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仵村基本情況
東仵村地處丘陵區(qū),依山面河,位于縣城南4公里。東南至范家莊2.5公里,南至嶺東溝3公里,西至西仵1公里,北至東旺1公里。相傳,古為仵村,因仵姓居此而得名,后因水患分為兩處,東仵村居東,故名東仵。系獨村。以農業(yè)為主,東仵村盛產紅棗,素有黎城棗鄉(xiāng)之稱。黎城落子發(fā)源地,黎城落子,亦稱上黨落子。在清道光初年,東仵村藝人李鎖柱根據武安落子唱腔、板眼,吸收了黎城的民間曲調,創(chuàng)造出一種具有黎城地方特色的新劇種,并創(chuàng)建了本縣第一個戲班,演出后頗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喜愛,此即黎城落子的雛形。全村110戶,總人口335人,耕地1035畝,糧食總產264噸,農民人均純收入5734元。東仵村支村兩委干部5人,黨支部轄有黨員23人,東仵村還有一家養(yǎng)羊場、一家蘑菇場和一家磚廠,并且是全縣肉羊繁殖基地。
全村農民收入以農業(yè)和外出務工為主,是純農業(yè)村。東仵村是省級新農村建設重點村,在各項惠農惠民政策的引導下,目前,全村主要路段已全部實現硬化,投資20余萬元的村口填溝造田、防洪渠、護村大壩、文化活動廣場四項惠民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參加新農村合作醫(yī)療有298人,參合率達到95%,切實解決了農民就醫(yī)難的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民婚育觀念也發(fā)生了轉變,少生優(yōu)生,少生快富,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樣好等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念正在群眾中逐步形成”。東仵村五保、低保對象,在村委會的幫助下,全部納入社會救助范圍;旧畋U辖,按季度足額發(fā)放到困難人員手中,使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