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土質(zhì)多沙,地勢(shì)較洼,稱沙洼村。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王姓人遷居此地,后在村內(nèi)興起小集,改稱為王集。后因村落較大一分為二,因位于東邊,故名為王集東。 |
原土質(zhì)多沙,地勢(shì)較洼,稱沙洼村。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王姓人遷居此地,后在村內(nèi)興起小集,改稱為王集。后因村落較大一分為二,因位于西邊,故名為王集西。 |
有一土崗,原修有圍寨,寨中有二冢皆似斧頭置之,故取名斧頭崗。 |
有一土崗,原修有圍寨,寨中有二冢皆似斧頭置之,取名斧頭崗。1979年斧頭崗一分為二,分斧頭崗北、斧頭崗南。依前南后北之說(shuō),在南部,便改村名為前斧頭崗。后演變?yōu)榍皪彙?/div> |
清初,在附近有一個(gè)孤子堂,由于村內(nèi)姓焦的較多,故取名焦堂。 |
清初,有幾戶任姓在此地建村居住,故取村名為任莊。 |
明孝宗弘治元年陳姓遷此建村居住,后人丁興旺并蓋有樓房,故取村名為陳樓。 |
明崇禎年間徐姓從高賢鄉(xiāng)徐莊村遷入此地定居,因姓徐的較多,取名徐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