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芮為王畿;商為芮國,因居大河彎曲之處、水草茂盛之地得名芮;西周初,武王封姬姓子弟于今芮城境域建立魏國;春秋時屬晉,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封畢萬于魏,因其城北依中條山,南臨黃河,地勢高峻,得名“魏”,故今芮城又稱古魏,戰(zhàn)國時屬魏;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為河東郡(治安邑)邑地;秦二世二年(前208),魏及風陵屬魏王豹;漢高祖二年(前205),始置河北縣,因處黃河之北而得名,隸屬河東郡;新天鳳元年(14),河北縣屬兆陽郡;東漢時期恢復河東郡名,屬河東郡;三國時屬魏;正始八年(247)為河北縣,屬河東郡;西晉為河北縣,屬河東郡;十六國時期,后秦在魏城置河北郡,河北縣改名安戎縣(名稱來歷失考),隸屬河北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移河北郡治于大陽(今屬平陸),縣復名河北縣,仍屬河北郡;北周明帝二年(558)始立芮城縣,隸屬永樂郡;武成元年(559)分芮城縣置永樂縣,取永久安樂吉祥寓意,次年芮城縣改名長樂縣,取長安久樂吉祥寓意;保定二年(562)長樂縣并入永樂郡;隋開皇三年(583),永樂縣改名芮城縣;十五年(595)撤永樂郡,芮城縣屬蒲州;大業(yè)三年(607)改州為郡,芮城縣屬河東郡;唐武德元年(618)分芮城縣復置永樂縣,次年于芮城置芮州,芮城、永樂縣隸屬芮州;貞觀元年(627)廢芮州復縣,芮城、河北(今平陸)縣屬陜州,永樂縣屬鼎州;八年(634)永樂縣改屬蒲州,又割屬虢州;開元九年(721)改蒲州為河中府,永樂縣屬河中府;五代時期,芮城縣屬陜州,永樂縣屬河中府;北宋淳化四年(993),芮城、永樂縣屬永興路陜州;熙寧六年(1073)永樂縣并入河東縣(今永濟);金代,芮城縣改屬河東南路解州;元代,芮城縣屬晉寧路河中府解州;至元三年(1266)芮城縣并入平陸縣;元貞元年(1295)復置芮城縣;明代芮城縣屬平陽府解州,相沿至清;清雍正二年(1724)改解州為直隸州,芮城縣仍屬解州;1912年1月2日,芮城縣屬山西軍政府河東分府;1913年2月14日,芮城縣屬河東觀察使署;1914年5月23日,芮城縣屬河東道;1930年廢道,芮城縣直屬省府;1937年9月,芮城屬山西第七行政區(qū);1938年3月,日軍侵占運城,同年7月27日,芮城縣屬日偽河東道,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7年芮城縣屬第七行政區(qū);同年5月,芮城民主縣政府成立,屬太岳三區(qū);1948年7月,芮城縣屬晉綏第十一專區(qū)(后改稱運城專區(qū)、晉南中心專區(qū));1950年1月7日,芮城縣屬山西省運城地區(qū);1954年7月,芮城縣屬晉南地區(qū);1970年3月27日,芮城縣屬運城地區(qū);2000年10月31日,芮城縣屬運城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