鵓鴿樓村在萊城西南15公里處,地處牛泉鎮(zhèn)南部,距鎮(zhèn)政府4公里。北接張積莊村、西上莊村,東鄰五斗村,西北靠茂盛堂村,兩南是圣井村,南接新張莊村。牛石路(牛泉至新泰石茉)從村穿過。現(xiàn)有人口1303人,可耕地面積1141畝,山場面積5000畝。
鵓鴿樓村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黃姓建村,坐落于云臺山后,小石河兩旁。云臺山中天然洞穴甚多,其中一洞名為鵓鴿洞,多有鵓鴿棲息。村內有二層小樓,引鵓鴿入內,群起群落,在此棲息繁衍,因此,村莊取名鵓鴿樓。居民多來自河北棗強,今全村有劉、王、張、亓、竇、黃、陳、朱、呂、馬、吳、畢、鹿共13姓。
鵓鴿樓村,民國初年隸屬第三區(qū)(汶南區(qū))管轄。1939年-1941年,萊蕪劃為三縣,屬新甫縣圣井鄉(xiāng)所轄。1942年為新甫縣圣井區(qū)所轄。1946年鵓鴿樓村實行土地改革。解放后至1955年加入初級社,1956年轉入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隸屬牛泉人民公社圣井管區(qū)。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后,隸屬牛泉辦事處。1985年至2000年撤處歸圣井鄉(xiāng)所轄。2001年后撤鄉(xiāng)并鎮(zhèn),隸屬萊城區(qū)牛泉鎮(zhèn)。鵓鴿樓村坐落在云臺山后,三面環(huán)山,北面是嶺。東為小黃山,西為杏山,山青水秀,環(huán)境幽雅。雖處山區(qū),但土地肥沃,居民善于農耕,勤于造林。種植小麥、玉米、谷子、地瓜與其它小雜糧。村民過著平靜而殷實的生活。
鵓鴿樓村的近代史是一部光榮的革命斗爭史,一度成為0萊蕪縣黨組織活動的中心。1932年秋,0萊蕪縣委在鵓鴿樓村南云臺山的和尚洞成立。劉仲瑩被選為書記,黃仲華任組織部長,從此對敵斗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同年鵓鴿樓村黨支部成立,朱爾舜任書記。在縣委的領導下,黨員群眾積極開展革命活動。鵓鴿樓村的張美玲同志是萊蕪縣的第一個女0員,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冒著生命危險,積極宣傳抗日救國的革命道理,傳播革命的種子,掩護縣委領導進行革命活動,積極參加支前運動,發(fā)動婦女做軍鞋、磨面、縫衣服、支援前線。她走門串戶說服婦女,動員青年參軍作戰(zhàn)。1939年徂徠山革命武裝起義,竇子江等8名熱血青年參軍。在萊蕪戰(zhàn)役和淮海戰(zhàn)役中,鵓鴿樓村兩次組成幾十人的民工擔架隊走向支前第一線。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只有800多人的鵓鴿樓村就有12位烈士為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1933年夏,因省委組織部長宋鳴時叛變,敵人便衣隊來到鵓鴿樓村搜捕0員。當時縣委書記劉仲瑩、組織委員黃仲華和竇秉坤三人正在小學校里開會。敵人便衣隊進校后,他們三人立即覺察到情勢嚴重,劉仲瑩、黃仲華二人機智地說去找村長便躲出校外,剩下的竇秉坤同志又以去沖開水為名,甩脫盯住不放的特務,越過幾道墻,跑到了張美玲。同志的家里。張美玲同志沉著機智,急忙把他藏進欄圈里,用柴草遮蓋住,躲過了特務的搜捕,使竇秉坤同志虎口脫險。便衣毫無收獲,折騰一通后竄回了縣城。
1977年10月全縣人民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在鵓鴿樓村東南修建中型水庫,擴大了灌溉面積,帶動了農業(yè)的結構調整,擴種了生姜、大蔥等經濟作物。
萊蕪市市委于1991年7月1日在云臺山和尚洞興建了0萊蕪縣委成立紀念碑,縣委成立遺址和尚洞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1日值此建黨80周年,劉仲瑩誕辰90周年之際,牛泉鎮(zhèn)整修了和尚洞遺址,豎起了劉仲瑩的漢白玉雕像,并整修了劉仲瑩故居。
云臺山素有小泰山之稱,山上有紅門、一天門、王母池,山頂有玉皇廟、碧霞祠等占跡。遠近村民有三月三在云臺山趕廟會的習俗。會期三月初一至初六,熱鬧非凡。現(xiàn)在的云臺山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著名的旅游勝地。鵓鴿樓村重視發(fā)展農業(yè),興修水利,發(fā)展基礎建設。1958年,在村西南修蓄水池一座;1972年在村西南、村東南、村北打大口機井3眼,村北修配套揚水站一座,村東南、村西南繞小黃山、杏山修配套水渠2條1600余米,現(xiàn)已被鵓鴿樓水庫東西干渠所替代。1989年在村東村西南鉆深井2眼。1990年在村中小石河上修建水泥大橋一座,1998年修建柏油進村路1000余米,為村民的交通提供了極大的方便。1975年、1994年兩次改河造地260畝。封山育林、綠化面積曾達到2000余畝。
勤勞樸實的鵓鴿樓村人,經歷了40多年的植樹造林、興修水利、筑橋鋪路,使鵓鴿樓村民逐漸富裕起來。酒店個體戶劉金貴投資50萬元開發(fā)云臺山鵓鴿洞旅游區(qū);個體購銷戶張春修建起了鵓鴿樓村第一座二層樓;個體養(yǎng)殖專業(yè)戶黃書新從養(yǎng)雞起家,現(xiàn)在圣井村辦起了養(yǎng)殖、屠宰、蒸烤一條龍的加業(yè),是遠近聞名的勞動致富戶。
富裕起來的鵓鴿樓人,崇尚文明,重視教育。早在1933年萊師畢業(yè)的0員竇秉坤就回村辦起了私立學堂,并以此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以后從未間斷,打破了學校僅為富戶辦學的格局,使有條件的村民都能接受相應的教育。校址設在現(xiàn)在的村委。1969年村委投資數(shù)萬元將學校遷到現(xiàn)在的校址。1984年學校兩改時重新翻修了校舍,達到了六配套標準。現(xiàn)在為張積莊村和鵓樓村的聯(lián)辦小學。自恢復高考以來,每年都有大中專學生榜上有名,從1977年至2002年共有36人考入各級各類高校。
素有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的鵓鴿樓村人,他們用勤勞的雙手譜寫了輝煌的歷史,他們正在為建設美麗可愛的家鄉(xiāng)而努力奮斗。
*數(shù)據(jù)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