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庵村位于萊城東南12公里的蓮花山下。東鄰鋼城區(qū)顏莊鎮(zhèn),西與響水灣連界,北依譚家樓,南鄰尚家莊、沙嶺子村。村里有540口人,380畝地。
《萊蕪縣志》記載:清康熙年間翟姓建村,相繼有呂、王、亓、張、段、劉、畢、李、譚姓遷至本村。相傳有一南方名人云游至此,見此地四面環(huán)山,中間是一片開闊的盆地,東山半腰有一甘冽清泉,乃一風水寶地,若將祖墓遷北可出“真龍?zhí)熳印。等其帶著祖輩骨灰來時,此地已修起了一座廟宇,借泉起名圣水寺“。南方云游者便仰天長嘆,遂將骨灰埋于寺北黃土臺中?滴跄觊g,宮山尼姑廣明、廣緣化緣至此,見寺廟神像破爛不堪,便倡導民間知名人士重修此廟,西至汶南,東到里辛,北到站里,南到蓮花山各村。由于廟宇重修是以兩尼姑發(fā)起,因此圣水寺易名為圣水庵。建村后起名為圣水庵。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圣水庵屬新甫縣,建國后先后隸屬汶南區(qū)南冶鄉(xiāng)、高莊人民公社、顏莊人民公社、南冶鎮(zhèn)、高莊街道辦事處。
寺廟正中有一千年古銀杏樹,據考證乃唐朝所栽。樹干周長3.6 米,高30余米,遮陰面積1畝多地。至今枝繁葉茂果實累累,被列為名樹予以保護。樹下有一清泉,泉眼在東,名曰圣水泉。相傳乃東海之水,遠古時代此地是一片汪洋,此泉乃是海眼。現經有關部門化驗鑒定.泉水含有24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完全達到飲用礦泉水標準。1996年村里投資十多萬元辦起了自來水,清澈甘甜的“圣水”流進家家戶戶。
解放前,大多數家庭靠討荒要飯度日,很多家庭背井離鄉(xiāng),拖兒帶女逃往山西、東北。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全村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到抗日戰(zhàn)爭的巨大洪流中,不少男兒踴躍參軍參戰(zhàn)。當時,不到50戶人家的小村就有十幾人先后參加八路軍。兩名同志犧牲在戰(zhàn)場。解放戰(zhàn)爭中擁軍支前活動更是轟轟烈烈,男兒們組成擔架隊、小車隊,送軍糧,救傷員,跟著0,一條扁擔、一輛獨輪車,推出了一個嶄新的新中國。婦女們也不示弱,在家做軍鞋,攤煎餅,照顧傷病員。閆鳳英老人像沂蒙紅嫂一樣,把傷病員當作自己的丈夫,掩護了不少官兵,被上級命名為支前模范。
解放后在黨的領導下,紛紛組織互助組,走向了合作化。興修水利,植樹造林,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改變了生產條件。昔日的荒山禿嶺今日已郁郁蔥蔥,果園遍布,果實累累,清水常流。合作化時期的老支書翟曰貞同志,1959 - 1961年連續(xù)三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受到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黨的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打著跟斗向上翻。人均收入由改革開放前的320元猛增到現在的3380元。過去人們連做夢都想不到的摩托車、大彩電、小轎車、程控電話已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世代住茅屋的人們如今已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很多人家住上了小康樓。
20世紀70年代以前,圣水庵村缺水。1966年春,村黨支部請水利專家勘察,在村東南方打出一眼機井,水量180立方/小時,從此200多畝旱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穩(wěn)產高產田。全村人心花怒放,奔走相告,從此該村有了當家水。1997年,投資12萬元吃上了自來水,清澈甘甜的“圣水”流人了家家戶戶。
村中間有一條河,把村莊分為東、西兩部分,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1977年春,村黨支部發(fā)動全村群眾利用7天時間修了一座長25米、寬4米的5孔石拱橋。由于人口的增長和村莊的擴大,便民橋已滿足不了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在鎮(zhèn)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村投資4萬元在上游又建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橋。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業(yè)有了長足發(fā)展。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世代目不識丁的山區(qū)農家,大學生、研究生也榜上有名,F有大學本科生6名,碩士生2名。
時代在發(fā)展,人民在前進,圣水庵廣大干部群眾正在以高昂的熱情,與時俱進,再創(chuàng)圣水庵的輝煌。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