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琳厝—全國最大古民居AAA 宏琳厝—全國最大古民居“宏琳厝”又稱新壺里。位于坂東平原南部的演溪之畔。建于1795年。建造者為六都巨富黃宏琳。梅溪上游的演溪在這里打了個深灣,民間地理上視為“玉帶”,宏琳厝就建在河灣內的玉帶環(huán)抱里,形似玉帶環(huán)腰。隔河而望,從近到遠是由低到高的五重平行山脊,被稱為“五重案”,“門迎五重案,前有玉帶環(huán)”,背靠柯洋仙峰,古時被認為是一處風水寶地。宏琳厝占地面積17823.28平方米,分為前后直進三座正厝,中間設兩道橫街,左右各兩列橫厝,隔以36扇風火墻,有大小35個廳堂,30個天井,25個花圃,666個房間,住有100多戶900多人。規(guī)模之大,世間少有。整個建筑按中軸線對稱原則設計建造,厝內廊回路……[詳細] |
林則徐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禁毒教育基地、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基地,三坊七巷重要旅游景點之一。林則徐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偉大的中華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驅、“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他“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高尚情操,時刻激勵著我們。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籌建于1961年,1982年對外開放。包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林文忠公祠”和“林則徐史績展”兩大部分,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是全國林則徐文物收藏中心、林則徐精神展示中心、林則徐資料研究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林則徐專題紀念館。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是林……[詳細] |
冰心文學館AAA 冰心文學館坐落在長樂市冰心公園左側,于1997年建成并對外開放,是全國第一個以個人命名的文學館,為福建省、福州市的德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宣傳和研究冰心的文學成就、弘揚冰心的“愛心”精神,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冰心的故鄉(xiāng)長樂建設冰心文學館,于1997年8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冰心文學館位于長樂市區(qū)愛心路193號,占地13畝,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配套建有70畝的冰心公園。整體建筑風格以灰、白色為主要基調,質樸無華、平易近人。既吸取福州地方民居風格,又推陳出新,充分表現了建筑典雅、明快、親切的藝術形象和現代建筑的地方新風格。1999年被評為福州市十佳優(yōu)秀建筑景觀和福建省雙十佳優(yōu)秀……[詳細] |
鄧拓故居AA 鄧拓(1912~1966年),原名鄧子健,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qū))竹嶼人,家住道山路第一山房。父鄧鴻予舉人出身。民國15年(1926年),鄧拓就讀于福建省立第一高級中學。民國18年,考入上海光華大學社會經濟系。翌年冬,加入中國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參加中國共產黨。翌年秋,轉學到上海法政學院,曾任社會科學家聯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區(qū)黨團書記,中共法南區(qū)委宣傳干事、宣傳部長和南市區(qū)工委書記等職。1949年秋,任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同年冬,受聘為北京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58年,調離人民日報社,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分管思想文化戰(zhàn)線工作;主編北京市委理論刊……[詳細] |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位于福州市著名風景名勝區(qū)鼓山腳下。紀念館占地30畝,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1998年11月竣工并對外開放。整座建筑融中西建筑風格為一體,以內廣場為中心,組織起序廳、陳列廳、半景畫館、辦公樓、文物庫房等空間序列。館體建筑具有福建土樓的風格。大門兩旁疊落水池中聳立著兩組現代藝術銅雕,分別為《曲折》、《崛起》,寓意著福建人民在曲折中奮進,在探索中崛起,給人以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力感。大門橫楣上鑲嵌著大型花崗巖浮雕《邁向新世紀》,浮雕由“奮斗”、“勝利”、“騰飛”、“輝煌”等畫面組成,象征著八閩兒女艱苦創(chuàng)業(yè),孜孜探索,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革命、建設的光輝歷程和美好前景。內廣場為……[詳細] |
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以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為中心,包括中坡炮臺、昭忠祠、英國領事分館、輪機車間、繪事院等多所船政遺址;展現了近代中國科學技術、新式教育、工業(yè)制造、國防建設、西方經典文化翻譯傳播、東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豐碩成果;折射出立志進取、積極作為、虛心好學的傳統(tǒng)文化神韻,形成獨特的船政文化。它是中國近代工業(yè)的重要發(fā)源地,被譽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先后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及國防教育基地。馬尾地處福建閩江下游出海口,與臺灣僅一水之隔,自古是福州母城的水上門戶,近代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1985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之一。早在1866年左宗棠、沈葆楨在這里創(chuàng)辦福……[詳細] |
龍山會議舊址位于閩侯縣荊溪鎮(zhèn)桃田村龍山。龍山位于福州市閩侯縣與晉安區(qū)交界的山嶺中,原屬桐口鄉(xiāng),現屬荊溪鎮(zhèn)桃田村。這里山高坡陡,叢林茂密,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是地下黨人活動的區(qū)域,是革命老區(qū)村。抗戰(zhàn)勝利前夕,中共福建省委書記曾鏡冰派莊征到福州聯系過去隱蔽下來的少數黨員,開展城市工作。莊征來到福州后,聯系了孟起、林白等人,開始發(fā)展組織,建立據點,開展活動。在此基礎上,于1945年8月建立了中共閩江工委(簡稱江委)。江委以福州城市為中心,以福建農學院、協(xié)和大學等大中學校為工作重點,通過學生工作,大力發(fā)動群眾,開展愛國--,同國民黨腐敗統(tǒng)治作斗爭。1946年11月25日至1947年1月15日,在中共福建……[詳細] |
紅軍攻克羅源城紀念碑、紀念墻位于羅源縣革命烈士陵園內。紀念碑于1984年建立,碑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葉飛題寫。紀念碑為花崗石體,南面刻碑文,頂為紅旗造型,東面和西面上部有紅旗、五星造型。高約25米,花崗巖石基座。紀念墻為花崗巖石主體,高3米,長10米。中間嵌8塊長50厘米寬80厘米的青祿石浮雕。紀念墻于2009年建立,以文字說明的形式,生動地再現了1934年8月14日紅軍解放羅源城的歷史畫-卷。文字共分成9個部分,分別是:前言、戰(zhàn)前會議、偵探敵情、西門開戰(zhàn)、突破南門、主攻北門、全城解放、威震敵營、影響巨大,還配有攻打羅源城戰(zhàn)斗經-過要圖。文字記述的主要戰(zhàn)斗經-過如下:1934年8月上……[詳細] |
福清市漈頭革命歷史紀念館位于福清市陽下街道漈頭村。漈頭村是福清市重點老區(qū)基點村,是中共福清縣委的誕生地。20世紀20年代末,在上海、蘇州、福州讀書的福清籍學生共產黨員回鄉(xiāng)開展革命宣傳,傳播馬克思主義。1930年秋,福清黨團混合支部成立,謝廷清任書記。1932年秋,成立中共福清特支,何文成任書記。1934年1月,中共福清縣委在漈頭村成立,何文成任書記。從此,漈頭村成為福清革命重要據點。1941年4月,福(州)平(潭)沿海抗日游擊隊第8中隊在漈頭村組建。漈頭村人民為革命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后犧牲了10位革命烈士。為記錄從上世紀20年代至1949年福清人民的革命斗爭史,中共福清市委、福清市人民政府……[詳細] |
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文林路將軍山東南麓。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園建于1979年,占地130余畝。陵園主體建筑群由福州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碑、烈士墓、軍人墓、長安堂和辦公樓等組成。建筑面積4941平方米,依山而建,居高臨下,氣勢雄偉,莊嚴肅穆。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園大門的兩側門擇榕城“三山”為特征,從正門沿332級臺階拾級而上,首先進入福州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館為三層樓式,平頂重檐,廳周四廊,雄偉壯觀。該館于1995年建成開館,全館陳列面積285平方米,以雕塑、油畫、圖志和烈士遺像、遺物、革命文物圖片等資料為主,反映福州人民革命斗爭的光榮歷史,以史育人,展示先烈的豐功偉績。紀念館的首層為序廳……[詳細] |
陳炳奎烈士陵園位于福清市陽下街道漈頭村。陳炳奎烈士,原-名陳祖進,1907年生于福清市陽下鄉(xiāng)漈頭村。曾任中共福清特支委員、福清縣委書記、閩中特委委員等。1934年,陳炳奎與陳金來、余長鉞等領導“南西亭”暴-動-,抓斗土豪地主,把沒收的糧食、衣物等分給貧苦農民,震驚了國民黨福清縣當局。當日本侵略者在華北制造事端,民族存亡處于緊急關頭,陳炳奎日夜奔波于閩中各地,宣傳黨的“團結起來、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主張,與-腐朽勢力進行頑強斗爭。1937年2月14日由于叛徒出賣被捕。在獄中,陳炳奎給侄兒陳應明寫信,向組織報告自己及4位難友(王于潔、黃孝敏、余長鉞、潘濤)的被捕經-過和獄中表現。敵人置辦上等酒席,……[詳細] |
中共福建省委南陽舊址位于福建省長樂區(qū)江田鎮(zhèn)南陽村。南陽村是福建著名的革命基點村。南陽村位于長樂、福清、閩侯三縣市交界處,從長樂江田至南陽村,高山夾峙,一徑深入,途中有三道隘口,地形十分險要。194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由永泰縣龍嶼鄉(xiāng)官烈村兔耳山遷移到長樂南陽村。閩中特委機關及閩中游擊隊和省委武裝隊伍也隨著進駐南陽村。距村五里許的九坑山(筆架山)山洞,是當年省委機關安放電臺和召開秘密會議的地點。省委機關在南陽村期間,領導全省地下黨組織,開展抗日反頑武裝斗爭,召開省委干部會議,組織學習毛澤東《一九四五年的任務》的報告,舉辦兩期黨員干部訓練班。1945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撤出長樂南陽村。19……[詳細] |
高士其故居位于福州市鰲峰坊東口南側,背靠于山,為明代遲清亭舊址。始建于明代,坐南向北,四面風火墻,前后五進,面積2500多平方米。高士其故居1號花廳原有四進,除第一進為三開間住房外,二、三、四進為假山、魚池、花園0,遲清亭即建在此。清道光年間后,多被改為住房。民國初期,高士其父親高贊鼎在花廳二進魚池東側建一幢雙層小樓,它是高士其青少年時期的住房。花廳現僅存兩進,占地面積僅四百平方米。3號主座前、后共五進,入石框大門為首進,穿斗式木構架,硬山屋頂。三面環(huán)廊,廳堂三開間,中間為廳,兩旁有前、后廂房,左廂房為其父高贊鼎、母何吟閣住房。二、三進同樣是三開間,有插屏門隔成前后廳,廳兩側為前后廂房,前后廳……[詳細] |
中共福州市委舊址位于三坊七巷安民巷立本弄3號、2號,建筑面積約350平方米。1926年4月,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共福州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成立,是最早的中共福州地方組織,直屬中共中央領導。地委成立后,領導工農學婦運動蓬勃發(fā)展,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跡。當時地委機關的活動大部分設在北大路北后街13號方爾灝家和安民巷立本弄3號的徐深、余哲貞夫婦住所。2015年8月,中共福州市委決定對該舊址進行修復、保護和利用,并于2016年4月正式向公眾展出。展陳的內容主要是在大革命時期,福州進步青年在中共中央、共青團中央的指導下,成立共青團福州支部,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中共福州地方執(zhí)委。在黨團的領導下領導福州人民開展反……[詳細] |
將軍山原名老虎山,為紀念1996年初春三軍聯合演習期間,一百多名將軍登山觀戰(zhàn)之盛況,平潭縣委、縣政府于同年4月1日決定更改山名,使該區(qū)的旅游開發(fā)主題更為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設置在當時將軍們作戰(zhàn)指揮的山洞中,當時的器具擺設都原封不動,內有一小放映廳,播放當年軍事演習的壯觀場面。山下有古代摩崖石刻,適合愛好書法者參研。山中有一處長數百米的一線天,山路曲折迂回,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極富挑戰(zhàn)性。該風景保護區(qū)將以部隊軍事演習遺址為基礎,逐步建成以祖國統(tǒng)一為主題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開展軍事野營、夏令營、專題郊游等活動的好去處。將軍山上有很多景點,如:一線天、恐怖谷、將軍塔等等。地址……[詳細] |
林祥謙烈士陵園位于閩侯縣祥謙鎮(zhèn)枕峰村福夏公路東側的枕峰山西麓。林祥謙于1982年出生在閩侯縣尚干鎮(zhèn)的一個貧農家庭,他1906年進入馬尾造船廠當學徒,1912年進入漢口江岸機務工廠當鉗工,1913年轉到工務修配廠當鐵路工人。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領導工人運動的總機關-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成立,并創(chuàng)辦了《勞動周刊》,在工人中進行廣泛而通俗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教育。1921年12月下旬,中共武漢地委、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武漢分部負責人陳潭秋找到林祥謙等人,希望他們團結工人,組織江岸工人俱樂部,以此作為對敵斗爭的指揮部。林祥謙受到很大的啟發(fā)和教育,開始走上革命道路。不久,他擔任京漢鐵路江岸工人俱樂部……[詳細] |
長門炮臺長門炮臺位于連江縣官頭鎮(zhèn)境內、閩江口北岸、長門山巔,于清道光十四年(1835年)由民族英雄林則徐親自選址和設計建造,后經光緒八年擴建而成,清政府曾在這里設立長門提督。據史料記載,長門炮臺建設年限還早于廈門胡里山炮臺。炮臺整體建筑氣勢十分雄偉,外觀呈圓柱形構造,營壘高四丈多,厚五尺,周長九十丈,占地近50畝。長門炮臺作為閩江口第一道防線,曾在1884年的中法馬江海戰(zhàn)中寫下光輝的一頁,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站在炮臺旁,近可俯看閩江口勝景雙龜鎖口,遠可眺望川石、壺江、粗蘆三島,引人遐思。如今,長門炮臺已被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詳細] |
文林山革命陵園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文林路。陵園始建于1988年,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513平方米,建有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陳列館、紀念廣場等。陵園依山,占地面積10公頃,坐北向南。烈士墓平面為長方形,土石結構,三級墓坪,面寬26米,縱深90米。第一級墓坪為土質,廣植花木。拾級而上至二、三級墓坪,石塊鋪就。第三級墓坪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中間并列兩座墳墓,東側是空軍戰(zhàn)斗英雄杜鳳瑞烈士墓,西側是革命烈士墓。兩墓封土均呈圓柱形,高1.2米,直徑約1米。革命烈士墓前立一塊巨大的青石墓碑,正面刻楷書“革命烈士之墓,公元一九五八年五月,福建省福州市人民委員會立”,背面刻88位革命烈士姓名。烈士墓后……[詳細] |
連江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連江縣城西郊玉泉山麓的虎頭山上,地處104國道旁。連江縣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辛亥革命時期,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連江占10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人民解放事業(yè)犧牲的烈士達735人;解放后,在剿匪、抗美援朝和東山島戰(zhàn)役、中越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以及抗洪救災等保家衛(wèi)國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犧牲的烈士有180余人,在連江犧牲的外地籍烈士也很多。為緬懷先烈,中共連江縣委、連江縣人民政府于1957年8月在縣城北門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園。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縣城高樓崛起,街面拓寬,陵園相對變得低洼狹窄,紀念碑更顯得矮小。1994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將陵園遷至城郊玉泉山麓的虎頭山上,1999年8月16日,……[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