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利工程“屢豐堰”得名。屢豐堰的水壩和水渠始建于清順治年間(1644-1662),壩址在常宅村旁小安溪上,引水灌溉常宅、武村、敏河、白前4村田地,利于糧食豐收。后人們認(rèn)為“屢”字戴帽不雅,摘帽稱婁豐堰。 |
東至金麗溫高速公路,南至天水街,西至聯(lián)城路、鳳起路,北至天誠街、太平路。 |
武姓人在此居住故名。 |
以駐地村得名。據(jù)相村后山丘上種過茗茶,原有一條小河流經(jīng)村旁(現(xiàn)河流已淤沒,有一座水碓基,尚有遺跡),故稱茗河;因茗與敏方言諧音,后演變?yōu)槊艉印?/div> |
以駐地村得名。據(jù)相明朝丁亥年間,莊系盧姓人居住,且村位于大溪的灣岙里,故稱盧灣;后青田等地他姓人遷入較多,便以盧、路方言諧音,改為路灣。 |
此村為蘇姓人始居,且房屋濱溪而建,溪畔原設(shè)有7個埠頭,故名。 |
村系白姓人始居,村民勤勞善良,始稱白善;因善與前方言諧音,遂名白前。 |
據(jù)元朝中期,有常氏武官在此建宅,村因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