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视频77|亚洲免费一级字幕|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button id="kgiii"></button>
    • <bdo id="kgiii"></bdo>
    • <code id="kgiii"></code>
      <button id="kgiii"><source id="kgiii"></source></button>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程陽永濟橋
        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位于柳州三江縣城古宜鎮(zhèn)的北面20公里處。是廣西壯族地區(qū)眾多風雨橋中最出名的一個。柳州又名龍城,位于廣西中部,距桂林一百多公里,這是一座有著21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到廣西不能不看民族風情,看民族風情不能不到柳州,苗族的節(jié)日、壯族的對歌、瑤族的舞蹈和侗族的建筑被譽為柳州民族風情“四絕”。程陽風雨橋就是典型的侗族建筑,這座橫跨林溪河的木石結構大橋,建于1916年,河中有五個石砌大墩,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它的建筑驚人之處在于,整座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你不得不佩服侗族人巧奪天工的技藝。橋上有欄桿和屋頂,還有…[詳細]
      拉卜楞寺
        位于夏河縣城西1公里處,大夏河將龍山、鳳山之間沖積成一塊盆地、藏族人民稱之為聚寶盆、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聚寶盆上。它與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合稱我國-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拉卜楞為藏語“拉章”的轉音,意為佛宮所在的地方。寺廟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有18座金碧輝煌的佛殿,萬余間僧舍,鱗次櫛比,金瓦紅墻,氣勢非凡。其中,以六大扎倉最為著名。扎倉,藏語意為學院。六大扎倉即六大佛學院:修顯宗的聞思學院,修密宗的續(xù)部上學院、續(xù)部下學院,修天文的時輪學院,修醫(yī)藥的醫(yī)藥學院和修法律的喜金剛學院。其中,聞思學院為全寺中心,有前殿、正殿、后殿三大部分。前殿供藏王松贊…[詳細]
      常德鐵幢
        常德鐵幢座落于湖南省常德市濱湖公園內。常德鐵幢原位于德山山麓乾明寺故寺的左側,1979年1月遷到此處。鐵幢是古代宗教特有的建筑物經幢。一般經幢用石頭或木料建造而成,而這座經幢則是用白口生鐵分段鑄成的,十分罕見。鐵幢的形式是仿木結構圓柱形,分12層,層與層之間挑出短檐,上小下大,形似塔狀,故民間又稱其為“鐵塔”。幢身的下部鑄有半身力士像和釋迦牟尼的佛像,周圍用金剛杵狀花紋、連珠紋和虎、龍等動物圖案作裝飾花紋;中部鑄有般若波羅蜜多心-,以及捐資造幢人的姓名、官職。全幢通高4米余,底部直徑為0.9米,重1520.8公斤。幢底是紅砂巖的石座,高1.42米,石座上裝飾有多層花草圖案,線條流暢,古樸而端莊…[詳細]
      地藏寺經幢
        地藏寺經幢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拓東路原古幢公園內。地藏寺經幢又名“大理國經幢”,俗稱“古幢”。是大理國(937-1253年)布燮(職官名)袁豆光為超度鄯闡侯高觀音之子高明生而建造的。1923年在地藏寺廢墟上修建公園時出土,后來放置在公園內。幢的外形像一座塔,七層,底面呈八角形,通高8.30米,石質。第一層為鼓形幢基,雕刻漢文段進全撰《大理國佛弟子議事布燮袁豆光敬造佛頂尊勝寶幢記》以及梵文《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大日尊發(fā)愿》、《發(fā)四宏誓愿》等佛經。第二層刻四天王及梵文《陀羅尼經》,四角分雕四神及釋迦牟尼坐像,四天王面對四方,頭戴寶冠,身穿甲胄,手持斧鉞寶劍,腳踏夜叉,高約1.20至1.30米。第…[詳細]
      元謀猿人遺址
        位于云南元謀縣大那烏村北約500米的山腰,距縣城7公里。它是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中國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遺址。元謀人在云南省元謀被發(fā)現(xiàn)了,元謀人大概在170萬年前左右。1965年5月1日,地質工作者錢方、蒲慶余等一行在大那烏村北從事第四紀地質考察時,偶然發(fā)現(xiàn)兩顆呈淺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齒化石,為一左一右的上內側門齒。經研究分析,同屬個男性成年人個體,形態(tài)特征與“北京猿人”相似,但比較粗壯,有明顯的原始性狀。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古人類研究所用古地磁測定,生存年代距今約170萬年,為亞洲最早的原始人類。它早于“藍田人”、“北京人”等“猿人”,從而把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人類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萬年。元謀…[詳細]
      藍田猿人遺址
        藍田猿人遺址因出土了藍田猿人頭蓋骨化石和1200多件古動物化石及12件舊石器而享譽海外。經測定,藍田猿人距今約110~115萬年,按照國際學術命名規(guī)范,被命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考古隊在藍田縣陳家窩村附近發(fā)現(xiàn)一具古人類老年女性下顎骨化石和石器工具。1964年在公王嶺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藍田猿人的頭骨化石,具有比北京猿人更為原始的特征。藍田猿人是繼北京猿人之后,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重要的人類化石。這一發(fā)現(xiàn)擴大了我國猿人的分布范圍,豐富了人類物質文化紀錄,它的發(fā)現(xiàn)把人類活動的時間上溯了五、六十萬年,填補了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缺環(huán),為研究人類起源提供了珍貴的科學資料。藍田猿人遺址紀念館屬古遺址…[詳細]
      大汶口遺址
        大汶口遺址分布在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鎮(zhèn)的汶河邊上。大汶口遺址是中國黃河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著名遺址。1959年山東省博物館曾對遺址進行過發(fā)掘,1964年定名為“大汶口文化”,遺址的年代是公元前3500~公元前2500年,遺址的墓地屬于父系氏族社會的遺存。大汶口遺址的面積達82萬平方米,在已經發(fā)掘的5400平方米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133座墓葬和1座陶窯。墓葬均為長方形的土坑墓,其中14座有木槨式葬具;很多墓葬內有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有紅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幾種;代表性的陶器是鼎、豆、壺、背壺、罐、杯、尊、瓶、盔形器等,還有作為禮器的玉鏟以及精美的透雕象牙梳、鑲嵌綠松石的骨雕筒等典型遺物,從這些隨葬…[詳細]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省余姚縣羅江公社河姆渡村。河姆渡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農民在村東北修建排澇站時偶然發(fā)現(xiàn)的。聞名世界的河姆渡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約4米左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層的時代,經過對地層0土的遺物的碳-14測定,確定其年代為距今約六七千年。遺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樁,很有規(guī)律的沿著小山坡呈扇形分布,這是一種干欄式的建筑,其中大的長23米多,深約7米,前廊深1.3米。許多木構件上還有榫頭和卯口,說明采用了榫卯結點的技術,這是中國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木構建筑中最早的榫卯。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稻谷,保存較好,經過鑒定屬于栽培稻的秈稻和粳稻…[詳細]
      周原遺址
        周原遺址位于陜西省扶風、岐山兩縣接壤處,保護面積24平方公里。這一帶是周的發(fā)祥地,文物遺存極為豐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數(shù)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出土數(shù)量多、銘文多、考古價值高著稱,這里因此被譽為“青銅器之鄉(xiāng)”。周原遺址是周文化的發(fā)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陜西扶風、岐山一帶。歷史上的周原遺址范圍北至岐山,南臨渭水,東到今武功,西到今鳳翔、寶雞一帶。東西長達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本世紀50年代后期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先后在此調查、試掘。1976年,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西北大學、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聯(lián)合在此進行一系列規(guī)模較大的發(fā)掘。時至今…[詳細]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西周至漢代礦冶遺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西北3公里,中心地理坐標:東經114�56′,北緯30�05′。面積約250萬平方米。地表覆蓋有厚數(shù)米、重約40萬噸的古代銅煉渣,是中國古代銅礦的重要開采地。銅綠山,根據清修《大冶縣志》載:“山頂高平,巨石對峙,每驟雨過時,有銅綠如雪花小豆點綴土石之上,故名。”遺址于1973年大冶有色金屬公司銅綠山礦在進行露天開采時發(fā)現(xiàn),古礦井大多處在花崗閃長斑巖和大理巖的圍巖蝕變帶和破碎帶內。1973~1979年多次發(fā)掘,清理出西周至漢代不同結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