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屬吳國。 戰(zhàn)國時期先屬越后屬楚。 楚威王初,于此置金陵邑。 西漢初先屬荊國,后屬吳國,又屬江都國。 元封初年(前110),屬丹陽郡。 東漢建安十七年(212,)改為建業(yè)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復(fù)稱秣陵縣,并分置臨江縣,翌年改稱江寧縣。 三年分為秣陵、建鄴2縣。 建業(yè)元年(313),為避避愍帝司馬鄴諱,改建鄴縣為建康縣。 三國吳、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均定都于此。 隋開皇九年(589),廢建康縣入江寧縣。 唐武德三年(620),改江寧縣為歸化縣,九年改歸化縣為白下縣,屬潤州。 貞觀九年(635),改白下縣為江寧縣。 至德二年(757),為江寧郡治,乾元元年(758),改江寧郡為昇州,并為浙西節(jié)度使治。 上元二年(761),改江寧縣改為上元縣,廢昇州,至光啟三年(887),復(fù)置昇州。 五代吳越國分置江寧縣,上元、江寧2縣同城而治,并為昇州治。 武義二年(920),升昇州為金陵府。 南唐升元元年(937),改金陵府為江寧府,南唐立為西都(以江都為東都)。 北宋開寶八年(975),改江寧府為昇州。 天禧二年(1018),再改昇州為江寧府,并置建康軍。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江寧府為建康府,建行都,置行宮留守。 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建康路。 天歷二年(1329)改為集慶路。 《元史》卷六十二:“天歷二年,以文宗潛邸,改建康路為集慶路!痹└姆Q應(yīng)天府。 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應(yīng)天府稱帝,并稱為南京。 洪武十一年改稱京師。 永樂十九年(1421),復(fù)稱南京。 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清朝改為江寧府,廢南京稱號,屬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屬江蘇省。 1853-1864年,太平天國定都于此,稱天京。 1911年,復(fù)號南京。 1914-1927年,于此置金陵道。 1927年,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轄原南京城外郭以內(nèi)和江浦縣浦口鎮(zhèn),始置南京市。 1928年改為南京特別市。 1930年,改稱南京直轄市,又稱“首都市”。 1949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直轄。 1952年改為江蘇省轄南京市。 1971年江浦縣劃入。 1975年六合縣劃入。 1983年溧水、高淳2縣劃入。 |
春秋時期屬吳國。 戰(zhàn)國時期先屬越后屬楚。 秦代屬會稽郡。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置無錫縣,屬會稽郡。 武帝元封元年(前110),為無錫侯國。 征和四年(前89),復(fù)為縣。 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稱有錫縣。 東漢建武元年(25),復(fù)名無錫縣,屬吳郡。 三國吳,省縣屬毗陵典農(nóng)校尉。 西晉太康元年(280),復(fù)置無錫縣,屬毗陵郡。 隋屬常州。 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無錫州,屬常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降州為縣,屬常州府。 清雍正四年(1726),析置金匱縣,與無錫縣同城為治。 1914-1927年,屬蘇常道。 1934-1937年,為無錫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駐地。 1949年,析無錫縣城和城郊置無錫市,縣、市同城為治。 1953年,升為省轄市。 1983年,江陰、無錫、宜興等縣劃入。 1987年,江陰撤縣設(shè)市。 1988年,宜興撤縣設(shè)市。 1995年6月,無錫縣撤縣改置錫山市,皆由無錫市代管。 2000年12月,撤錫山市改置為無錫市錫山區(qū)、惠山區(qū)。 |
1945年,析銅山縣城郊地區(qū)置徐州市,隸屬于江蘇省。 1948年底,徐州地區(qū)全境解放后,徐州市由山東省直轄。 1952年12月,徐州市劃歸江蘇省直轄,同時置徐州專區(qū),駐徐州市。 1955年后,徐州市、徐州專(地)區(qū)范圍內(nèi)市、縣、區(qū)歸屬多變。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撤徐州地區(qū)。 |
周靈王二十五年(前547),吳國公子季札被封于延陵。 戰(zhàn)國時期,延陵先后屬越國和楚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延陵縣,屬會稽郡。 漢高帝五年(前202),改延陵縣為毗陵縣,仍屬會稽郡。 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毗陵縣為毗壇縣。 隋開皇九年(589),平陳廢南徐州,廢晉陵郡,于常熟縣置常州,因縣為名。 后割常熟縣入蘇州,將常州移治于晉陵縣。 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下江南,占常州,仍襲明制,常州為府,領(lǐng)縣依舊。 1949年4月23日武進解放,城鄉(xiāng)分別設(shè)置常州市和武進縣,實行市、縣分治。 28日,常州行政區(qū)專員公署正式成立。 1952年底撤銷常州專區(qū)。 1953年1月,常州市定為江蘇省轄市。 武進、溧陽、金壇隸屬鎮(zhèn)江專區(qū),1958年7月,鎮(zhèn)江專區(qū)遷來常州,改稱常州專區(qū)。 轄常州、鎮(zhèn)江2市和武進、金壇、溧陽、丹陽、揚中、句容、宜興、溧水、高淳9縣,隸屬江蘇省,并撤銷丹徒縣并入鎮(zhèn)江市,1959年8月,改稱鎮(zhèn)江專區(qū),仍轄2市9縣。 1961年3月,武進縣由鎮(zhèn)江專區(qū)劃歸常州市領(lǐng)導(dǎo)。 1962年6月,常州市改為省轄市。 縣又劃歸鎮(zhèn)江專區(qū)。 1983年3月,武進、金壇、溧陽3縣從鎮(zhèn)江劃入常州市。 |
古屬揚州。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屬吳、越、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會稽郡和吳縣。 東漢永建四年(129),屬揚州吳郡,郡治在吳。 陳禎明元年(587),析揚州吳郡置吳州。 隋開皇九年(589),廢吳郡,改吳州為蘇州。 隋大業(yè)元年(605),復(fù)改蘇州為吳州;三年(607),又改吳州為吳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吳郡為蘇州。 貞觀元年(627),蘇州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蘇州改為吳郡。 乾元元年(758),吳郡改為蘇州。 后唐同光二年(924),升蘇州為中吳軍。 北宋開寶八年(975),改中吳軍為平江軍,屬江南道。 北宋政和三年(1113),升為平江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十二月,改平江府為平江路;二十七年九月,改平江路為蘇州府。 清代因之。 1911年12月,撤銷蘇州府,設(shè)蘇州。 1912年1月,蘇州改為吳縣。 1928年,成立蘇州市政府。 1930年3月,蘇州市并入?yún)强h。 1949年4月,析吳縣城、郊置蘇州市,屬蘇州專區(qū)。 1953年1月,蘇州市調(diào)整為省轄市。 1983年1月,撤銷蘇州地區(qū),與蘇州市合并。 |
五代十國時名靜海,取海疆寧靜之意。 又因地處長江入?,四方通達,后周顯德五年(958)改名為通州,轄靜海、海門兩縣,始筑州城。 宋天圣元年(1023),通州一度改稱崇州,又名崇川。 明道二年(1033)復(fù)稱通州。 政和七年(1117)后,通州一度改為靜?。 元至元十五年(1278)通州升為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恢復(fù)為州。 雍正二年(1724),升通州為直隸州,為有別于直隸順天府通州,稱南通州。 民國元年改為“南通縣”,1949年解放后,把縣城區(qū)及近郊合在一起,稱為南通市。 1953年更名為江蘇省南通專區(qū);同年南通市為省轄市。 1954年南通市轄城東區(qū)、城西區(qū)、唐閘區(qū)、郊區(qū)和天生港鎮(zhèn)。 1958年崇明縣劃歸上海市。 同年9月,南通市改屬南通專署領(lǐng)導(dǎo)。 1962年6月,南通市復(fù)為省轄市。 1970年,南通專區(qū)改稱南通地區(qū),地區(qū)行署駐南通市。 1979年,南通市設(shè)城中、港閘、郊區(qū)3個市轄區(qū)。 1983年,南通地、市合并,實行市管縣體制,轄城區(qū)(由港閘、城中2區(qū)合并)、郊區(qū)2區(qū),代管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6縣。 1989年11月、1991年2月,如皋縣、啟東縣先后置縣級市。 1991年,城區(qū)、郊區(qū)分別更名為崇川區(qū)、港閘區(qū)。 1993年,南通縣置縣級通州市。 1994年4月,海門縣置縣級市。 2001年,狼山鎮(zhèn)劃入崇川區(qū)。 2009年3月,通州市改置通州區(qū)。 2018年5月,海安縣撤縣設(shè)市。 2020年7月,港閘區(qū)并入崇川區(qū),撤銷海門市設(shè)立南通市海門區(qū)。 |
古稱海州,市境古為少昊氏之遺墟。 夏商時,屬徐州之域。 西周時屬青州。 春秋為魯之東境,為郯子國。 戰(zhàn)國時易為楚地。 秦實行郡縣制,在今海州設(shè)朐縣,屬東?。 南朝宋泰始元年(465年),東?ひ浦坞陨;六年(470年),宋明帝失淮北地,僑置青、冀2州治郁州(今云臺山地區(qū))。 東魏武定七年(549年),青、冀2州合并為海州,州治移駐龍苴(今灌云縣龍苴鎮(zhèn))。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瑯琊郡改名朐山郡,朐縣更名朐山縣。 隋開皇初年(581年),朐山郡改為海州,州治由龍苴移駐朐山;大業(yè)初年(605年),復(fù)稱東?。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海州總管府。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海州為金占領(lǐng),屬山東東路;景定二年(1261年),還治朐山,析置西海州,治南城的東?h為東海州。 元初,東、西海州合并為海州,治朐山;至元十五年(1278年),海州升路,置總管府。 復(fù)改海寧府,旋又降為海寧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海寧州為海州,屬淮安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為直隸州;乾隆年間(1736~1795年),改隸江寧布政司;嘉慶八年(1803年),屬淮揚道。 1912年,撤銷海州直隸州,置東海縣,屬徐海道,縣治海州。 1934年,第十三行政督察區(qū)改稱東海行政督察區(qū),轄東海、灌云、贛榆、沭陽、漣水5縣。 1935年1月,連云港埠設(shè)置連云市。 1938年5月,成立偽“連云市公署”。 1941年,改為偽“東?h連云特別區(qū)”。 1942年,改名偽“大海州市”,屬偽淮海省。 1939年后,建立灌云、東?h民主政府,同屬華中區(qū)蘇皖邊區(qū);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山東省濱海專署。 1948年11月,成立新海連特區(qū)行政專員公署,隸屬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公署。 1949年11月,新海連特區(qū)行政專員公署改名新海連市人民政府。 1950年5月,新海連市、東?h合并為新?h,屬山東省臨沂專區(qū);同年12月,新?h分為新海連市、東?h,仍同屬山東省臨沂專區(qū)。 1953年1月,新海連市、東海縣、贛榆縣由山東省臨沂專區(qū)劃歸江蘇省徐州專區(qū)1961年9月,新海連市更名連云港市(縣級)。 1962年6月,連云港市升為地級市,改由省直轄。 1983年3月,東海、贛榆2縣由徐州地區(qū),灌云縣由淮陰地區(qū)劃歸連云港市。 1996年7月,灌南縣由淮陰市劃歸連云港市。 2001年,撤銷云臺區(qū)。 2014年5月,新浦區(qū)并入海州區(qū),贛榆撤縣設(shè)區(qū)。 |
遠古氏族社會時,淮安市境為淮夷、徐夷聚居地。 淮夷的部落首領(lǐng)益率部眾隨大禹治理淮河,被封為伯。 禹的兒子啟繼位六年(前2170)時殺伯益,封其小兒子若木于徐地(今江蘇省徐州、淮安的盱眙和安徽鳳陽一帶),成立徐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前486年),吳王夫差開挖了中國大運河最早河段——邗溝(即京杭大運河揚州至淮安區(qū)段)。 之后徐國先后被吳、越滅國,至滅國時,存續(xù)達1600余年。 亡國后國土最后被楚國兼并。 (資料來源:李白鳳《東夷雜考》;《淮安文學(xué)史》)。 秦統(tǒng)一六國,滅楚,在淮安市境置縣邑有淮陰(今清江浦區(qū)、淮陰區(qū)、淮安區(qū)大部分)、盱眙(今盱眙縣城北)、東陽(今盱眙縣馬壩)。 西漢年間,市境內(nèi)又增置淮浦(今漣水縣西)、射陽(今淮安市東南)、富陵(今洪澤湖中)等縣。 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 三國屬魏臨淮郡、廣陵郡。 西晉因之。 東晉分廣陵郡置山陽郡治山陽(今淮安區(qū)),南朝宋因之。 南齊永明七年(489),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zhèn)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宋泰始二年(549)僑立兗州,治淮陰。 齊名北兗州,曾治盱眙,后復(fù)舊。 梁泰清三年(549)入東魏,改北兗州置淮州,又分置淮陰郡。 隋開皇初改淮州為楚州。 十二年移置山陽。 隋大業(yè)初廢楚州改屬江都郡。 唐武德初置東楚州。 八年復(fù)改楚州。 天寶初為淮陰郡。 乾元初再稱楚州。 南宋端平元年(1234)改淮安州。 元為淮安路。 明清稱淮安府。 明永樂十三年(1415)陳瑄重浚宋故沙河,更名清江浦,并建清江閘,清江浦鎮(zhèn)(今市主城區(qū))由此興起,逐步取代山陽縣為南北交通要沖。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河縣遷治清江浦鎮(zhèn),亦屬淮安府。 民國元年(1912),廢淮安府留清河縣。 1914年改稱淮陰縣。 1914至1921年為民國政府淮揚道治。 1934年為國民政府淮陰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駐地。 1937年民國政府江蘇省政府曾遷此。 1945年,新四軍第一次解放淮陰,建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清江市。 1948年第二次解放,成立兩淮市,旋廢,復(fù)稱淮陰縣,屬淮陰專區(qū)(專區(qū)公署駐沭陽縣)。 1951年復(fù)建清江市。 1952年專區(qū)公署移駐于此。 1954年清江市改省轄。 1858年清江市和淮陰縣合并稱淮陰市。 1964年市縣分置,仍名清江市。 1970年為淮陰地區(qū)行政公署駐地。 1983年撤銷淮陰地區(qū),更名為淮陰市。 2001年更名為淮安市。 2016年,淮安市清河區(qū)、清浦區(qū)合并更名為清江浦區(qū),洪澤縣更名為淮安市洪澤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