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后瓦灘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廟頭鎮(zhèn)牛墩村后瓦灘組,南距前瓦灘組約300米。整個遺址北半部分為自然村莊,約60余戶,多為陳姓;南半部分為花木基地。遺址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地形由北向南漸低,文化層厚度不明,地表散見有夾砂紅陶鼎足,缽形器口沿,以及夾砂紅褐陶釜、泥質紅陶內(nèi)彩缽、碗、杯等殘片和鹿牙等。屬青蓮崗文化遺存。……[詳細] |
![]() | 東墩漢墓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廟頭鎮(zhèn)東柳村十五組,村民仲興和仲繼才家屋后,為一處人工堆筑而成的土墩,地方村民有的稱其為“九畝墩”,可想而知以前此墩的高大程度。由于村民取土和雨水沖刷原因導致墩子逐年縮小,現(xiàn)存高約2.5米,底徑約50米,據(jù)考察為漢代墓葬,曾發(fā)現(xiàn)石板、花紋磚,采集到四嬸規(guī)矩銅鏡、五銖錢幣以及灰陶缸等。墩四周……[詳細] |
![]() | 沭城仲氏家族墓地,明代,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沭城鎮(zhèn)城北體育場東南角,墓地面積約約15000平方米。沭陽仲氏始祖仲由沭陽仲氏系仲氏南宗,元末明初時遷入沭陽。仲氏家族墓地“文革”期間地面遺跡被毀,地面已無明顯標志。2008年,沭城仲氏研究會聘請文物專家對該墓地進行勘探,并確認了墓葬的具體位置。該墓地南臨公園路,北距青島路……[詳細] |
![]() | 虞姬溝位于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zhèn)顏集街,因為虞姬生長而得名,河邊風景秀麗。虞姬溝發(fā)源于新沂縣獲邱山(蹋球山),位于時集鄉(xiāng)東南部,流經(jīng)沭陽縣顏集、廟頭、賢官等鄉(xiāng)鎮(zhèn),接薔稚河入海,全長一百多公里。虞姬為秦末人,史稱名虞,一說姓虞,今沭陽縣顏集鎮(zhèn)人,此溝因虞姬而得名虞姬溝。虞姬溝南臨虞姬鎮(zhèn)街道,自顏集鎮(zhèn)穿鎮(zhèn)而流向東,北為農(nóng)田,河……[詳細] |
![]() | 沭陽閘,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沭城鎮(zhèn)城南居委會西南淮沭河上。新中國成立后,導沂整沭工程從1949年10月21日動工,至1951年初步竣工。沭陽閘自1958年8月16日動工興建,1959年10月竣工。它的構造為雙層交叉式。上層為調節(jié)淮沂水位服務于灌溉、航行、供水等功能的節(jié)制閘,下層為解決淮沭新河以西大片土地排澇問題的并列……[詳細] |
![]() | 袁枚手植藤,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沭城鎮(zhèn)紫藤花園小區(qū)內(nèi),距今近300年歷史。蒼勁虬曲的主干,胸徑52.4厘米,瘤紋嶙峋,表同虬龍,彎彎曲曲的側生枝,伸條舒葉,漫天飛舞,盤附于一株胸徑45.2厘米、古樸肅穆、甘當俯首孺子牛的古槐。古槐高達11.9米,綠蔭蒙茸,給若大一個庭院繡裝成一幅綠的天幕。暮春三月,紫藤花開,一串串淡……[詳細] |
![]() | 沭河,位于山東省南部及江蘇省北部。源出山東省沂蒙山區(qū)的沂水縣沂山南麓。同沂水平行南流,過郯城縣入江蘇省。原在今宿遷市匯入泗水再入淮河。1128~1855年黃河南徙奪徐州市以下泗水河道和淮陰市以下淮河干流入海。后因河床淤高,黃河在1855年又北徙,留下廢黃河故道,沭河失去了入淮的水道。河道紊亂,主要分兩支:北支東經(jīng)沭陽縣……[詳細] |
![]() | 官墩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官墩鄉(xiāng)官墩村六組,原官墩鄉(xiāng)供銷社院內(nèi)南距324省道約80米,村民周新家屋后。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是一處漢唐聚落遺址,面積10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上部覆蓋著1米多厚的黃泥沙,保存情況一般。地表可采集到漢代云紋瓦當、板瓦等殘片;唐代的青瓷罐、碗、盤口壺、灰陶罐等殘件,F(xiàn)該遺址地面較……[詳細] |
![]() | 呂洪磚井,該井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周集鄉(xiāng)周樓村呂洪莊組村莊之中,井盤和井欄均為青石材質,井盤外徑1.2米、內(nèi)徑0.6米、厚0.2米;井圈高0.8米。井壁為磚筑,深度不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農(nóng)村開始使用手壓井后磚井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因廢棄停用,村民考慮安全現(xiàn)將井欄立于井口起到防護作用。該井南邊緊臨小水塘,周圍為小樹林,……[詳細] |
![]() | 南宅遺址俗稱“小土墩”,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耿圩鎮(zhèn)郭圩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遺址東西長140米,東西寬120米,面積約15000米。文化層厚度1.5米。第二次文物普查采集遺物有夾砂紅陶缽、鼎、甑、泥質紅陶缽、罐、盤、石斧、鏟等殘件,陶器紋飾有指甲紋、附加堆紋、斜方格紋等,并發(fā)現(xiàn)有大量的紅燒土遺跡,屬青蓮崗文化……[詳細] |
![]() | 馬廠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耿圩鎮(zhèn)郭圩村馬廠莊,是一處新石器、西周的聚落遺址。遺址呈饅頭狀,中心部位高出地表2.5米。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5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第二次文物普查采集有新石器時代的夾砂紅褐陶、泥質紅陶鼎、陶豆、陶鬲殘片以及大量的鹿角獸骨,主要屬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及青蓮崗文化遺存……[詳細] |
![]() | 桑墟烈士墓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桑墟鎮(zhèn)條河村八組。1959年沭陽縣人民政府將在解放戰(zhàn)爭中犧牲的烈士遺骸,遷到桑墟安葬,共二十六座,計42名烈士,其中一墓共安放了十七位烈士。整個墓地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2008年當?shù)厝嗣裾谠沂勘奈鱾扔种匦蘖艘蛔沂勘,碑?米。是桑墟鎮(zhèn)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墓地雜草叢生,道路不暢……[詳細] |
![]() | 逍遙廳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沭城鎮(zhèn)虞姬公園(原城北公園)內(nèi),是一座民國時期的仿古建筑。整個建筑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一進三開間。抬梁式架構和歇山頂構造古色古香。前后有廊,匾上“逍遙廳”三字為當時縣書法高手司志奇所寫,為顏體書法,遒勁古樸,可惜毀于“文革”,2001年由薛伯愚重新題寫,柳體書法,大雅莊重。逍遙廳自外部測廳……[詳細] |
![]() | 舉人圩墓群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新河鎮(zhèn)沙河村舉人圩組,該墓群北面是新堰路,南邊是村落,上面遍植花木,是一處六朝至唐代的墓群。墓群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曾有部分小型磚室墓被破壞。平整土地時已將封土夷平,1985年調查時地面散見墓磚,采集有六朝時的青瓷片、隋“五銖”銅錢、唐三彩陶器片、四耳青釉罐。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未發(fā)現(xiàn)……[詳細] |
![]() | 張宅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耿圩鎮(zhèn)郭圩村張宅組,是一處新石器、西周聚落遺址。遺址西部高東部低,形狀不規(guī)則,南北長約150米,東西長約120米,面積約1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度不詳。第二次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地表遺物有夾砂紅陶綴足鼎,繩紋夾砂紅褐陶鬲、罐、泥質紅陶鬶等殘片,屬青蓮崗文化遺存。本次調查僅采集少量夾砂、泥質紅陶陶……[詳細] |
![]() | 古栗林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西部,主要沿虞姬溝一線呈帶狀分布,以新河和顏集兩鎮(zhèn)最為集中。新河鎮(zhèn)周圈村的古栗林占地120畝,有百年以上的古栗樹566課,古銀杏172棵,植于清朝中后期,按易經(jīng)八卦布局,雖經(jīng)百年風雨,依舊生機盎然。顏集鎮(zhèn)花晏村的古栗林約有80多畝,圩口村共有板栗樹約千余棵,分布在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詳細] |
![]() | 廟墩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隴集鎮(zhèn)西南約3.5公里的廟墩村邵莊組,為一處西周至漢代的聚落遺址。遺址高出地面2—3米,東西長約40米,南北長約30米,面積約1000平方米,保存情況較差,文化層厚約1米左右。地表遺物不豐富,有西周的夾砂紅陶鬲、甗及漢代的泥質灰陶罐、瓦當殘片。遺址遠離村莊,四周是農(nóng)田,交通不便![詳細] |
![]() | 郭圩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耿圩鎮(zhèn)郭圩村四組南約300米處,遺址西側緊鄰丁郭路,路寬約5米。當?shù)卮迕穹Q此處遺址為“大墩”。該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50米,東西寬約100米,面積15000平方米,略高于四周,一條半弧形小徑從遺址中穿過。據(jù)當?shù)厝罕娭v述,原墩很高,因耕種、取土、雨水沖刷等原因,現(xiàn)存高約1……[詳細] |
![]() | 駐丘井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賢官鎮(zhèn)駐邱村二組,北距一組村民姜經(jīng)通家約50米。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該井是一座宋代生活用井。當時井欄為砂巖,圓柱形,內(nèi)徑0.65米,高0.55米,井身用楔形灰磚券砌,中腹徑1.1米,深5米左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停止使用。現(xiàn)在該井坐落在四面環(huán)水,面積約20平方米的地塊上,井周圍種植楊樹![詳細] |
![]() | 舉人圩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新河鎮(zhèn)沙河村舉人圩組,遺址北面是新堰路,南邊是村落,上面作為花木基地遍植花木。是一處唐代村落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高1.2米,文化層厚約1.5米。據(jù)說是清代舉人仲成武住在此處而得名。1985年調查時地表遺物可采集到瓷片,可辨器形有壁形底碗,餅形底缽、瓜棱形壺等。由于移木取土對遺址造成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