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古代為河畔之嘴,傳說班姓居此,故名班嘴。 |
清同治年間,藕池河中支在此河段上,有三條支流向東流入疏河。稱上、中、下流港,此為上流港,后雅化為游港。社區(qū)依駐地命名。 |
清嘉慶年間,洞庭北濱淤積一洲,稱北洲,咸豐十年藕池潰口,被洪水沖成大小兩處,此為小處,故稱小北洲,曙光村:建社時以合作社比喻初露的朝陽,前景光明而取名曙光社,村名由此而來。 |
取艷東、新征二村各首字命名,意為鮮艷新貌。艷東村:1950年建政時,依垸內(nèi)仁和廟而命名仁和村,后因地處老艷洲東部而命名艷東;新征村:取團結(jié)于四化、邁步新長征之意命名新征。 |
明代,此地有堰塘,因年代古老而稱老堰塘。清咸豐年間,水淹被淤,成洲后稱為老堰塘洲,后雅化為老滟洲。因地處老滟洲,故名,后寫成艷洲村。艷西村:2008年并村時,取艷民和西河兩村首字,命名艷西村。光明村:取前途光明之意命名光明村。 |
取東湖、同民二村各一字而命名。東湖村:依境內(nèi)東湖命名;同民村:合作化時,依境內(nèi)同民巴垸命名同民社,村因此得名。 |
取中木、富民二村首字命名,寓意中興、富裕。中木村:清光緒十八年,有一和尚在此爭得一片田土,遂開溝為界。旁有疏河經(jīng)過,中段搭有一座木橋,名中木橋,又簡作中木,村依駐地中木橋命名;富民村:合作化時,取富國富民之意而命名。 |
育即育樂垸,新即樂新垸,二垸取首字命名為育新,又境內(nèi)育新電排,故名。游港村:清同治年間,因有三條直流東去疏河,稱上、中、下流港,后雅化成上、中、下游港。村依境內(nèi)下游港得名游港村;陶家湖村:劉家瓦屋北面有陶家湖,村因此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