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地位于淮陽、鹿邑、柘城、太康四縣區(qū)交匯處,交通四通八達,公路直通四縣城區(qū),故名。 |
據(jù)《黃氏家譜》記載,清康熙年間黃氏村民來祖從西黃樓分居于此,且前面有周口至商丘公路北建村,故取村名為黃路口。 |
據(jù)《宋氏族譜》記載,明末清初宋氏村民來祖從白樓鄉(xiāng)五谷臺分遷到此處定居,因建有樓房,故取村名宋樓。 |
明洪武年間張氏村民來祖兄弟七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居到此,其中一人在此落戶建村,蓋有樓房,故取村名為張樓。清咸豐年間出一名醫(yī),醫(yī)術(shù)高明,好行善,貧富人看病均能一視同仁,遠近較有名氣,其后人在修了寨,親求匾額為“聞善張樓寨”,后訛寫成門善張樓寨,簡稱門張樓。 |
明洪武年間李、鄭、趙、張四姓來祖遷此建村居住,為紀念人祖爺,在村中建有人祖廟一座,故取村名為人祖廟。 |
明嘉靖年間李姓村民來祖遷此落戶建村,因地勢較洼,取名李洼。清同治年間姚姓從姚樓遷到此村,后姚姓發(fā)展壯大,與李姓商議蓋了樓房,建了新村故改村名為姚新莊。后演化為姚辛莊。 |
據(jù)《葉氏家譜》記載,清道光年間葉姓村民來祖從葉老家遷此落戶建村,取名葉莊。 |
清乾隆年間馬姓村民來祖遷此給大竇樓的開菜園建村,故取名為馬菜園。后馬姓絕嗣,又相繼遷來呂、施二姓,村民仍稱馬菜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