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臨黃河,北依馬鞍山,因處山坡之頭,故名。 |
地處坡頭村西黃河河道淤積的沙灘上,故名。傳說這里是禹父親鯀治水時留下的一塊息土形成的河中心小島。息土是有靈性的,隨河水漲落而漲落,從不被河水淹沒。原村址于2006年因建小浪底水庫的調(diào)節(jié)水庫西霞院水庫而淹沒,目前僅剩在原西灘遺址上人工圍成的庫心島,以作紀念,F(xiàn)村址位于坡頭鎮(zhèn)政府南。 |
地處濟源至洛陽古道旁,舊時因開店留宿過往行人,發(fā)展成村落后,故名店留。據(jù)金大定十五年(1175),泰山村《大金濟源縣故河清店重修岱廟記》碑石載有此村。 |
傳王姓始祖明初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時,因山溝中盛長柳樹,故取名柳峪溝。 |
傳明初狄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位于溝中,故名。 |
明代洪武年間王姓從山西洪桐縣移民至此,發(fā)展成村后,因溝中栗樹眾多,故取名栗樹溝。 |
原名三岔河村。1982年,因與市里其它鄉(xiāng)鎮(zhèn)村重名,更名為石槽溝村。石槽溝的由來,是因為以前村民居住在山溝中,且以開采萬佛山上的石塊,制作成牲畜吃料的石槽而得名。 |
因白道河穿村南流,村以河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