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兵臨城,因此地起兵叛亂得名。東漢初年,光武帝三妹劉伯姬請命以平叛亂,劉伯姬到兵臨城后,大放糧草,安撫民眾,聲望大增,平定叛亂后,光武帝封其為寧平公主。后人為紀(jì)念寧平公主,取名寧平城,現(xiàn)簡稱寧平。 |
明成化年間,有個叫常和的人,素有德行,此村又逢集,為了紀(jì)念他,取名常和集。 |
清康熙年間,梁姓人從梁老家(今屬虎崗鄉(xiāng))遷此定居,崔姓人從大崔莊(今屬寧平鎮(zhèn))遷此定居,故名梁崔莊。后崔姓人漸少,梁姓人增多,改名梁莊。 |
明代,趙姓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因莊大,故名大趙。后崔姓人從山東棗林莊遷此,村民多為趙姓和崔姓,改名崔趙莊。 |
清康熙年間,是來自懷慶府李封村大許樓遷來的許鳳所建。許鳳有三個兒子,長子叫福,次子叫安,三子叫樂。在分家時長子、次子住在大許樓,第三子住在小許樓,故名許樓。 |
安姓人首居于此,故名安莊。 |
明代,牛姓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首居,故名牛莊,F(xiàn)牛姓絕嗣,村名未改。 |
明萬歷年間,村有白姓富翁,家養(yǎng)12頭水牛。夏日,主人趕水牛洗澡,趕下12頭水牛,一數(shù)卻有13頭。一連數(shù)日如此。主人頓生疑竇,認(rèn)為是不祥之兆,想除去此禍,免生意外。一日,在趕下水牛前,先在12頭水牛角上都系上紅線。等水牛上來后,發(fā)現(xiàn)多一頭沒系紅線的水牛,白翁急忙把它殺了。不久,白姓富翁家敗。人們傳說,被殺的那頭水牛是“水牛王”。因富翁姓白,后給村起名“白水牛王莊”,后簡稱“白水王莊”,今又簡稱“白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