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祿坊黃任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光祿坊早題巷西側(cè)的早題巷4號(早題巷舊1號),原為明代詩、書、畫名家許甌香“墨齋”舊址;黃任為許甌香外甥,少時讀書其中,清雍正九年(1731年)從政歸后,仍住此處,予以重修。原占地面積815平方米(現(xiàn)僅存200多平方米)。正座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七柱。西側(cè)披榭朝南,矮屋三椽,庭前環(huán)植蘭……[詳細] |
![]() | 西湖“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記”碑位于西湖內(nèi)西南角、大夢山景區(qū)內(nèi),立于清道光元年十二月(1821)。碑花崗巖石質(zhì),高270厘米,寬117厘米,厚24厘米,碑額篆書為“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記”,下刻清乾隆年間潘思榘撰《重浚福州西湖碑記》、?蛋沧吨乜8V輹呛痈娉杀洝,及道光年間重立碑時增加的吳榮光跋語![詳細] |
![]() | 閩王廟在今福州市區(qū)中心的慶城路,歷史上曾經(jīng)甲第連云,規(guī)模很大,但在歲月流逝中廟產(chǎn)漸被侵蝕,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只剩下兩路四進建筑。祠前東西有牌樓式跨街宮墻(俗稱東西轅門),紅墻青瓦;墻檐下有彩繪花邊紋飾,均毀于“文革-”期間。祠占地面積1621多平方米,今祠坐北向南,依次有碑院、祠廳、后院。門墻為牌樓式,墻檐有寬幅彩畫……[詳細] |
![]() | 歐冶池在福州市區(qū)北部,鼓屏路東冶山路南,舊福建省財政廳大院內(nèi)。相傳為春秋時期著名冶煉家歐冶子鑄劍處,故名,一稱劍池。池旁有冶山和劍池后等古跡。據(jù)宋朝梁克家《三山志》記載:“此池乃歐冶子鑄劍之地,然無所稽考。州雖有劍池寺,唐元和中(西元806-820年),僧惟干浚池,得銅刀、劍環(huán)數(shù)枚,猶有冶灶在竹林間,又隔在將軍山之南,……[詳細] |
![]() | 石塔會館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下殿里烏塔南側(cè),坐南向北,四面圍墻。大門開西側(cè),正中門額為“石塔會館”青石匾,門前有一對高一米余青石刻石獅,F(xiàn)有會館主要的建筑是戲臺,面對烏塔,面積約60平方米,臺中四根方形石柱,刻有對聯(lián)“集今古大觀,時事各異;得管弦樂趣,情文相同”等。臺頂藻并斗拱層層重疊,頂刻畫有山水樓臺、花卉樹木,造型優(yōu)美……[詳細] |
![]() | 瓊河七橋、河七橋(1992年公布名),位于安泰河上,是唐五代羅城護城河上的橋梁。包括金斗橋、館驛橋、雙拋橋、高峰橋、板橋(老佛殿橋)、安泰橋、觀音橋等(該名單已核實),均為石構(gòu)平梁橋或單孔拱橋,欄板上有建造年代和橋名等題刻。古時西水關潮水經(jīng)此分南北交流,與東潮匯合,為古時福州的特-一。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張經(jīng)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文儒坊,建于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前后兩進,一進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減柱造木構(gòu)架,二進面闊五間進深九柱,F(xiàn)除木構(gòu)架外,其余廂房、門窗等都己改建,東西側(cè)兩座房屋,亦已改建為新房。1992年市人民政府掛牌保護。……[詳細] |
![]() | 何振岱故居位于大光里17號,.坐南朝北,四面圍墻,共兩進.入大門,走廊、天井,第一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雙坡頂,穿斗式木構(gòu)架,有插屏門隔成前后廳。是三間排倒朝(坐南向北)。屋前庭院種有花樹,豎何梅生墓志銘。建于清嘉慶間,光緒及民國初重修。始建人員不詳。何振岱購入后始終為何氏家族居住。1991年掛牌保護。三坊七巷改造……[詳細] |
![]() | 宦貴巷黃家宅院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宦貴巷,建于清代道光年間,為著名中醫(yī)黃庭翼的住宅。大門坐東向西,門后小庭院。院東有三間小屋。主建筑前后二進,坐南向北,四面圍墻,雙坡頂。一進石框大門,三面環(huán)廊,兩廊旁有披榭,中為整齊石條天井。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木構(gòu)架,所有駝峰、斗、拱、托等,都經(jīng)精雕細刻。大廳中間是六扇推光漆、……[詳細] |
![]() | 高峰橋位于福州府城西門外陸莊河上,北通柴巷,南連高峰里。橋為石構(gòu)平梁橋,長13.90米,寬3.64米,跨度7.50米,橋面直鋪七條石坂。橋欄桿由四對望柱和六塊石欄板組成,欄板長1.80米,上浮雕仙鶴、鯉魚、麒麟、花草等圖案。橋的兩端有石臺階,南端四級,北端八級。橋的西側(cè)南岸有一株古榕,向河中心傾斜,其一枝氣生根飄落北岸……[詳細] |
![]() | 老佛亭橋位于鼓樓區(qū)光祿坊南側(cè),跨于安泰河(五代羅城大濠)上,南北走向,連結(jié)玉山澗。橋為石梁橋,長5.35米,厚3米,橋面由四條長5.35米,厚0.37米石條架成。有石望柱、欄板。東側(cè)橋梁刻題識:“萬歷壬寅年(萬歷三十年,西元1602年)仲春日立”。始建五代,明萬歷三十年(1602)重建。舊名板橋,俗名老亭橋?缬谖宕_……[詳細] |
![]() | 光祿吟臺光祿吟臺又稱“玉尺山”,福州名勝,位于鼓樓區(qū)光祿坊8號光祿坊東北口,宋代法祥院遺址。宋熙寧三年,光祿卿、福州太守程師孟常游此,篆“光祿吟臺”。清時,林則徐在此放鶴,“同光派”福建代表人物陳衍、鄭孝胥、林紓等也常在此聚會作詩。光祿坊內(nèi)的名勝以光祿吟臺最為有名,它集池、臺、亭、石、花、木之勝,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橋、……[詳細] |
![]() | 觀音橋在福州市鼓樓區(qū)西門安泰河與文藻河(即大航橋河殘留)交匯口西。北通文藻北路,南接驛里。舊名虹橋,據(jù)《榕城考古略》載:因橋旁祀有觀音大士,故名觀音橋。單孔石拱橋,橋長8.50米,寬5.10米,跨度5.00米。橋面橫鋪石板15塊,南端石階四級,北端兩級。橋面兩側(cè)有石護欄板六塊(長度為2.4米和1.41米兩種)。在西側(cè)中……[詳細] |
![]() | 金斗橋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文儒坊西口,是聯(lián)接倉門街、通湖路的通道。橋為石結(jié)構(gòu),總長10.2米,橋?qū)?.7米,跨度為4.7米。橋面由四條長5.4米、寬0.75米、厚0.20米石板條鋪成。橋東向有臺階七級,西向八級。望柱6根,欄板4塊,欄板上有石刻“古金斗橋”。1992年以“瓊河七橋”之名公布為福州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安泰橋唐天復元年(901),王審知筑羅城,南擴至利涉門,在門外護城壕建利涉門橋,后名安泰橋。石拱橋,單孔,跨11米,寬6米。橋岸均用規(guī)整條石砌建!堕懦蔷拔锟肌份d:“唐天復初,利涉門為羅城南關,人煙銹錯,舟楫云排,兩岸酒市歌樓,蕭管從柳陰榕葉0-!彼涡湍觊g(1119-1125),陸藻任福州太守時,在橋上建一亭,不久……[詳細] |
![]() | 西關水閘位于福州市環(huán)城路北段。元至元三十年(1294年)建。福建省--局北側(cè)橋旁。閘高4.45米,寬0.6米,閘槽旁刻“時大元至元三十歲次甲午十一月丁丑吉日福建行省宮高興等親造!198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館驛橋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衣錦坊西口,原五代羅城大壕上。為單孔石拱橋。橋長7.00米,寬5.05米,橋面由六塊石板連成。北側(cè)橋欄板刻“館驛橋”,南側(cè)刻“道光戊戌年建”,有仰蓮望柱4對。五代時橋跨羅城大濠。原名車-橋,先為木橋。明成化十四年(西元1478年)改為石橋。因橋可通三山驛,故名館驛橋,俗名驛前橋。清道光十八年(西元……[詳細] |
![]() | 現(xiàn)存的法海寺位于于山北麓羅山,座南朝北,沿中軸線主要建筑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等。山門磚砌門樓,為近年建。首進天王殿,面闊三間,石柱上接木抬梁屋架,單檐懸山頂。左右各帶一附樓,為過街樓通道。殿前為停車場。二進為正殿大雄寶殿,面闊三間,石柱上接木抬梁屋架,單檐歇山頂。左右各帶一單間附殿,左右抄手游廊。庭院滿鋪石板……[詳細] |
![]() | 公正古城墻,位處鼓樓區(qū)觀風亭西側(cè)。相傳為漢無諸冶城的東城墻遺址,晉建子城及唐、宋、明三代建的城垣皆沿用舊址。城墻殘高約四米,殘長約一百五十米。1992年11月被福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城墻西五十米,城墻東、南、北各十米。……[詳細] |
![]() | 薩鎮(zhèn)冰附葬于其父薩懷良墓中,墓位于福州市西郊火峰山南麓(今172醫(yī)院后山坡上),坐北向南,如意形,面寬5.65米,深11.3米。二層墓埕,三合土夯筑。墓碑為青石,高62厘米、寬84厘米。碑面鐫刻:“雁門,清懷良薩公喬梓壽域,光緒乙酉年孟冬吉旦立!笨瑫,字徑9厘米。墓柱對聯(lián):“天留福地,世被恩澤!蹦圭R鐫刻:“春秋多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