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喜古屬冀州,虞時為董國,夏時為唐國,商時為桐宮,有葛國。
春秋時為晉曲沃,別名新城下國,晉國都城曾設于此。
戰(zhàn)國時屬魏,仍為曲沃。
秦代析二縣,改曲沃為左邑,東為桐鄉(xiāng),西為左邑,屬河東郡。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漢武帝劉徹東巡,途經左邑桐鄉(xiāng),聞南越破而喜,遂改桐鄉(xiāng)為聞喜,屬河東郡,此為聞喜建縣之始。
王莽新朝,改左邑為洮亭。
東漢,廢洮亭,省左邑并入聞喜,屬河東郡。
三國,屬魏河東郡。
西晉,屬司州河東郡。
十六國時相繼屬前趙、后趙、前秦、后秦。
南北朝時期,屬北魏東雍州正平郡,后屬西魏、北周正平郡,武成二年(560)改屬絳州。
隋,屬絳州。
唐,屬河東道河中府絳州。
五代初,屬河中府絳州,后漢乾祐元年(948)改屬解州。
北宋初,屬陜西路永興軍解州,后屬慶成軍解州。
金代,屬河東南路解梁郡軍,后改寶昌軍。
元代,屬晉寧路解州。
明,屬山西布政使司平陽府解州。
清,雍正七年(1729)屬絳州。
中華民國元年(1912),直屬山西省政府。
1914年,屬河東道。
1927年,屬山西省。
1937年,劃歸山西省第七行政專員公署。
1943年2月,中國共產黨在聞喜縣石門、橫榆和夏縣、垣曲縣的部分村建立垣南縣,7月,在同蒲鐵路以北的一區(qū)(縣城)、四區(qū)(郭店)、五區(qū)(栗村)和夏縣、安邑部分地區(qū)建立稷麓縣,1944年,垣南縣改為康杰縣。
同年,聞喜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轄同蒲鐵路以東、垣南縣以西地區(qū),屬中國共產黨太岳區(qū)五專署。
1945年,撤銷康杰縣,原屬聞喜地區(qū)復歸聞喜縣。
同年,聞喜縣禮元、東鎮(zhèn)、薛店、畖底一帶28個村歸屬絳南縣,聞喜、稷麓、絳南3個縣同歸晉冀魯豫邊區(qū)太岳三專署。
1947年,聞喜縣解放。
同年6月20日,撤銷稷麓縣,原屬聞喜地區(qū)復歸聞喜縣。
9月17日,絳南縣上寬峪、中寬峪、下寬峪3個村劃入聞喜。
次年8月,撤銷絳南縣,聞喜縣原境域恢復,歸晉綏邊區(qū)第十一專署。
1949年8月,聞喜縣屬運城專區(qū)。
1954年7月,運城專區(qū)與臨汾專區(qū)合并為晉南專區(qū),聞喜縣屬晉南專區(qū)。
1970年5月,晉南專區(qū)分為臨汾、運城2個地區(qū),聞喜縣屬運城地區(qū)。
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運城地區(qū)設地級運城市,聞喜縣屬運城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