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縣志》載,元至大間(1308-1311),象山教諭舒(木或)后裔自丹城遷此。明末,張姓祖自寧海遷入。原系濱海鹽場,稱鹽場,后海岸北移,鹽田改為農(nóng)田,以諧音雅化為賢庠。意為培育賢能之地。 |
原系濱海鹽場,稱鹽場,后海岸北移,鹽田改農(nóng)田,以諧音雅化為賢庠,意謂培育賢能之地。 |
因位于濱臨象山港故名賢港村。 |
因位于賢庠最南部,故名賢南村。 |
村北一亭,傳康王(宋高宗)逃難于此換上微服去黃避岙,因名著衣亭;另說農(nóng)歷八月十四珠山廟五尊菩薩抬至亭內(nèi)換新袍行迎神會,故名著衣亭。村由亭得名。 |
因移居碶門頭,故名碶頭陳。 |
村民以曬鹽為業(yè),搭草廠而居,故名鹽廠。 |
原名萬家塘。清代,竹浦山和尚與村民爭塘,訟事數(shù)年,村民獲勝,遂改稱官司塘。村以塘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