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有異父兄弟二人爭養(yǎng)其母,人稱孝里村。明末改名奪母城。清咸豐一年(1851)筑寨,有翰林王遵訓,認為其事可嘉,其名不雅,遂改為奉母城。1958年更名為奉母,故名。 |
明初,有異父兄弟二人爭養(yǎng)其母,人稱孝里村。明末改名奪母城。清咸豐一年(1851)筑寨,有翰林王遵訓,認為其事可嘉,其名不雅,遂改為奉母城。奉母城逐漸發(fā)展為三個村,修建城寨以后,位于寨外的村按照地理位置排序得名奉母三村,故名。 |
明末,王某和于某同時在朝為官,為方便百姓出行,共同出資為家鄉(xiāng)建一座橋,命名于王橋,后發(fā)展成前后兩個村,根據(jù)地理位置,取村名前于王,故名。 |
明末,村民王某和于某同時在朝為官,為方便百姓出行,共同出資為家鄉(xiāng)建一座橋,命名于王橋,后發(fā)展成前后兩個村,根據(jù)地理位置,得村名后于王,故名。 |
清乾隆十五年(1785),從逍遙鎮(zhèn)焦崗村遷此幾戶杜姓人家,行船運糧,耕種土地,繁衍成村,得村名杜莊。1984年為避免自然村重名,按照地理位置,更名為東杜莊,故名。 |
明洪武三年(1341),先祖張?zhí)首迦嗽诖硕ň,因處在潁河故道河灣處,故名張?zhí)珵场?/div> |
宋紹定三年(1230),有杜姓、王姓兩個家族遷此建村,因杜姓人口較多,由兩姓協(xié)商定名為杜莊。后繁衍發(fā)展為東西兩個村,此村居西,故名西杜莊。 |
清初,劉氏五兄弟從營崗村搬至南一公里處建房,繁衍生息,發(fā)展成村,取村名劉莊,故名。 |