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稱“中莊”,據(jù)萬歷二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596)《靈虛觀重修碑》記;在明萬歷二十四年建在離縣60余里的中村莊,由此可見當(dāng)時(shí)“中莊”已改謂“中村莊”,從明代崇禎四年前更名為“中村”。 |
因該村位于南河邊,故名。 |
相傳每天早晨,村南常起大霧,將村上空遮擋,取名棚霧,后因村中山溝蒲草茂盛改名為蒲泓。 |
古時(shí),從歷山腳下到絳縣張峪、緒魯峪為一峪,總長約35千米。初為田姓始建在此峪上部,稱田家峪。后又有衛(wèi)姓遷居,又稱衛(wèi)家莊。明中后期鄭姓兄弟四人由翼城縣棗園遷居此地。其行一、二、三居上峪村,行四先居木凹,后移居上峪村。田姓隨之遷居他鄉(xiāng)。鄭姓遂將田家峪改稱鄭家莊。1917年民國時(shí)期,改稱上峪村。 |
據(jù)《下峪村志》記載,在明成化年間,王姓始祖王朝棟遷居立莊,亦稱王家峪,此溝中有兩個(gè)村,上村稱上峪村,因而將下村改稱下峪村。 |
因本村坐落在中村村以北,取名為北莊村。 |
一說為張姓始建,因此地有七棵大槐樹,初名七槐村,后有馬姓遷居,張、馬二姓在此地經(jīng)營貿(mào)易,人丁興旺,財(cái)物富盈,將七槐村改為張馬村;另一說薛仁貴征東,其總管張士貴被李世民斬首,其子避禍逃難,坐騎在此累死,為紀(jì)念此馬,故名。 |
為譚姓始建在上閣村東山溝,原名東山溝里,后改為東溝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