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地位于馥園小區(qū),負責天兆馥園社區(qū)事務(wù)管理工作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 |
漢朝時,曹操之子曹植曾住于此,后裔在此分局為“東西南北中”五個曹村,后合聚一村,稱五曹。 |
因青龍河在村南穿村而過,村東又有露溝、東邦溝、毛家溝等,每逢雨季,據(jù)該村關(guān)帝廟內(nèi)碑刻記載“村南低洼多水,澤水成漕”。故名澤漕村。后因連年水災(zāi)。人們?yōu)榧,改澤漕為翟曹?/div> |
漢朝時,該村裴、郭二姓先定居于此。后逐成村落,故名裴郭。光緒三年大旱,全村人幾乎喪盡。幸存者紛紛外逃。后來又聚居了其他姓氏。為紀念前村人起見,仍以裴郭村命名。 |
西漢前此村原名許莊,后因漢初三杰之一張良奉漢王劉邦之命,征討魏王豹時在此村屯兵。因張良后來被漢王封為留侯,村民為紀念張良,故將許莊改名為留侯村。到清朝中期又改名為張良村沿用至今。 |
傳說早在上古時,該村謂鳳凰城。城南門外的土角坡為鳳頭,城西南的魁星樓和城東南角的文昌閣為鳳目。南街土地廟為鳳肚。城東北的三官廟和西北的秸王廟為兩翼,城北的三條坡直通鳴條崗位鳳尾。自春秋周王年間,此地因產(chǎn)陶器出名。改名為陶山,春秋戰(zhàn)國時,范蠡棄官扁舟五湖,經(jīng)商隱居此地。自號陶朱公。此地逐有陶村之說。 |
傳說隋朝時,該村有個大孝子姓紐。為彰其德,村以其姓名日紐村,后分為東西兩個村,該村居?xùn)|,故名東紐。 |
隋朝時,該村有個大孝子姓紐。為彰其德,村以其姓名曰紐村,后分為東西兩個村,該村居西,故名西紐。該村東南1公里處的劉海碑東側(cè)。立有一碑“紐孝子墳”為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