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傳坪寨前自然村南邊溪流叫小蛟溪,后叫“蛟溪”,另一村叫“石下洋”,命名蛟洋。 |
因古時此處有魚塘多達(dá)48口得名。意指此村有很多魚塘,故名。 |
元朝中葉(1320年代間)丘姓遷入居住時,村里住有楊、羅、馬、沈姓,后因其它姓氏遷走,有的不知去向,只剩丘、楊兩姓,因丘姓為主得名。 |
傳說建村初在兩條溪水匯合處有兩相交的大藤,形如蛟龍,故取名華蛟藤;后在麻公凹的路亭上寫有“華蛟亭”,因村民姓華,又有茶亭。故改名為華家亭,簡稱華家。 |
始祖張德才原籍寧化縣石壁鄉(xiāng),于明洪武四年(1371)遷此,因當(dāng)時另有別姓居住,擇地建房地困難,攜家眷去華家馬路坑落戶數(shù)年,不吉利而返回,故稱再投,后稱再興。 |
傳說清代稱忠村,又稱中村,村中溪流曲折處“社路前”供奉英雄人物“真精光祿大夫”,鄰村群眾每到時令,齊集朝神,故名。 |
由坪上、葛坊兩自然村組成,以大村為主,而大村地勢稍平,形成一小塊坪地,故大村稱坪上,行政村也稱坪上。 |
由再嘉、高地兩自然村構(gòu)成,以大村命名,而大村在犀牛磜下,原稱磜下,村民認(rèn)為不雅,改稱再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