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始建于東漢,因處于九皋山下,依《詩經(jīng)》“鶴鳴九皋,聲聞于天”而得名。 |
很早以前有中費、西費、東費三個自然村,后三村合并取名中費。村民為洗滌方便,把村西溝中泉水引入村內(nèi)穿街而過,村民便改中費為中溪。 |
原名上園,后遭水災遷居現(xiàn)址,取名新元東。因與元東村對比,地小人少,遂又更名小元東。 |
據(jù)傳原系大元東村人,大約在清同治九年(1870)伊河水泛濫,15戶73人遷居此地,因村址緊靠西坡,群眾稱呼坡根。 |
于1540年從西寧府遷于此地,取名為鎮(zhèn)平寨,后演變?yōu)樾抡?/div> |
據(jù)最早定居的是曾姓人氏,取名曾灣。 |
相早在周代時,此處即為伊河上重要渡口。后來,百姓聚集形成村落,定村名為渡口。渡口村古時為伊河西岸主要的百姓、貨物往來通道。 |
干河村原名都家,傳聞西漢末年,王莽與劉秀激戰(zhàn)中原。一日劉秀敗逃今干河一帶,見大河浩浩蕩蕩,追兵已近,危急萬分。劉秀坐騎痛飲河水不止,劉秀大怒道:誤我大事,看你能把河水喝干!話畢,滔滔大河徒然斷流,河底朝天。劉秀策馬而去贏得戰(zhàn)機,轉敗為勝,后為東漢開國皇帝。村民以皇帝金口玉言定村名為干河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