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视频77|亚洲免费一级字幕|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button id="kgiii"></button>
    • <bdo id="kgiii"></bdo>
    • <code id="kgiii"></code>
      <button id="kgiii"><source id="kgiii"></source></button>
      > 重點推薦 > 海南省市縣歷史沿革

      海南省市縣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趯侔僭街T部之駱越,秦末,屬南越國。

      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海南置珠崖、儋耳二郡,?诘貙僦檠驴ょ殍?h。

      西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罷儋耳郡入珠崖郡。

      西漢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漢元帝采納賈捐之議罷去珠崖郡,此后在雷州半島先后設置朱盧縣、珠崖縣。

      東漢建武十九年(43年),置珠崖縣,隸合浦,?陔`之。

      三國吳大帝赤烏五年(242年),海南改設朱盧、珠官二縣,?谑袑僦楣,后隸朱盧縣。

      晉太康六年(285年),?诘貙俸掀挚ぶ毂R縣。

      梁大同中(535年~546年),置崖州,?诘貙傺轮。

      陳同梁制。

      隋大業(yè)六年(610年),在島南置臨振郡,在西北和北部置儋耳郡和珠崖郡。

      ?诘貙僦檠驴ゎ伇R縣。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置崖、儋、振三州,改顏盧縣為顏城縣,?诘貙兕伋强h。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改顏城縣為舍城縣,析舍城縣置瓊山、平昌二縣,海口地屬瓊山縣。

      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置瓊、崖二州,?诘貙傺轮萆岢强h。

      五代十國期間,海南屬南漢,全島劃為五州(瓊、崖、儋、萬、振)十三縣,海口屬崖州舍城縣。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陔`屬瓊山縣,稱海口浦,為商船聚泊之港口。

      元時先后屬隸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廣西等處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口地屬廣西行省瓊山縣。

      洪武二年(1369年),省瓊山縣。

      洪武三年(1370年),復置瓊山縣,?诘貙購V東布政使司瓊州府瓊山縣,稱?诙肌

      不久,分設?谝欢、二都。

      明洪武七年(1374年),設海口千戶所。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筑?诔牵Q?谒,為海南后衛(wèi)千戶所。

      清初,沿明制。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雍正七年(1729年),設水師營,縣丞署移置?谒。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島沿海設十處海關,?跒榭偪凇

      清咸豐八年六月二十七日(1858年6月27日),正式簽訂中法《天津條約》,另有《和約章程補遺》,增開瓊州、潮州等六口。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雷瓊道為瓊崖道,?诘貙侪傃碌拉偵娇h,稱?谒

      清末設?谏滩壕炀。

      民國元年(1912年),全瓊分設十三縣,稱瓊崖十三屬,?诘貙侪偵娇h,稱?阪(zhèn)(亦稱?谒牵,隸屬瓊崖道。

      [58]民國八年(1919年),瓊崖鎮(zhèn)守府遷設?陴垐@(今解放東路和平影城范圍內(nèi))。

      民國九年(1920年),改設瓊崖善后處,公署仍設在饒園。

      民國十五年(1926年)12月9日,廣東省政府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海口從瓊山縣分出改設市政廳,始稱?谑小

      轄下有第一、第二、第三警察區(qū)。

      民國十七年(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特別市組織法》和《普通市組織法》。

      普通市要求人口達20萬人以上,當時?、汕頭、江門三市人口未達標,是否保留三市的行政資格,省政府委員會會議曾有大討論。

      民國十八年(1929年)8月23日,會議通過將?谑姓䦶d改為?谑姓郑ㄍ瑫r改市政局的有江門、梅菉、九江)。

      民國十九年(1930年)5月,國民政府另頒《市組織法》,廢除《特別市組織法》和《普通市組織法》,提高了設市標準。

      ?谑姓謼l件不具備。

      民國二十年(1931年)2月13日,廣東省政府第五屆委員會第144次會議通過撤銷海口市政局,地域歸瓊山縣管轄。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海口劃為瓊山縣第十一區(qū),區(qū)公所設在瀛海書院(今博愛路市蔬菜批發(fā)部)。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10日,日軍侵瓊,其陸軍和海軍從長流天尾港登陸,國民黨守軍抵抗失敗,中午?跍S陷。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zhàn)爭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38]1949年4月1日,國民黨當局在?诔闪⒑D咸貏e行政區(qū)長官公署,設?谑惺姓I備處。

      1950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消滅國民黨軍駐島主力部隊,?谑薪夥牛姓I備處消亡。

      1950年5月1日,奉中南軍區(qū)命令,成立海口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屬海南軍政委員會領導),負責海口市、榆(榆林)亞(三亞)的軍事管制和接管工作。

      1950年5月25日,經(jīng)海南軍政委員會批準,成立中共?谑形瘑T會。

      同年6月1日,經(jīng)海南軍政委員會批準,成立?谑腥嗣裾,駐地?谑薪夥怕,隸屬海南軍政委員會,至1957年為地級市。

      1958年12月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瓊山縣,行政區(qū)域并入海口市。

      1959年10月27日,國務院批準恢復瓊山縣。

      1967年3月,成立?谑熊娛鹿苤莆瘑T會。

      1968年4月,成立海口市革命委員會。

      (1958~1974年為縣級市)1975年11月22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升格為地級市。

      1982年4月,召開?谑械谄邔萌嗣翊泶髸,撤銷?谑懈锩瘑T會,恢復?谑腥嗣裾

      1983年,降格為縣級市。

      1986年5月31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谑姓缴駷閺V東省轄地級市。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于建立海南經(jīng)濟特區(qū)的決議》,海南行政區(qū)從廣東省劃出,獨立建省,并成立海南經(jīng)濟特區(qū),?谑卸楹D鲜∈。

      2002年10月16日,國務院批復?、瓊山兩市合并,成立新?谑。

      2、三亞市 [海南省]
      三亞歷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瓊臺志》已有三亞村、三亞里的記載。

      根據(jù)考古材料,最遲在1萬年前,海南島就開始了人類的活動。

      先秦時期三亞屬百越諸部之駱越。

      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序列于中國版圖。

      隋大業(yè)六年(610),朝廷析海南島的西南部地區(qū),在臨振縣的基礎上,設立臨振郡。

      唐武德五年(622),改臨振郡為振州,下增設臨川縣;貞觀二年(628),析出延德縣的一部分增設吉陽縣。

      天寶元年(742),改振州為延德郡。

      至德元年(756),改稱寧遠郡。

      乾元元年(758),恢復振州名稱。

      五代十國時期,振州建制仍舊,但領屬有所減少,只存寧遠、吉陽二縣。

      宋開寶五年(972),改振州為崖州;熙寧六年(1073),改崖州為珠崖軍;政和七年(1117),珠崖軍改名吉陽軍。

      明洪武元年(1368),改吉陽軍為崖州;正統(tǒng)四年(1439),廢寧遠縣名,其政區(qū)直接并入崖州。

      從此崖州為散州建制。

      清朝建置沿明朝。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升崖州為直隸州,領萬安、陵水、昌化、感恩四縣。

      民國元年(1912),撤銷崖州,改名崖縣,隸屬瓊崖道。

      [58]民國八年(1919),廣東省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島劃入崖縣政區(qū)。

      1949年至1950年,為榆亞特區(qū)。

      1950年4月,崖縣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

      1954年1月,崖縣納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轄,是年10月,崖縣人民政府機關從崖城搬至三亞鎮(zhèn)。

      [53]1958年,與保亭、陵水及萬寧興隆牛漏地區(qū)合并為崖縣(大縣),1959、1961年先后分開,設置保亭、陵水縣。

      崖縣保留現(xiàn)轄區(qū)域。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三亞鎮(zhèn)轉(zhuǎn)化為人民公社建制,先后屬魚雷公社、榆林公社、三亞公社、南海公社、南海水上運輸公社。

      1959年12月,西沙群島從崖縣分出,入海南行政區(qū)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

      1961年5月,三亞又實行鎮(zhèn)建制。

      1962年11月,三亞鎮(zhèn)和三亞公社合并為三亞公社。

      1964年6月,恢復三亞鎮(zhèn)建制。

      三亞鎮(zhèn)作為崖縣治所,人們已經(jīng)非常熟悉和適應三亞的名稱[53]。

      1984年5月19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銷崖縣設立三亞市(縣級)。

      11月,三亞鎮(zhèn)被撤銷,籌備成立河東、河西街道辦事處。

      1987年9月26日,國務院批準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

      12月30日,三亞地級市正式成立,掛牌辦公。

      南海沿岸的土著“駱越族”就與中原地區(qū)開始往來。

      從那時起,中國漁民便常年不斷地在南海航行和從事捕撈作業(yè),并最先發(fā)現(xiàn)了南海諸島,詳細記載在一種叫《更路簿》(或《水路簿》)的特殊手抄本中,作為航海指南世代相傳。

      先秦海南島與南海諸島屬百越地,《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其中在嶺南地區(qū)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這三郡所轄之地,大都瀕臨今南海的北部和西部海域,也就是東沙群島和西沙群島海域。

      漢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平定南粵之后,在其地設立了儋耳、朱崖、南海、蒼梧、玉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儋耳、朱崖兩郡在海南省。

      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曾至“千里長沙”,即今日西沙群島。

      在1973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文物資料,南海海域被第一次標注在中國地形圖上。

      三國東吳孫權派康泰、朱應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國,康、朱二使親歷南海諸島部分島嶼,并仔細觀察“珊瑚洲”,所著《扶南傳》是世界上最早科學描述珊瑚島成因的文獻。

      晉西晉時,裴淵《廣州記》記載了南海的全日潮和半日潮。

      東晉時,南?ぬ仵U靚定期巡視南海和南海諸島。

      南朝宋國的謝靈運在《武帝誄》中記載,大約在公元410年和411年,宋武帝劉裕“虎騎騖隰,舟師漲!保c盧循進行了一場戰(zhàn)斗,其主戰(zhàn)場即在其所轄的南海諸島。

      隋《隋書》記載,大業(yè)三年(607年)至大業(yè)六年(610年),隋煬帝派常駿、王君政出使赤土國(今馬來半島泰國東南一帶),航程經(jīng)西沙群島的“焦石山”和南沙群島西側(cè)。

      唐《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振州(今海南省三亞市)的疆域“西南至大海三千里”,顯然已包括西沙群島。

      《韓昌黎集》卷21記載了唐穆宗時嶺南節(jié)度使所管轄的四至范圍,其曰:“隸府之州遠者至三千里,懸隔山!嘀迧u!北砻髟谔拼虾VT島不僅已經(jīng)成為振州行政區(qū)劃的一部分,而且?guī)X南節(jié)度使還對南海諸島實施行政管理。

      宋承襲隋唐行政建制。

      北宋曾公亮所著軍事制度和國防大事的《武經(jīng)總要》將九乳螺洲(西沙群島)歸屬宋代海疆。

      南宋《宋史紀事本末》記載,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十二月丙子日,南宋端宗皇帝曾駐驛西沙群島(七洲洋)。

      元延續(xù)宋代之制,中國地方政府繼續(xù)對南海諸島進行管理。

      至元十六年(1279年),根據(jù)元世祖的命令,同知太史院士郭守敬到南海進行測量,即為“四海測驗”。

      其行程“南逾朱崖”,最后“測得南海北極出地一十五度”,這是元代在南海行使管轄權的體現(xiàn)。

      相關史事詩如陳志歲《三沙市》曰:“古國神疆在,先民事跡多。

      宣威南海上,萬里鎮(zhèn)塵波!保ā遁d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至大四年至延佑七年(1311~1320年),朱思本繪、羅洪先增補的《廣輿圖》繪有千里長沙(西沙群島)、萬里石塘(南沙群島),說明元朝依舊將南海諸島列入版圖。

      明有關南海的行政區(qū)劃已日趨穩(wěn)定,中國政府不僅將其完全列入版圖,而且進一步確認它屬于瓊州府管轄范圍。

      宣德五年(1430年)編繪的《鄭和航海圖》將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標繪在中國版圖內(nèi)。

      明代唐胄《正德瓊臺志》“疆域”條中記載:瓊州府有“千里長沙”、“萬里石塘”。

      王佐(1465~1505年)所著的《瓊臺外紀》中記載,萬州轄有“長沙、石塘”,說明南海諸島的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是萬州的管轄范圍。

      可見15世紀時,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已是海南島的一部分。

      清無論是官書,還是地方志,凡記載到南海諸島,無一例外地將其以山川單位置于瓊州府萬州轄下。

      如金光祖《廣東通志》、蔣廷錫《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胡端書《萬州志》、明誼《瓊州府志》等,這些有很高權威性的史書,為我們認識當時南海諸島的行政區(qū)劃,提供了充分、可靠和極具價值的資料。

      同時,雍正二年(1724年)印行的《清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乾隆二十年(1755年)印行的《皇清各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印行的《大清萬年一統(tǒng)天下全圖》和《大清萬年一統(tǒng)全圖》、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印行的《大清一統(tǒng)天下全圖》等,把南海諸島標繪在中國版圖的政區(qū)之內(nèi)。

      清朝官方地圖《清繪府州縣廳總圖》明確地將“七洲洋”劃為中國的一個府,圖上標繪了作為“府”一級行政單位的紅色長方形圖例,這是我們所見到的清代將“南澳氣”、“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和“七洲洋”,即南海諸島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列入中國版圖并設府管轄的最早的一張地圖。

      至晚清時,這一標繪可謂更加清晰。

      王之春的《清朝預柔遠記·寰海全圖》光緒五年(1879年)被作者稱為以中華為中心的世界地圖,詳繪南海和南海諸島,標繪“氣沙頭”(中沙群島)、“長沙”(西沙群島)、“石塘”(南海群島)、“七洲洋”。

      光緒三十年(1904年)印行的《大清天下中華各省州縣廳地理全圖》中,將南海諸島用雙線方格圖例標繪,明確表示為廣東轄區(qū)內(nèi)的府級政區(qū)單位。

      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清政府頒布了《試辦東沙島章程》,擬定了對東沙島實行行政管理的細節(jié),包括“遴委專員”“量予權限”“寬定瓜期”“設立局所”以及經(jīng)費預算和使用等各個方面。

      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后,廣東省政府宣布將西南中沙群島劃歸海南崖縣(今三亞市)管轄。

      二戰(zhàn)時期,日本侵占西沙和南沙太平島。

      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于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1月24日,派海軍“永興”、“中建”兩艦接管了西沙群島,建立收復西沙紀念碑;12月12日,派“太平”“中業(yè)”兩艦接管南沙群島,并在太平島上設立“南沙群島管理處”,并派兵駐守,南海諸島暫時隸屬于海軍司令部。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5月間,國防部召開了西南沙群島建設實施會議,會上決定由海南島特別行政區(qū)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進行行政管理。

      先秦,儋州,古稱“儋耳”。

      先秦時代為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秦朝,象郡之外徼,又為離耳國。

      一名儋耳。

      漢朝,元封元年(前110年),得海上大洲,始設儋耳郡。

      領縣二至來、九龍。

      始元五年(前82年),省儋耳并入珠崖郡。

      初元三年(前46年),并罷珠崖。

      永平十八年(75年),儋耳降附,以潼伊為太守。

      三國,吳赤烏五年(242年),討平儋耳珠崖,以珠崖郡于徐聞。

      齊朝,屬越州。

      梁朝,大同中,置崖州于廢儋耳之地,即今儋州。

      陳朝,崖州仍梁制。

      隋朝,大業(yè)三年(607年),改崖州為珠崖郡,又折崖之西南地,置臨振郡。

      唐朝,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郡為州,將“儋耳郡”改為“儋州”。

      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儋州。

      五代,南漢儋州仍唐制,廢富羅縣。

      宋朝,儋州。

      熙寧六年(1073年),降為昌化軍。

      端平二年(1235年),改為南寧軍。

      元朝,南寧軍,屬瓊州。

      明朝,儋州,洪武元年(1368年),為南寧軍,仍屬廣西。

      尋廢軍號,復為儋州,仍領三縣屬廣東。

      洪武三年(1370年),以屬瓊州府。

      洪武十九年(1386年),以感恩改屬崖州。

      清朝,清初瓊府管州三,縣十。

      儋州、崖州、萬州。

      民國,均設州為縣。

      又稱儋縣,隸屬瓊崖道。

      [24]1950年,海南解放。

      至1992年,儋縣建制沒有改變。

      1993年3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批復同意撤銷儋縣,設立縣級儋州市。

      2008年7月,海南省委五屆三次全會決定,儋州履行地級市權責。

      2015年2月19日,經(jīng)國務院(國函〔2015〕41號)批準,撤銷縣級儋州市,設立地級儋州市,以原縣級儋州市的行政區(qū)域為地級儋州市的行政區(qū)域。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月前,五指山市境內(nèi)的紅毛下峒(今毛陽鎮(zhèn))、番陽峒(今番陽鎮(zhèn))屬崖縣管轄,水滿峒(今水滿鄉(xiāng))、同甲峒(今南圣鎮(zhèn))屬定安縣管轄,指(志)瑪弓(今南圣鎮(zhèn))屬陵水縣管轄;同年3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設保亭、白沙、樂安(因與江西樂安縣同名,當年9月改為樂東縣)三縣,隸屬瓊崖綏靖委員會公署。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2月,隸屬廣東省第九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通什地區(qū)分屬保亭縣、白沙縣、樂東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通什鄉(xiāng)劃歸保亭縣管轄。

      1953年7月,廣東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qū)從樂東縣抱由鎮(zhèn)遷駐通什鄉(xiāng)。

      1955年10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qū)改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通什鄉(xiāng)為自治州首府駐地。

      1963年11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黨委和州政府決定,劃保亭縣通什鎮(zhèn)紅旗公社歸廣東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直接領導。

      1983年5月,境內(nèi)人民公社改為區(qū)公所。

      1986年6月,國務院批準設立通什市(縣級),以保亭縣的暢好、紅山、毛道、南圣區(qū),瓊中縣的五指山、毛陽區(qū),樂東縣的番陽區(qū)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直轄的通什鎮(zhèn)為通什市的行政區(qū)域,隸屬廣東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7年1月,通什市正式掛牌;同年12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撤銷,通什市隸屬海南行政區(qū)和海南建省籌備組。

      1988年4月,海南建省辦經(jīng)濟特區(qū),通什市隸屬海南省管轄,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優(yōu)惠政策。

      1995年7月,管理區(qū)改為村民委員會,經(jīng)濟合作社改為村民小組。

      2001年2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向國務院請示將通什市更名為五指山市;同年7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通什市更名為五指山市。

      2020年2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意五指山市退出貧困縣序列。

      西漢初元三年(前46年),屬朱盧縣。

      東漢建武十九年(43年),改屬珠崖縣。

      三國時,屬珠崖郡朱盧縣。

      晉,屬合浦郡玳?h。

      南北朝時,宋、齊、梁、陳先后分屬越州、崖州、珠崖郡的朱盧縣、珠崖縣。

      隋,屬珠崖郡顏盧縣。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屬容瓊縣。

      唐顯慶五年(660年),析容瓊縣置樂會縣,隸瓊州。

      宋大觀三年(1109年),樂會縣改屬萬安軍。

      宋政和元年(1111年),樂會縣復屬瓊州。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樂會縣西北境新附的519個黎族峒寨的二萬余戶黎族人口置會同縣,屬瓊州路軍民安撫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會同、樂會2縣屬瓊州府。

      明洪武三年(1370年),瓊州升為府。

      民國元年(1912年),會同、樂會2縣屬瓊崖道。

      民國三年(1914年),會同縣改名瓊東縣。

      1950年4月,瓊東、樂會2縣解放,屬海南軍政委員會。

      1951年4月,屬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

      1958年12月,瓊東、樂會、萬寧(北部地區(qū))3縣合并為瓊?h。

      1959年11月,萬寧縣析出復置。

      1968年4月,屬海南行政區(qū)革命委員會。

      1980年1月,改屬海南行政區(qū)公署。

      1984年5月,改屬海南行政區(qū)。

      1988年4月,直屬海南省。

      1991年,為瓊?h,隸屬于海南省。

      1992年11月6日,撤銷瓊?h設立瓊海市,為海南省直轄縣級市。

      文昌市之名的含義為“偃武修文”,即“停止武備,修明文教”之意。

      [25]新石器時代,文昌是百越支族先民活動的地方。

      [25]唐虞時,為南交;夏商周時,為揚越之南裔;秦時,為象郡之外徼。

      [25]漢代,元封元年(前110年),置紫貝縣,邑治設在紫貝嶺之陽,屬珠崖郡;初元三年(前46年),邑治并入朱盧縣,屬合浦郡;建武十九年(前43年),邑治并入珠崖縣,轄屬關系不變。

      [22]三國時期,吳赤烏年間(238年—249年),邑治并入朱盧縣,屬珠崖郡。

      [22]魏晉南北朝時期,晉太康元年(280年),并入朱盧縣,屬交州;北朝劉宋元嘉八年至蕭齊末(431年—502年),并入玳瑁縣,屬珠崖郡;北朝梁大同元年至陳末(535年—589年),并入崖州,屬廣州刺史。

      [22]隋代,大業(yè)三年(607年),置武德縣,屬珠崖郡。

      [22]唐代,武德五年(622年),改平昌縣,屬崖州;貞觀元年(627年),改文昌縣,轄屬關系不變。

      [22]五代十國時期,南漢顯德五年(958年),為文昌縣,屬崖州。

      [22]宋代,開寶四年(971年),為文昌縣,屬崖州。

      [22]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為文昌縣,屬瓊州路安撫司;天歷二年(1329年),改屬乾寧軍民安撫司;至正末(1368年),縣名、轄屬關系不變。

      [22]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為文昌縣,屬瓊州府;洪武三年(1370年),縣名、轄屬關系不變。

      [22]清代,順治九年(1652年),為文昌縣,屬瓊州府。

      [22]中華民國時期,民國元年(1912年),為文昌縣,屬瓊崖綏靖處;民國十年(1921年),改屬瓊崖行政專員公署;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屬瓊崖行政委員會;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屬廣東南區(qū)善后委員會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屬廣東省第九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改屬廣東省政府主席瓊崖辦事處。

      [22]1949年,為文昌縣,屬海南特別行政區(qū)。

      [22]1950年,改屬海南軍政委員會。

      [22]1951年,改屬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

      [22]1968年,改屬海南行政區(qū)革命委員會。

      [22]1980年,改屬海南行政區(qū)公署。

      [22]1984年,改屬海南行政區(qū)人民政府。

      [22]1988年,改屬海南省。

      [22]1995年11月,撤銷文昌縣,設立文昌市(縣級市),文昌市行政區(qū)域同原文昌縣行政區(qū)域,轄屬關系不變。

      [22]1997年7月,文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協(xié)從文城鎮(zhèn)遷往清瀾鎮(zhèn)清瀾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辦公。

      8、萬寧市 [海南省]
      萬寧市之名,源于“萬福駢臻、萬家康寧”。

      [36]在萬寧市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白溝新石器時代遺址,并在舊州文昌園村發(fā)現(xiàn)多件石斧、石錛,這說明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萬寧市繁衍,勞作生息。

      漢代,西漢,在海南島設珠崖郡和儋耳郡2個郡共16個縣,今萬寧市境隸珠崖郡紫貝縣(駐地今文昌市)境;初元三年(前46年),廢紫貝縣,入朱盧縣,屬合浦郡。

      東漢建武十九年(43年),今萬寧市境隸朱崖縣,屬合浦郡,督于交州。

      [31]三國時期,吳國赤烏五年(242年),復置珠崖郡,治徐聞,遙領海南。

      珠崖郡領珠官、朱盧、徐聞3個縣,隸屬交州,今萬寧市境隸朱盧縣。

      [31]晉代,太康元年(280年),省珠崖郡入合浦郡,朱盧縣改為玳?h,玳?h、珠官縣隸屬合浦郡。

      不久,廢珠官縣。

      合浦郡遙領今海南境。

      [31]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大同年間(535—546年),今萬寧市境隸崖州。

      [31]隋代,大業(yè)三年(607年),今萬寧市境隸武德縣,屬珠崖郡管轄。

      [31]唐代,貞觀五年(631年),從文昌縣劃出部分,設立萬安縣、富云縣、博遼縣3縣(3縣今屬萬寧市境),隸屬瓊州。

      貞觀十三年(639年),萬安縣、富云縣、博遼縣均隸屬崖州。

      龍朔二年(662年),劃出崖州的萬安縣、富云縣、博遼縣3縣,振州的陵水縣,增置萬安州,萬安州管轄萬安縣、富云縣、博遼縣、陵水縣4縣。

      天寶元年(742年),改萬安州為萬安郡。

      至德二年(757年),改萬安郡為萬全郡,縣也稱萬全。

      至德年間(756—758年)后,萬全郡隸屬安南都護節(jié)度使,屬嶺南五府經(jīng)略使管轄。

      乾元元年(758年),復萬全郡為萬安州。

      貞元元年(785年),復萬全縣為萬安縣,萬安州管轄萬安縣、陵水縣、富云縣、博遼縣4縣。

      貞元五年(789年)10月,嶺南節(jié)度使李恢收復瓊州,并奏置瓊州下都督府,加瓊、崖、振、儋、萬安等5州招討游弈使,同時停置崖州下都督府。

      咸通三年(862年),萬安州隸屬嶺南西道。

      [31]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萬安地屬萬安州管轄萬安縣、陵水縣2縣。

      轄區(qū)約在今海南島東南部,即約今萬寧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東部。

      [31]宋代,開寶五年(972年),萬安州管轄萬安縣、陵水縣2縣。

      至道三年(997年),屬廣南西路。

      熙寧六年(1073年),降萬安州為萬安軍,并領縣,隸屬瓊管安撫司。

      元豐三年(1080年),復陵水鎮(zhèn)為陵水縣。

      大觀三年(1109年),瓊州的樂會縣割入歸萬安軍管轄,后復隸瓊管安撫司。

      宣和(1119—1125年)中,改瓊管安撫司為安撫都監(jiān),萬安軍隸屬安撫都監(jiān)。

      紹興六年(1136年),廢萬安軍為萬寧縣,萬寧縣以軍使兼知縣事,隸屬瓊州(瓊管安撫都監(jiān))。

      紹興十三年(1143年),復置萬安軍,原屬縣萬寧縣、陵水縣還隸屬,同時,將萬寧縣復名萬安縣。

      [31]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初屬瓊州路安撫司,隸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至元十七年(1280年)后,隸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瓊州路安撫司,管轄萬安縣、陵水縣2縣。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瓊州路軍民安撫司管轄萬安軍。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3月后,萬安軍改隸屬廣西行中書省海北海南道宣慰司。

      [31]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10月,改萬安軍為萬州,隸屬瓊州府,復萬安縣為萬寧縣。

      正統(tǒng)四年(1439年)6月,省州治萬安縣,萬州只領陵水縣,萬州轄區(qū)約在今萬寧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境內(nèi),萬州直轄區(qū)域約在今萬寧縣境內(nèi)。

      正德七年(1512年),設海防營于萬州,管轄“萬里石塘”“石星石塘”“萬里長沙”(即今南海諸島)。

      [31]清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3月前,萬州管轄陵水縣,隸屬瓊州府。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4月后,升崖州為直隸州,降萬州為萬縣,劃歸崖州直隸州管轄,“萬里長沙”“千里石塘”(即今南海諸島)隸屬崖州直隸州萬縣。

      [31]中華民國時期,民國三年(1914年),變更與外省重名的縣名,萬縣改為萬寧縣,歸瓊崖道管轄。

      民國十年(1921年),廢瓊崖道,實行省、縣二級制,萬寧縣隸屬廣東省瓊崖善后處。

      民國十七年(1928年)4月,萬寧縣歸廣東省南區(qū)善后委員公署管轄。

      民國十八年(1929年),萬寧縣公署為缺列三等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月,成立瓊崖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公署,萬寧縣隸屬其領導;同年7月,決定裁撤瓊崖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公署,設立瓊崖綏靖委員公署。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9月,萬寧縣屬廣東省第九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萬寧縣隸廣東省政府主席瓊崖辦公處管轄。

      [31]1950年5月,海南解放,成立海南軍政委員會,萬寧縣歸海南軍政委員會領導。

      [31]1951年4月,歸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管轄。

      [31]1955年,歸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管轄。

      [31]1968年4月,歸廣東省海南行政區(qū)革命委員會管轄。

      [31]1980年1月,歸廣東省海南行政區(qū)公署管轄。

      [31]1984年5月,歸海南行政區(qū)管轄。

      [31]1988年4月,海南建省,歸海南省管轄。

      [31]1996年8月5日,撤萬寧縣,設萬寧市,以原萬寧縣的行政區(qū)域為萬寧市的行政區(qū)域。

      更多資料
      ·海南省2023年省級鄉(xiāng)村振興示范村
      ·海南省2023年省級鄉(xiāng)村振興示范鄉(xiāng)鎮(zhèn)
      ·2023年度海南省衛(wèi)生村
      ·2022年海南各市縣GDP排行榜
      ·海南省2022年度省級鄉(xiāng)村振興示范村
      ·海南省2022年度省級鄉(xiāng)村振興示范鄉(xiāng)鎮(zhèn)
      ·海南省各市縣區(qū)地名由來
      ·2020年度海南省衛(wèi)生村
      ·2020年度海南省衛(wèi)生鎮(zhèn)
      ·2021年度海南省衛(wèi)生村
      ·2021年海南各市縣GDP排行榜
      ·海南省第二批美麗鄉(xiāng)村示范村
      ·第四屆海口市文明村鎮(zhèn)
      ·第六屆海南省文明村鎮(zhèn)
      ·第二屆海南省文明城市
      ·2019年海南省各市縣GDP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