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太公呂望始封之地,稱營丘。
春秋曾為杞國地。
戰(zhàn)國為齊國地。
秦為齊郡地。
西漢置營陵縣于營丘(今昌樂鎮(zhèn)東南22.5公里古城),為北?ぶ嗡;又別置柳泉縣,又為劇縣地。
東漢廢柳泉縣,徙劇縣于柳泉縣城西,為北海國治。
三國魏北海國徙治平壽,營陵縣、劇縣隨屬。
西晉初改屬東莞郡,元康十年(300)改屬高密郡。
北魏營陵縣改屬平昌郡,劇縣仍屬北?ぃ轴憬癫厥芯持疾h來屬。
北齊廢營陵縣、劇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復(fù)置營陵縣,改名為營丘,大業(yè)八年(612)營丘縣、都昌縣俱廢入北?h。
唐武德二年(619)復(fù)置營丘縣、都昌縣,六年(623)省都昌縣,八年(625)省營丘縣入北海縣。
宋建隆三年(962),以北?h為軍,境域置昌樂縣,屬之;乾德三年(965),升北海軍為濰州,改昌樂縣為安仁縣,不久復(fù)稱昌樂縣。
金時(shí),昌樂縣屬山東東路濰州。
元時(shí),昌樂縣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濰州;至(后)元三年(1337),昌樂縣并入北海。
明洪武初年,復(fù)置昌樂縣;九年(1376),昌樂縣屬山東布政使司青州府。
清沿明制,昌樂縣屬山東省青州府。
1913年昌樂縣屬山東省膠東道。
1925年屬淄青道。
1928年,裁道存縣,昌樂縣直屬山東省。
1944年,昌樂境內(nèi)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臨東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魯中區(qū)沂山專區(qū)。
1945年8月底,臨東縣撤銷;9月,昌樂縣民主政府在堯山區(qū)大桃花村成立。
1948年5月,昌樂縣解放,昌樂縣民主政府改稱昌樂縣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昌樂縣屬昌濰專區(qū)。
1967年3月,昌濰專區(qū)改為昌濰地區(qū),1981年7月,復(fù)改為濰坊地區(qū)。
1983年10月濰坊地區(qū)改為濰坊市,昌樂縣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