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間,張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因村后有一座天爺廟,故名張廟。 |
清乾隆年間,吳姓兄弟二人從吳場(今秣陵鎮(zhèn))同時遷出,分別在前后兩處建村,位于后,故名后吳莊,此后又遷入夏、張、蔣姓,村名沿用。 |
古代,此地原為一座高丘,名高陽丘。宋《太平寰宇記》載:“應(yīng)玚,南頓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高陽氏才子,故號高陽丘也!焙笤诟咔鹕辖ㄋ聫R,稱高丘寺。清同治元年(1862)王立德、庠生王闕倡捐創(chuàng)修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廩生余師端重修,名高丘寺寨,簡稱高寺寨。 |
14世紀初席姓遷此建村,故名席營,后因戰(zhàn)亂災(zāi)荒,席姓絕嗣!陡呤献遄V》記載:明太祖年間,來祖升公從山東棗林莊移民槐坊店(今沈丘槐店鎮(zhèn)),后因河患,于明宣德三年(1428)隨項城縣治所搬遷,一部分徙居后老街(現(xiàn)在稱后高老家),一部分人遷居席營,村名沿用。 |
清代,袁氏遷此建村,因在前后蓋有兩座樓房,故而得名前袁樓、后袁樓。 |
清咸豐年間,高姓從小高莊遷此落戶,因經(jīng)營油坊,故名油坊莊。后朱姓遷入,村名未改。因東南部付集鎮(zhèn)有一油坊莊,又稱為北油坊莊。 |
明洪武年間,程姓由山西洪洞移民來此成村,名程莊。清道光十一年(1831),程氏兄弟分家,又分為大程莊、小程莊兩個村。 |
明宣德年間,由山西洪洞移民來此成村,張、董、李、楊、潘、程等多姓氏團聚一處,因村中有寺廟,始名團清寺,后又稱為團村。因村西緊靠纏絲河(已無痕跡)碼頭,來往客商過河必經(jīng)此地,設(shè)有店鋪,村名演為團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