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孫氏族譜》記載,孫姓明洪武二年(1936),自山西洪洞縣遷到(今民權(quán)孫六鎮(zhèn))居住,此處時為歸德府至衛(wèi)輝府之交通要道路口,名孫六口,基因姓孫,排名六,在此擺渡,名為孫六口。因位于孫六口北半部,故名。 |
清乾隆中期,焦氏居此,分前后兩莊居住,此村居后,故名。 |
其一,據(jù)《孫氏族譜》載:“孫姓明洪武二年(1369)自山西洪洞縣遷河南考城(今民權(quán)孫六集)居焉......”。此處時為歸德府至衛(wèi)輝府之交通要到路口,名孫路口。其二,相清乾隆年間,此處為黃河渡口,有首領(lǐng)孫姓,結(jié)義行六在此擺渡,后定居與此,名孫六口。因位于孫六口南,故名。 |
明洪武二年(1369),劉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時此處為歸德至衛(wèi)輝府的交通要道,里人習(xí)稱駱駝路。劉姓一名炳之老者,在路旁設(shè)一茶攤,待人誠懇熱情,受人敬重,后人為紀念他,取名劉炳莊。 |
清康熙年間,陳姓從山東曹縣陳譚遷此,在沙土堆旁建村,取名陳土山。后伏姓遷此種地發(fā)家,人眾財盛,改今名。 |
據(jù)《祝氏族譜》載:祝氏祖籍山東省成武縣,城西北7.5千米白家店西一千米有祝氏祖塋。元世祖年間,祝姓因避亂遷此,后人丁興旺,居住規(guī)則,成一胡同,故名。 |
明洪武年間,榮姓奉旨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此。清初,榮姓絕,后李、趙、馮、辛、楊、王六姓先后遷此,仍名。 |
據(jù)《皇甫氏族譜》載: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皇甫氏為避金兵,奉旨從山西肥鄉(xiāng)縣樂羊堡遷現(xiàn)村東0.5千米處,取名皇甫莊。后黃水泛濫,族人皇甫華中家有一磚樓被淤丈余,僅剩一樓岔,為生計村民西遷一華里許,于黃河南故堤南側(cè)建村。為教育后代不忘黃水之災(zāi),改村名皇甫岔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