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山遺址[新店鎮(zhèn)磐石村東北200米·青銅時代-漢代·市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發(fā)現(xiàn)。遺址面積1萬多平方米。采集有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泥質(zhì)灰陶、泥質(zhì)紅陶、泥質(zhì)灰黑陶和灰硬陶片;矣蔡掌级鄶(shù),部分硬陶表面施薄釉。陶片紋飾有繩紋、弦紋、席紋、藍紋、米字紋、云雷紋等,可辨器形有釜、罐、豆等![詳細] |
老佛亭橋位于鼓樓區(qū)光祿坊南側(cè),跨于安泰河(五代羅城大濠)上,南北走向,連結(jié)玉山澗。橋為石梁橋,長5.35米,厚3米,橋面由四條長5.35米,厚0.37米石條架成。有石望柱、欄板。東側(cè)橋梁刻題識:“萬歷壬寅年(萬歷三十年,西元1602年)仲春日立”。始建五代,明萬歷三十年(1602)重建。舊名板橋,俗名老亭橋。跨于五代羅……[詳細] |
光祿吟臺光祿吟臺又稱“玉尺山”,福州名勝,位于鼓樓區(qū)光祿坊8號光祿坊東北口,宋代法祥院遺址。宋熙寧三年,光祿卿、福州太守程師孟常游此,篆“光祿吟臺”。清時,林則徐在此放鶴,“同光派”福建代表人物陳衍、鄭孝胥、林紓等也常在此聚會作詩。光祿坊內(nèi)的名勝以光祿吟臺最為有名,它集池、臺、亭、石、花、木之勝,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橋、……[詳細] |
觀音橋在福州市鼓樓區(qū)西門安泰河與文藻河(即大航橋河殘留)交匯口西。北通文藻北路,南接驛里。舊名虹橋,據(jù)《榕城考古略》載:因橋旁祀有觀音大士,故名觀音橋。單孔石拱橋,橋長8.50米,寬5.10米,跨度5.00米。橋面橫鋪石板15塊,南端石階四級,北端兩級。橋面兩側(cè)有石護欄板六塊(長度為2.4米和1.41米兩種)。在西側(cè)中……[詳細] |
金斗橋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文儒坊西口,是聯(lián)接倉門街、通湖路的通道。橋為石結(jié)構(gòu),總長10.2米,橋?qū)?.7米,跨度為4.7米。橋面由四條長5.4米、寬0.75米、厚0.20米石板條鋪成。橋東向有臺階七級,西向八級。望柱6根,欄板4塊,欄板上有石刻“古金斗橋”。1992年以“瓊河七橋”之名公布為福州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懷安衙署位于倉山區(qū)建新鎮(zhèn)淮安社區(qū)江邊,宋咸平二年(999)至明武十二年(1379)為懷安縣衙署;明萬歷八年(1580年)撤懷安縣,縣治廢;清代改為懷安遞運所,改建為懸山頂,穿斗架二進民居。建筑占地1092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庭院均用工整的條石鋪地。衙署兩邊的圍墻已毀,墻基尚存,高0.9米,厚0.75米,周長150米![詳細] |
林瀚墓位于福州市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獅山村九曲山半山腰,為林瀚之墓。林瀚(1434-1519),閩縣人,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墓原在福州城北玉泉山(俗稱山頭角)東南麓,1988年因建設(shè)需要,遷葬濂浦玉屏山麓,1996年因建高速公路,再次遷往九曲山山腰。原墓坐北向南,面寬8.6米,進深12.3米。墓坪與神道碑、翁仲、石獸已毀,墓室被……[詳細] |
白馬橋位于福州市臺江區(qū)義州街道白馬河上,建于清末,為福州木幫商會集資建造。東西走向,石構(gòu)平梁橋,三墩四孔,不等跨,墩船形,橋長74米,寬3米,望柱23對欄版22副,多次重修。民國33年(1944年),福州第二次淪陷,日軍在此殘酷屠殺百姓、污辱婦女,成為日本侵略福州的歷史見證之一![詳細] |
馬尾圣教醫(yī)院位于馬尾區(qū)馬限山西南麓,包含醫(yī)院門診樓一座,院長公寓一座。由英國圣公會布道會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設(shè)立。該醫(yī)院由英國駐福州副領(lǐng)事梅醫(yī)生擔(dān)任首任院長。直至民國十四年(1925)英國圣公會撤離馬尾,將醫(yī)院交由中華基督教會閩中協(xié)會長樂教區(qū)接管。該醫(yī)院由美部會駐福州醫(yī)學(xué)傳教士方濟霖出任院長。同時方濟霖也是長樂……[詳細] |
安泰橋唐天復(fù)元年(901),王審知筑羅城,南擴至利涉門,在門外護城壕建利涉門橋,后名安泰橋。石拱橋,單孔,跨11米,寬6米。橋岸均用規(guī)整條石砌建。《榕城景物考》載:“唐天復(fù)初,利涉門為羅城南關(guān),人煙銹錯,舟楫云排,兩岸酒市歌樓,蕭管從柳陰榕葉0-!彼涡湍觊g(1119-1125),陸藻任福州太守時,在橋上建一亭,不久……[詳細] |
西關(guān)水閘位于福州市環(huán)城路北段。元至元三十年(1294年)建。福建省--局北側(cè)橋旁。閘高4.45米,寬0.6米,閘槽旁刻“時大元至元三十歲次甲午十一月丁丑吉日福建行省宮高興等親造!198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館驛橋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衣錦坊西口,原五代羅城大壕上。為單孔石拱橋。橋長7.00米,寬5.05米,橋面由六塊石板連成。北側(cè)橋欄板刻“館驛橋”,南側(cè)刻“道光戊戌年建”,有仰蓮?fù)?對。五代時橋跨羅城大濠。原名車-橋,先為木橋。明成化十四年(西元1478年)改為石橋。因橋可通三山驛,故名館驛橋,俗名驛前橋。清道光十八年(西元……[詳細] |
獨立廳位于倉山區(qū)梅塢路9號,為橋南公益社、同盟會福建支會總機關(guān)舊址,又名“獨立廳”,是福州辛亥革命的重要見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四月,劉杰、林雨時、陳毓鑫和王鴻滋等人向清政府注冊成立橋南公益社,舉鄭祖蔭為社長,名義上辦理勸葬、戒煙、施醫(yī)、救火等公益事業(yè),暗中進行組織和宣傳革命;該社成立時先設(shè)在倉前山馮巷鋪(今巷……[詳細] |
高氏文昌閣位于臺江區(qū)雙杭街道上杭路134號。大門面臨上杭路,前部為高氏祠堂,建于清代早期。前后兩進,依山勢而升高,主座均為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第一進廳屏門陰刻描金朱子家訓(xùn),文革期間被報紙糊蓋,得以保存至今。后部文昌閣建于清嘉慶年間,原為高氏書齋,坐北向南,雙層樓房,面闊三間,進深五柱6.5米,上層為卷棚頂,周圍有樓部美人……[詳細] |
高湖南湖鄭氏宗祠位于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高湖村高湖市場旁,始建于明正德年間,由吏部驗封司鄭善夫捐資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占地854平方米,南偏東85度,由門樓、前廳、廳堂、廂房、天井等組成。門樓為牌樓形式,檐下如意斗拱出跳,重檐懸山頂,大門處有一對石抱鼓。進門處有龍鳳藻井,兩邊游廊,第一進面闊三間,進深五柱;二進……[詳細] |
現(xiàn)存的法海寺位于于山北麓羅山,座南朝北,沿中軸線主要建筑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等。山門磚砌門樓,為近年建。首進天王殿,面闊三間,石柱上接木抬梁屋架,單檐懸山頂。左右各帶一附樓,為過街樓通道。殿前為停車場。二進為正殿大雄寶殿,面闊三間,石柱上接木抬梁屋架,單檐歇山頂。左右各帶一單間附殿,左右抄手游廊。庭院滿鋪石板……[詳細] |
丹井位于鳳丘山下鶴林村桂溪自然村桂兜,位于鶴林宮遺址旁。井身為圓形,花崗石砌造,深5.1米。井欄用整塊花崗石鑿成圓圈狀,高100厘米,內(nèi)徑58厘米,外徑87厘米。井欄外壁鐫刻“丹井”兩個大字,楷書,字徑18厘米,旁款“紹熙二年重建”(宋光宗紹熙二年為公元1191年)![詳細] |
螺洲尚書第位于倉山區(qū)螺洲鎮(zhèn)店前村江墘埕3號,懸“尚書第”橫匾,是陳若霖故居建筑群的一部分。該建筑原為陳若霖三子、九江知府陳景曾的住宅,與賜書軒(江墘埕2號)之間有小門相通,庭院中有活動戲臺。由陳景曾的后裔出資修復(fù)。……[詳細] |
陳文龍尚書廟位于福州市臺江區(qū)后洲塢尾街。坐北向南,雙坡頂,封火圍墻。正門橫額“敕封水部尚書”,左右小門額“覆忠”、“蹈義”墻基堵石刻“民國十年東西社捐造石基全座”。殿堂面闊五間,深七柱,高6.50米,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祠廳正面石廊柱有林則徐手書楹聯(lián):“節(jié)鎮(zhèn)守鄉(xiāng)邦,縱景炎殘局難支,一代忠貞垂史傳;英靈昭海噬,與信……[詳細] |
三山會館位于福州市臺江區(qū)洋中街道橫街巷56號。建于清道光年間,木結(jié)構(gòu),為江、浙兩省在福州市布幫商會造。根據(jù)《明清福州會館概介》:江浙兩省的綢布業(yè)公幫在福州城市內(nèi)外各合建了一個會館,因是跨省性的,不標“江蘇”或“浙江”名稱。城內(nèi)的會館在春育亭(俗呼“倉前河沿”,在通湖路和光祿坊交界處),鄰近三山驛,故叫“三山會館”,在南……[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