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古為“上黨”、“潞州”地域,殷商時為黎國。
春秋時,曾為潞子嬰兒國,后并于晉國。
戰(zhàn)國時,屬韓國。
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韓首置上黨郡,后歸趙國。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上黨郡即為其中之一。
東漢沿用秦制,上黨郡屬并州。
建安十八年(213),上黨郡入冀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上黨郡復歸并州。
西晉永興元年(304),上黨郡屬前趙,西晉末年歸后趙。
后上黨郡歸西燕。
東晉太和五年(370),苻堅滅燕,上黨郡入后秦。
太元十一年(386年),慕容永稱帝于長子,上黨郡歸之。
北周建德七年(578),分上黨郡置潞州(是為潞州建置之始),上黨郡屬焉。
州得名,因潞子之國。
隋開皇三年(583),上黨郡廢,移潞州于壺關(guān)。
大業(yè)元年(605),改潞州為上黨郡,隸冀州。
唐武德年間,改上黨郡為潞州,并置都督府。
開元十七年(729),以玄宗歷試嘗在潞洲,置大都督府,并置上黨郡。
開元二十一年(733),潞州、上黨郡屬河東道。
大歷元年(766),置昭義軍。
五代后唐莊宗初,置潞州。
后梁末帝時,改為匡義軍,歲余,后唐滅后梁,改為安義軍。
后晉時期,復為昭義軍;后漢、后周因之。
北宋太平興國初,改昭義軍為昭德軍,后為潞州。
元豐年間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黨郡、昭義軍,隸河東路。
建中靖國元年(1101),昭義軍改為威勝軍。
崇寧三年(1104),復為隆德府,后為昭德軍。
金時期,潞州隸河東南路,天會六年(1128),置潞南遼沁觀察處。
元代潞州屬晉寧路。
初為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
太宗三年(1231),復為潞州,隸平陽路。
明洪武元年(1368),沿用元制。
初,潞州隸行中書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直隸山西行中書;九年(1376),直隸山西布政使司。
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設潞安兵備,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清代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長治城。
1912年,實行省、道、縣3級制,廢潞安府,原潞安府所領各縣均屬冀寧道,4月,于今長治市置潞澤遼沁鎮(zhèn)守使署。
1916年改為潞澤遼沁營務處。
1924年,撤銷營務處。
1930年,撤銷冀寧道,各縣直隸山西省。
1937年,山西省政府(閻錫山政權(quán))置第三、第五專區(qū)。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以太行、太岳山為依托,建立了抗日根據(jù)地。
1945年10月8日,長治解放,以原長治縣為中心,設立長治市,隸屬晉冀魯豫邊區(qū)太行行署三專區(qū),長治市下設三區(qū);當月中旬,長治市(縣級)建立,隸太行四專區(qū)。
1946年6月,長治市升為地級市,直隸太行區(qū)。
1949年9月,太行三專區(qū)與太岳以專區(qū)合并為長治專區(qū),轄長治市,直隸山西省,專署駐長治城,管轄范圍不變。
1950年3月,長治市改為長治工礦區(qū)(縣級),區(qū)政府駐上南街爐坊巷,并從長治、潞城、襄垣、屯留等縣劃入72個村,分南北兩片,南為城郊區(qū),直屬工礦區(qū)領導,北為黃碾辦事處。
工礦區(qū)從長治縣劃入的有19個村;黃碾辦事處從潞城劃入的有11個村,襄垣劃入的有4個村,屯留劃入的有3個村。
1952年3月,工礦區(qū)復為長治市,并恢復為地級市,由長治專區(qū)代管。
1953年7月1日,長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轄。
1958年,長治專區(qū)改為晉東南專區(qū),代管長治市,同年9月,先后將潞安縣和屯長縣大部分并入長治市,下設2個聯(lián)社(屯留聯(lián)社、長子聯(lián)社)和9個人民公社(蔭城、蘇店、潞城、黃碾、城郊、淮海、惠豐、長鋼、潞礦)。
1959年6月,屯長縣劃出,區(qū)劃調(diào)整為2個聯(lián)社(韓店聯(lián)社、黃碾聯(lián)社)和2個人民公社(工農(nóng)聯(lián)盟、海豐)。
1962年,恢復原長治縣和潞城縣。
1945年到1998年的50多年間,曾先后經(jīng)歷了作為山西省轄市由長治專區(qū)代管和晉東南行署隸屬等多次行政區(qū)劃的調(diào)整變動。
2018年6月19日,國務院批準山西調(diào)整長治市部分行政區(qū)劃:撤銷城區(qū)、郊區(qū)合并設立長治市潞州區(qū);撤銷長治縣,設立長治市上黨區(qū);撤銷屯留縣,設立長治市屯留區(qū);撤銷潞城市,設立長治市潞城區(qū)。
同年11月23日,長治市四區(qū)正式掛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