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東傅家區(qū)、西傅家區(qū)合置,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東鐵路從松花江南岸市區(qū)通過,稱鐵路東半部地區(qū)為道外得名。 [詳細(xì)] |
因1934年拉濱鐵路于此設(shè)平房火車站得名;另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開荒建屯稱義和屯,后改稱平房屯得名。 [詳細(xì)] |
因線香作坊得名;因清代嘉慶年間有河北樂亭人到此開設(shè)生產(chǎn)線香的作坊,簡稱香坊。 [詳細(xì)] |
以呼蘭河(洛剌渾水、忽剌溫江、胡刺溫水、呼倫河、霍倫河)得名,女真語、滿語忽刺溫的音轉(zhuǎn);另說是滿語煙囪之意;又據(jù)《中國地名辭源》:河因水色得名,是蒙古語赤(ulagun)的對音。 [詳細(xì)] |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設(shè)阿城縣,為是滿語阿勒楚喀城的簡稱,為黃金之意,據(jù)《中國地名辭源》:以城東阿勒楚喀河(今名阿什河)得名。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