水道總長度約6公里,兩岸分布著古橋、駁岸、河埠、水墻門、過街廊棚等極具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建筑物![詳細] |
![]() | 十眼橋,始建于明代,系花崗石多孔平板橋,由一孔較高的平板與九孔低平板橋連接而成,橋全長52m,高3.1m,橋寬2.7m,中孔跨度3.5m,造型優(yōu)美。該橋始建于南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重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后又幾經(jīng)修繕;1997年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與古蓮池、文星閣、古蓮長堤和桃園構成完整的古蓮……[詳細] |
![]() | 抱玉洞位于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zhèn)玉峰山頂芙蓉峰下,始建于宋代(960—1280年),洞口的上方為人字形,向陽,洞高2米多,洞內底部平坦,約8米左右。為供奉梁代慧向和尚所建。據(jù)悉,當時,慧向初來昆山建寺時,年歲已高,生活條件極差,住在馬鞍山的山洞里,又暗又潮,風、雨、寒、熱,他全不在乎,克服了常人無法克服的困難。在梁武帝的授……[詳細] |
![]() | 文筆峰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玉山鎮(zhèn)玉峰山紫云巖之頂,為紀念昆山第一位狀元南宋秦國公衛(wèi)涇所建。是一座醒目的碑塔,高5.5米,清末重修。民國初,在原石筆外敷水泥加固,鐫刻“文筆峰”三篆字。趙樸初賜翰重題,1997年公布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南宋時期,昆山縣石浦衛(wèi)涇,赴臨安(南宋首都杭州)考試,三場連捷,考中了孝宗淳熙……[詳細] |
![]() | 富春橋俗稱“高板橋”,在江蘇昆山市玉山鎮(zhèn)北后街與東塘街交匯處,富春橋周邊有東采蓮街、西許文塘、北東門街、南北后街,南北跨于東塘河上。明洪武三十年(1398),由知縣梁瑞建造,橋下有周忱、況鐘題名。明正統(tǒng)三年(1439)黃彥修捐資重建,道光四年重修。1997年市政府出資對橋進行了加固維修,1997年被公布為昆山市文物保護……[詳細] |
![]() | 歸有光墓原位于昆山東南門內金潼里,因城建的發(fā)展,于1989年將歸墓往東移300米,建在東大橋堍,沿城河岸辟地3.7畝,仍名“震川園”。……[詳細] |
![]() | 溥濟橋俗稱“陳家橋”,東西走向跨于錦溪鎮(zhèn)中市河,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青石單孔石拱橋,拱券分節(jié)并列徹筑。1991年公布為昆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顧文康公崇功專祠位于昆山亭林公園內,年代為清。為了紀念顧鼎臣為家鄉(xiāng)百姓辦了件實事好事,在昆山百姓的要求下,嘉靖三十八年(1559),巡撫都御史張景賢具奏,請于昆山馬鞍山下修建紀念祠堂,獲得皇帝批準。昆山知縣楊逢春奉詔將馬鞍山下原來的慧聚寺建筑群中僅存的法華堂改建成為祭祀顧鼎臣的祠堂,朝廷賜額“崇功”。清乾隆十八年(17……[詳細] |
![]() | 文星閣位于昆山市錦溪鎮(zhèn)古蓮池畔。始建于明朝,為三層樓閣式建筑,磚木方形結構,飛檐翹角,高15.6米,總面積約200平方米。歷史上曾幾經(jīng)修葺。1991年公布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文星閣俗名“文昌閣”,又稱“片云閣”,原在通神道院內,歷來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風災大頹,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詳細] |
![]() | 通神道院原名“天慶觀”,位于昆山市錦溪鎮(zhèn)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歷代曾擴建,今存東岳殿及山門,建筑面積200平方米。1991年公布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通神道院原屬長洲縣地界,與昆山縣福城圩的蓮池禪院一溪相隔,南北遙峙。南宋時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時增建正山門,至明清時已有中岳殿、雷神殿、關帝殿、玉皇殿、……[詳細] |
![]() | 民國25年(1936)4月15日興建,當年12月5日竣工。總建筑面積800平方米,耗資2.3萬元。時為昆山最大公共建筑?箲(zhàn)期間曾遭日軍轟炸,民國37年修復。1949~1966年長期作為大會堂使用!拔母-”中遭破壞,1987年重修。2003年,昆山市人民政府出資150萬元重新修繕中山堂及四周環(huán)境,綠化改造庭園,成為昆……[詳細] |
![]() | 胡石予故居在蓬朗鎮(zhèn)棧涇東路1號。胡石予先祖在明代末年,由安徽徽州遷居蓬朗鎮(zhèn),世代從商,在北街建有較大宅第。位于蓬朗鎮(zhèn)棧涇東路1號的胡石予故居紀念館,總面積約200平方米的紀念館,在保留故居原貌的基礎上增加了紀念館收藏功能,使參觀者不僅得以走進胡先生生前的生活環(huán)境,更能深刻感受“愛國、博學、儉樸、至孝”的胡石予精神![詳細] |
![]() | 林跡亭立于昆山市玉峰山南中部半山腰,是一座歇山式四角方亭。清道光十四年(1834)由兩江總督陶澍所建,名“粵如曠如之亭”。亭子檐高2.7米、寬4米、長4米。亭上的楹聯(lián)為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所題,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期間治水利偶過昆山,應縣令之邀,登亭覽景,即興集范成大、陸游詩句,書楹聯(lián)“有情碧嶂團欒繞,得意孤亭縹緲……[詳細] |
![]() | 余家當鋪原名立三堂,位于昆山市千燈鎮(zhèn)古鎮(zhèn)社區(qū)典當里。余愛山在明萬歷年間(1619年)從安徽的休寧縣到千燈吳家橋經(jīng)商,通過父子兩代創(chuàng)業(yè),積蓄后成為富翁,并在此建造徽派建筑群,沿街設店鋪、當鋪,往里延伸為住宅等。“余氏典當”是由余愛山的第二代傳人余尚德于清順治年間在千燈鎮(zhèn)上營建的徽派建筑群。余宅朝東落西,雙排兩行,建時沿河……[詳細] |
![]() | 昆山市·錦溪鎮(zhèn)·祝甸窯址,位于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昆山市錦溪鎮(zhèn)祝家甸村。是江南地區(qū)傳統(tǒng)的磚窯窯業(yè)遺存。祝甸窯產生于明末,現(xiàn)有遺存始建于清代,民國時期又作擴建,至今集中留存有十余座傳統(tǒng)磚窯!疤飯@建筑優(yōu)秀實例”,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發(fā)起的鄉(xiāng)村傳統(tǒng)建筑評選活動,旨在更好地鼓勵和引導優(yōu)秀設計師、藝術家等專業(yè)人員……[詳細] |
![]() | 五豐德記面粉廠舊址,位于昆山市朝陽街道小澞岸社區(qū)小西門。昆山制粉工業(yè)化始于上世紀40年代初。有識的糧商張國梁等籌集資金于民國31年(1942)建集豐面粉廠,同年,五豐面粉廠于正陽橋建成開業(yè)。民國33年7月,五豐面粉廠遷至小西門新建三層樓廠房,擴大生產,單磨增至7部,日產面粉500包,F(xiàn)存的五豐德記面粉股份有限公司舊址,……[詳細] |
![]() | 陳墓區(qū)公所舊址位于錦溪鎮(zhèn)天水街與下塘街轉角處。民國初期,昆山縣、吳縣陳墓各設自治鄉(xiāng)公所,由鄉(xiāng)董主持日常事務。民國十八年(1929年),昆山縣陳墓為第六區(qū),陳墓另設鎮(zhèn)公所。民國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1936-1939),昆山縣第六區(qū)區(qū)公所設在陳墓鄉(xiāng)。民國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942-1946),昆山縣第十一特別區(qū)區(qū)公所設于……[詳細] |
![]() | 玉龍橋位于昆山玉山鎮(zhèn)東門外,跨古婁江。建于梁(公元527年-528年),在清順治十二年(1655)重修。橋始建于梁大通年間(527-528),清順治五年(1648)塌圮,順治十二年(1655)由鄉(xiāng)人周思、盧榮增出資修建,道光八年(1828)又重建。橋為花崗石質地三孔拱橋,長40米,寬4.3米,中孔跨度11.8米,兩邊跨……[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