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系太平軍在虞山東嶺的軍事設施,于同治元年(1862年)為防御清軍進攻而筑。作圓形,占地五六畝,用黃石壘成,高不及肩,無出入處,似山野堡壘。今尚存100多米![詳細] |
![]() | 龍南遺址位于蘇州吳江市梅堰鎮(zhèn)龍南村西南,平(望)湖(州)公路北側,北距梅堰袁家埭新石器時代遺址2公里。1984年因修筑公路發(fā)現(xiàn)遺址,1987年12月至1988年2月和1988年11月至1989年1月,由蘇州博物館與吳江文管會先后進行了兩次發(fā)掘,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河道1條,房址13座,灰坑20個,墓葬17座,水井1口,路1條……[詳細] |
![]() | 徐靈胎墓,在吳江縣八坼鎮(zhèn)凌益村田心里。徐靈胎,原名大椿,更名大業(yè),后以字行,晚號回溪道人,吳江縣人。清代著名醫(yī)學家,又工文辭,通曉音律、水利諸學。所著《樂府傳聲》一書,頗受戲曲家重視。清乾隆三十六年(1171),徐靈胎第二次進京,不久與世長逝。次年春,歸葬于吳江縣越來溪黃字圩(今屬吳縣),乾隆五十七年(1792)遷葬今……[詳細] |
![]() | 梅堰遺址位于吳江縣梅堰鎮(zhèn)北2公里袁家埭村,西距太湖3.5公里,遺址面積約6萬平方米。1958年和1959年冬,曾在這里發(fā)現(xiàn)大量獸骨、鹿角。1960年江蘇省文物工作隊與蘇州市文管會進行了發(fā)掘,揭露面積143平方米,發(fā)現(xiàn)有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存。馬家浜文化層中發(fā)現(xiàn)了以蛤蜊殼、草木灰、蘆葦鋪墊的地面,并有約略排……[詳細] |
![]() | 吳江區(qū)運河古纖道,全長約1800米,始建于唐,重建于元至正年間,所以又稱“至正石塘”,明清兩代多次修葺,現(xiàn)存駁岸的巨型青石即為元代遺存。吳江運河古纖道,位于吳江汽車站的東側。一位當?shù)氐耐跣沾迕窀嬖V記者,這里原先遍布夾竹桃和雜草,沒有路,也沒有人。但,就在幾天前,一些工人過來忙碌開來,除去雜草,才有了今天這段長約200米……[詳細] |
![]() | 思本橋又名思汾橋,位于同里鎮(zhèn)西南郊潦浜村的橋港里。據(jù)同里舊志記載,為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年)里人葉茵建造。1995年4月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吳江市境內現(xiàn)存最古老的橋之一。葉茵是宋代著名詩人,此人樂于善舉,曾為里中修建多座橋梁,思本橋即其一,俗名思汾橋,思本取名“當思以民為本”之意。思本橋架于橋港里……[詳細] |
![]() | 東廟橋時代:宋地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全橋除民國年間增置花崗巖欄石、望柱外,其他均由初建時的武康石構筑。武康石也叫紫石,石面布有細小的蜂窩眼,顏色深赤,原產(chǎn)于浙江省武康(已于1958年并入德清縣),宋代及元代時,江南一帶常用這種石頭來造橋,東廟橋上的大部分構件為此石,可佐證其的最初建造年代確實是在宋代。水盤石和排柱渾厚……[詳細] |
![]() | 張應春烈士墓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市北庫鄉(xiāng)。張應春,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11月11日生于吳江縣黎里葫蘆兜村(今黎里鎮(zhèn)北厙社區(qū)黎星村)。這一天,是農(nóng)歷十月初一,農(nóng)諺中有云“十月芙蓉應小春”,故取名為蓉城,字應春,號秋石。張應春從小就讀于本村私塾和國民初級小學,后隨父進入黎里女子高級小學學習,由于勤奮刻苦,各門功課都……[詳細] |
![]() | 麗則女學校位于南濠弄東端,與退思園僅一墻之隔。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由退思園園主任蘭生之子任傳薪創(chuàng)辦并任校長。麗則女學校址有校門、國恥紀念碑、教學大樓組成,1995年4月19日經(jīng)省政府【蘇政發(fā)[1995]48號】批準列為第四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為吳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光緒三十三年(1907)春,女……[詳細] |
![]() | 陳去病故居同里鎮(zhèn)三元河畔,有一條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遠處,便是陳去病故居。大門面街臨河,罩墻高聳,環(huán)靜幽靜。陳去病故居是一處古樸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點平方米,門楣上方原有“孝友舊業(yè)”匾額,進門見有半亭、家祠舊跡,百尺樓、浩歌堂等建筑,歷經(jīng)風雨滄桑,垣幾近殘危房。進門朝東有一月洞門,楣額“綠玉青瑤館”五字……[詳細] |
![]() | 龍南遺址位于吳江縣城西南29公里的梅堰鎮(zhèn)龍南村,平湖公路北側,北距梅堰袁家埭遺址2公里。1984年發(fā)現(xiàn),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1987年12月至1989年1月,蘇州博物館和吳江縣文物管理會進行兩次發(fā)掘,揭露面積約800平方米,遺址文化堆積,包含崧澤文化與良渚文化的過渡期、良渚文化早期和良渚文化三個時期。崧澤文化與良渚……[詳細] |
![]() | 王錫闡紀念館(王錫闡墓及祠)座落在蘇州市吳江區(qū)震澤鎮(zhèn)西圩(今震澤中學旁),這里樹木翠郁蔥蘢,環(huán)境肅穆幽靜。清乾隆《震澤縣志》記載:“處士王錫闡在十都鎮(zhèn)西圩。”墓修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即王錫闡逝世后第二年。顧炎武贈詩有“白云滿江天,高士今何處”之句,故墓碑題刻為“高士王曉庵先生之墓”。道光七年(1827),里人……[詳細] |
![]() | 柳亞子紀念館坐落在歷史文化名鎮(zhèn)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汾湖鎮(zhèn)黎里古鎮(zhèn)上,東鄰上海,北接蘇州,南連浙江,太浦河穿過古鎮(zhèn),東西兩頭連接著巨浸分湖與京杭大運河,“318”國道及“蘇同黎”公路縱橫交錯,“蘇嘉杭”、“-滬”高速在黎里均設有出入口,交通非常便利。柳亞子紀念館,是一座清代乾隆年間的優(yōu)秀建筑,又是一處近現(xiàn)代的重要史跡,原為……[詳細] |
![]() | 慈云寺塔座落在吳江市震澤鎮(zhèn)。震澤,是太湖的古稱,鎮(zhèn)以湖名,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個終年流淌著運河水的小鎮(zhèn)上,文物古跡遍布,其中,最為知名的是慈云寺塔。?慈云寺塔位于禪寺山門內庭院中,開門見塔,仰視塔頂,高聳入云,令人肅然起敬。??慈云寺塔,是一座磚身木檐的樓閣式塔,六面五級,總高38.44米,塔底層有?回廊,每邊長……[詳細] |
![]() | 坐落于吳江市區(qū)江陵南路的吳江博物館興建于1998年10月,竣工于2000年6月,同年7月1日對外開放。這是一座氣勢雄偉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現(xiàn)代化建筑,占地面積1216平方米,建筑面積3653平方米,它是吳江文化標志性建筑之一。館內收藏陶瓷器、青銅器、玉石器、書畫、錢幣等各類文物一萬余件。展示了吳江數(shù)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詳細] |
![]() | 震澤古鎮(zhèn)AAAA 震澤鎮(zhèn)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西南部,為江南五大桑鎮(zhèn)之一。鎮(zhèn)內慈云塔高聳,遺“三國孫吳流風;禹跡橋拱伏,傳上古圣賢偉業(yè);小巷悠長,古韻猶存;師檢堂、思范橋,訴說百年沉浮。天文學家王錫闡博覽群書,學究天人,兼通中西之學,其所著的《曉庵新法》三百年來稱頌學界。在繼中國亞麻絹紡名鎮(zhèn)、中國麻紡集群產(chǎn)業(yè)基地等稱號后,吳江震澤又添新……[詳細] |
![]() | 先蠶祠AA ![]() 時代:清地址: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鎮(zhèn)五龍路口在古代,蠶神有著重要的地位,漢族勞動人民為了向蠶神表示敬仰,并表達蠶農(nóng)對來年豐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蠶農(nóng)們對蠶神進行祭祀,并衍生出許多風俗。先蠶祠是漢族古典廟堂式建筑,正面門樓飛檐斗拱,氣勢軒昂。旁側是八字形清水磚壁,樸素雅潔,再前過柵門是小廣場,原是香客集散處。三座拱門正……[詳細] |
![]() | 師儉堂位于江蘇吳江震澤鎮(zhèn),為江蘇與浙江的交界處。師儉堂曾為震澤望族徐氏所有。宅院占地二千多畝,坐北朝南,面闊五間,六進高墻深宅,共有大小房屋147間。院內集河埠、行棧、商鋪、街道、廳堂、內宅、花園、下房于一體,街中建宅,宅內含街。建筑布局上三條軸線巧構空間組合,營造出凝重古樸的傳統(tǒng)中式風格,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詳細] |
![]() | 導 游 盛澤位于吳江市最南端,以“日出萬綢,衣被天下”而聞名于世。 三國時,吳赤烏三年(240年)吳司馬盛斌在此屯兵結寨,后人稱之為盛寨。因西瀕大水,寨又改為澤,延用至今! 看 點 盛澤絲綢 已有3000余年歷史,早在明清時期盛澤就有織機近萬臺,歷史上曾與杭州、蘇州、湖州并稱為中國的“四大綢都”。 蓋有“江蘇盛澤”……[詳細] |
![]() | 導 游 慈云塔最早建于赤烏三年(238-251年),相傳三國時,孫權將夫人尚香誆騙回東吳后,國太建塔,讓公主登塔西望蜀道,寄托綿綿情思,故留下“望夫塔”的傳說。介 紹 塔身六面五級,磚木結構,由塔壁、回廊、塔心組成。塔內的第四、五層有楠木剎柱直透頂端。 每逢夕照之時,登塔遠眺,北望洞庭,南瞰麻溪,《震澤八景》謂之“慈……[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