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村最早由朱,陳二姓建居,明嘉靖年間從山東來了些做零活的,看到此地人少地多,便返回山東白草坡遷來一些牛姓人到此定居,后又從河南省來了一部分姓牛的,因牛姓居多故名牛莊。 |
該村原屬永青村,因位于永青以南,故名南永青。清嘉慶年間從陜西蒲縣遷來1戶姓雷的在此開窯,光緒十三年(1887)又從山東菏澤縣遷來1戶姓盛的,逐漸成為村落,1936年縣上正式批準(zhǔn)建村。 |
明朝以前,村名叫槐樹堰,明洪武年間趙家遷居于此,人丁繁盛,遂更名為趙家莊。20世紀(jì)40年底,為與聞喜縣南之趙家莊區(qū)別,易名為北莊。 |
該地明代以前無村莊,只有裴晉公寺一座,明代從中呂村(今居太莊)遷來三戶姓呂的,在寺南附近擇地建居,逐漸成為村落,故名大呂村。當(dāng)?shù)厝巳粤?xí)慣于叫大呂村為裴家寺,就因為此地原為裴家寺。 |
該村原名董家莊,因西郝莊董姓于明代遷居此地而得名。到清代更名為南莊(《聞喜縣志》已見此名),據(jù)說該村與北莊之間有一魁星閣,該村在魁星閣之南,故名南莊。 |
據(jù)該村呂氏家譜與房屋梁脊板記載,該村建于明代,因村原為呂姓建居,又居于地勢較高的地方,故名上呂。 |
據(jù)傳村中原住閻,張兩姓,因閻姓女子被選入宮,故取名閻莊,解放后簡化為閆莊。 |
因村南有裴行儉墓及裴家歷代墳塋,靠近村建永青宮,為裴家官員上墳祭祖的行宮,村因永青宮而名永青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