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圩漢墓,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茆圩鄉(xiāng)王圩村(現為楊興村)四組,遺址面積大約為1000平方米,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fā)現,封土殘高2米,底徑20米,四周為農田。采集有花紋磚,泥質灰陶罐、盤等殘片。東距廟茅路約400米,徐增力家西約300米,遺址上有現代墳墓多座,現上為農田,種植莊稼和樹木。由于村民耕種、雨水沖刷等原因對遺址造……[詳細] |
![]() | 萬北井,宋代,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萬匹鄉(xiāng)萬匹村十二組的村莊中心,村民候紅俠和李樹華家西側,同時也在萬北遺址范圍內。井欄為整石雕琢而成,砂巖質地,唇口,外壁微狐,壁厚0.1米,口徑0.53米,底外徑0.95米,高0.6米,有一處裂紋。井壁為平磚圈砌,腹內徑1.2米,因淤積深度不詳,據說很深,可測深度僅2米。為防止小孩子……[詳細] |
![]() | 黃善宅遺址,為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茆圩鄉(xiāng)黃善宅村五組(村民張英才家屋后),南距西潼路約80米,是一條南北向的高嶺地帶。原遺址高出地面3-4米,由于村民耕種、取土,現存高約1.5米。西面村莊,北面一片松樹林,面積約500平方米,文化堆積不明顯,遺物稀少,有夾砂紅陶鼎足,泥質紅陶平底缽及石斧殘片等……[詳細] |
![]() | 平墩遺址,漢代,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茆圩鄉(xiāng)平墩村西南。該遺址地勢平坦,殘高1.5,東南為友誼河,現在為農田,面積約1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左右,地表采集有云紋瓦當,板瓦殘片,泥質紅、灰陶器殘片,可變器形有罐、壺、瓿、盆等。村民長期農業(yè)生產,取土建房,雨水侵蝕等原因使該墩逐漸削平![詳細] |
![]() | 茆圩墓地,漢代,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茆圩鄉(xiāng)茆圩村境內。附近村民在茆圩鄉(xiāng)茆圩村進行農業(yè)生產時發(fā)現該墓葬。該墓為石室墓,石棺當時被村民掀掉棺蓋,墓葬受到了嚴重的損壞,文物部門對其墓進行了清理,出土器物有灰陶罐,紅陶器等。該地是否為古墓群,未做進一步勘探![詳細] |
![]() | 沭陽古城墻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城鎮(zhèn)城門南新陽大橋北岸,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一年,道光十八年兩次增修加固,整體平面呈“半圓形”,全長500米,現尚存百余米,保留在沭城北岸,石堤均用長條型石板推砌,2000年江蘇省文化廳拔款130萬修繕。據該縣縣志記述:明朝萬歷年間,知縣徐可達率民眾以磚修筑城墻,周長855丈,高2……[詳細] |
![]() | 沭宿?谷罩袑W紀念塔,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沭城鎮(zhèn)虞姬公園(原城北公園)內,占地1500平方米。1995年7月7日動工,1997年建成,共7層,高27.5米,其中底座平臺高1.937米,象征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開始。 底層直徑8.69米,層層收縮,頂層直徑5.79米。塔頂裝56只風鈴,含“居安思危,警鐘長鳴”之意……[詳細] |
![]() | 萬山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官墩鄉(xiāng)戴山村一組北面,山北為二組。該遺址具體年代不詳,坐落于村莊前,一個典型的紅巖山,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大部分已被村民開采,尚有有一小部分殘留,后地方政府禁止開采。一承保該山的村民建一簡易兩間紅瓦房位于山頂部北側,作為守護山體的住所。山的南麓有一座明代官人墓葬,近年來已被盜掘,據說后人于2……[詳細] |
![]() | 小山頭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韓山鎮(zhèn)西南約300米處,韓山的陽面,據說此山因淮陰侯韓信曾在此駐兵而得名,為一處西周至漢代的遺址,性質不明。小山頭高約35米,遺址自山頂向南側山坡分布,形狀不規(guī)則,南北長約40米,東西寬約30米,面積約1000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分為2層,下層屬商周文化層,有夾砂紅陶鬲足,繩紋泥質……[詳細] |
![]() | 沈墩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韓山鎮(zhèn)東北范圩村十二組(原為朱沈村五組或沈墩組),是一處宋代村落遺址。遺址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0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僅厚約0.5米,遺物稀少。第二次文物普查采集的器物有醬釉瓷瓶,小陶壺及“太平通寶”、“淳化通寶”、“天禧通寶”錢幣等。此次調查地表只有少量瓷片、瓦片,缺乏典……[詳細] |
![]() | 后馬墩遺址是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韓山鎮(zhèn)東北呂莊村七組的一處宋代村落遺址,東為呂范路,路東為八組。遺址東西長約180米,南北寬約11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高出地表約3米左右;液谏奈幕瘜又袃H有少量遺物,保存情況較差。第二次文物普查時曾采集到磚瓦、四系硬陶罐、長柄殘銅鏡、“太平通寶”、“淳化通寶”銅錢等。第三次全……[詳細] |
![]() | 石墩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韓山鎮(zhèn)石平村四組,北為小徐莊,西南距五組約300米,東距溫道春家約50米,為一處宋代村落遺址。遺址分布在土墩上,墩上面為約1米厚土層,土層下為山石,故當地老百姓稱之為“石墩”,因此得名。墩中心呈龜背狀隆起,直徑約150米,面積約10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地面可采集到影青瓷、白瓷和硬……[詳細] |
![]() | 桔園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韓山鎮(zhèn)西北1.5公里桔園村2組,該遺址北臨通往韓山鎮(zhèn)的韓桔路,西近工官河,其余兩面為農田、村莊。是一處宋代村落遺址。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保存情況較好。第二次文物普查曾采集到的遺物有帶柄銅鏡殘片,青、白瓷片等。距地表1米左右,發(fā)現宋代磚井,并出土大量的磚瓦。由于村民建房取土、農業(yè)耕作、雨……[詳細] |
![]() | 七英雄烈士墓,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沭城鎮(zhèn)七雄社區(qū)七雄村南500米處。綠色的柴米河畔,聳立著一座飛檐翹角的六角亭。亭右芳草萋萋,花開花落,散溢著沁人心脾的幽香;亭左松柏森森,蒼翠欲滴,掩映著七座烈士墳墓。這就是坐落在沭陽縣七雄鄉(xiāng)七雄村的七英雄紀念碑亭。亭中高豎一塊長方形巨碑,正面上 書--寫七英雄紀念碑六個大字,字跡工……[詳細] |
![]() | 新沂河,沂河下游新辟排洪河道,為泗、沂、沭河洪水東調南下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江蘇省北部,中運河以東與廢黃河以北。沿河主要建筑物有駱馬湖出口處的嶂山節(jié)制閘;鹽河通航的南、北套閘;?趽醭庇u壩;沭陽城關跨河公路橋等。多年來,新沂河在消減水患、促進商品糧基地建設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 沂河原為古泗水的支流。新沂河的入?诿[詳細] |
![]() | 項宅墩墓群,漢代,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顏集鎮(zhèn)北約2.5公里的周項村,第二次文物普查發(fā)現,有人工修筑的封土墩4座,存高2.5、底徑45米左右,占地面積約350平方米左右。保存情況較好,采集標本有“半兩”、“五銖”、“大泉五十”銅錢、陶罐殘片、花紋磚等,F為農田,地勢略高于四周![詳細] |
![]() | 惜紅亭,現代建筑,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沭城鎮(zhèn)虞姬公園(原城北公園)內,北臨城后路、南臨無錫路,東臨上海路,西距北京北路。是為紀念新四軍的三位女戰(zhàn)士而建造。該亭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高約9米,亭為六角,亭墻寬為3.56米。亭下有水泥底座,底座亦為六角,寬為4.5米。保存情況較好,是該縣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
![]() | 曙紅橋,現代橋梁建筑,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沭城鎮(zhèn)虞姬公園(原城北公園)內。湯曙紅,男,漢族,江蘇灌南人,中共黨員。193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被任命為團長。7月5日,他率領3團戰(zhàn)士,在鹽河、涵養(yǎng)河的交匯處五里槐,伏擊日本侵略軍,殲敵多人,擊沉擊翻日軍汽艇、木船多艘,打響了東灌沭地區(qū)民眾抗日第一槍。1939年7月1……[詳細] |
![]() | 前套河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賢官鎮(zhèn)西北前套河村(現改為興莊村)一組,是一處漢代聚落遺址。存高3米左右,面積約2萬平方米,保存情況較好,文化層厚約0.8米。第二次文物普查采集有泥質灰陶罐、盆等殘片、“大泉五十”銅錢等。此次普查未發(fā)現漢代典型遺物。2017年6月地方老百姓將該遺址推平改為水稻田,保存較差。……[詳細] |
![]() | 羊墩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潼陽鎮(zhèn)陰平居委會六組,是一處漢代聚落遺址。遺址地勢較為平坦,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80米,面積約8000平方米,高2米左右,文化層厚度不詳。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地表散布泥質灰陶豆盤、花紋磚,銅鏡殘片等。此次調查采集到泥質灰陶、紅陶、黃褐陶殘片以及磚瓦碎塊等,紋飾有繩紋、弦紋、方格紋等。該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